“终于等到祖国强盛这一天” 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筹)组团赴欧“寻宝”纪行

温州网 2018-07-18 07:09:02

  翁正存(左三)拿出一面红旗披在身上与我们合影。张宸摄

  温州网讯 6月下旬,正在筹建的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组团赴欧洲三国征集展品,我们一行四人所到之处受到侨界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使大家不仅收获了浓浓乡情,也收获了许多侨胞感人的家史与故事。

  百岁侨胞的中国心

  翁正存,是我们拜访的第一位侨胞,出生于1919年,瑞安仙岩人,是法国温州侨胞中岁数最大的百岁老人。1936年,17岁的他只身漂洋过海到法国投靠亲戚,谋生打拼,历尽艰辛。因时值世界二战,在欧洲纷飞的战火中华侨求生存尤为不易,华人没有社会地位,有时为隐瞒中国人的身份,只能谎称自己是越南人(当时越南是法属殖民地)。

  在翁先生家里,我们看到墙上悬挂着的一幅“二战期间旅法华侨与法国人通婚合影”照片,他告诉我们:他三十多岁才娶了一位犹太人为妻子。当时,在法国有许多犹太女人为躲避纳粹的迫害,纷纷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联姻,其中有不少温州人和青田人,他自己就是其中一位。如今,这张照片中的百对夫妇中,还在世的就只他一个人了!这真是物是人非,令人感叹。我们环顾老人家里摆设:有他在法国的几代人的合影,他的后代都出生在法国,并已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社会。房屋尽头的一张案几上摆放着一尊中国妇女形象的雕塑,老人说,那是三十年前请一位中国留学生为他母亲制作的铜雕塑像,让他在异国他乡能时时感恩母爱,同时寄托一份不舍的乡思。

  老人的法国老伴已先他而去,子孙辈都在法国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而他的生活起居都会自理,有个女儿定时会来看望照顾他。他知道我们这次的来意,立马翻箱倒柜寻找他的珍藏。我们看到了他早年出国持有的护照、早期学习法文用过的字典、回国参加国庆活动和中央领导的合照等等。

  他还特意拿出一本年轻时期在法国为学中文所买的书,叫《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书的纸张都已发了黄,同往的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现场鉴定这本书是民国初年出版的,已有近百年历史了。翁先生一面翻着书一面向我们诉说着,因他出国时一字不识,就利用业余时间艰难地学习中文,为的是不忘老祖宗和中国文化。

  作为法国“法国华侨工商互助会(1947)”的创始人之一,翁先生是侨界活动的热心人,曾担任过该会的监事长,见证了这个法国最早成立的侨团的兴衰更迭。该会后改名旅法华侨俱乐部直到现在的法国华人华侨会,三次更名但一直初心不改,目的是让侨胞在异国他乡抱团取暖,回馈家国与社会。

  住在巴黎乡下的翁先生可能是久违乡音,当见到来自家乡的客人登门,犹如回到少年,满口带瑞安腔的温州话打开他心中的话匣,兴奋之情难以言表。看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根本不像百岁老人。也许是上天的眷顾让他代表着那一代人留在世上去感悟世事沧桑和如今的美好。临别时,翁先生特意将这本保存几十年的中文识字课本交给我们,作为捐献给正在筹建的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的征集展品,以寄托他那一代侨胞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同时,他又从抽屉里拿出一面叠得很整齐的五星红旗缓缓地披在自己的身上与我们合照,他说:“我活了一百岁,终于等到了祖国强盛的这一天,开心哪!”

  一个瓷碗和三个妈妈

  我们一行登门拜访法籍华人张达义先生。他祖籍瓯海丽岙,今年70开外,长着典型的中外混血儿的面孔,身体伟岸,气度轩昂,因他妈妈Leocadis是波兰籍法国人。他父亲1935年从家乡丽岙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娶了这位善良温存的法国女子。不幸的是张达义出生不到两岁生母就病逝,只留下一张他还在襁褓中的母子合照。

  当时欧洲刚结束二战,百废待兴,困苦无助的父亲含悲请了一对法国夫妇作他的养父母,一直抚养他到十来岁后,父亲于1955年把他送回中国寄养在老家丽岙的另一位养妈家里,自己再重回法国生活。当时,因国内的政治气候原因,张达义这一回国就无法再回到法国父亲身边。后来,他父亲远隔重洋思亲心切,于1970年决然归国与儿子团聚,并在老家安度晚年直到1978年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一定要找机会再回法国看看,那里还有法国的养父养母和外婆那边的亲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他终于盼到了使馆签证,处理完父亲后事后他于1979年再度回到离别25年之久的出生地法国。到了那里他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寻找自己的养父养母。老天不负有心人,凭他小时候的记忆,终于通过邻里的通讯名册找到了离别25年的两位老人。当时他的法国养父已是九十高龄多病的老人,医生曾告诉他时间不多了,但他说见不到我中国的儿子回来是不会瞑目的,信念让这位老人终于等到了养子的到来,心愿已了,不到半年老人就安详离世了。而他的法国养母也于1985年去世,临别时把一个从小喂养他的瓷碗和汤匙交给他作纪念。

  张先生这样说着,深情地从家中玻璃柜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描金龙凤瓷碗和一把汤匙给我们看,他说已保存了几十年,这是他如同生命一样珍贵的永恒纪念。

  上世纪80年代初,重回法国的达义先生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以不负他的父老乡亲特别是自己坎坷人生中有哺育之恩的三个妈妈。于是他从头开始,以温州人的精神艰苦创业,办厂经商,边学边干,融入法国社会,与乡贤一起创办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担任过第二、三届会长,积极参与侨团活动和家乡各项事业。由于他的特殊出身背景,更成为增进中法两国友谊的民间使者,做了许多好事。在法国他也时时想念着中国的养母,经常托人寄钱寄物向老人家问寒问暖以感谢养育之恩,直到亲自为她送终尽孝。

  张先生和三个中外妈妈的故事催人泪下,震撼心灵,这出人间大爱的故事可谓穿越时空,跨越国度,它不仅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侨胞家史,更见证了中法两国一个时代中不同寻常的共同命运。

  临别时我们提出能否征集他的这个有故事的瓷碗、汤匙和那本1978年签署的有时代印记的出国护照时,他说需要考虑一下再答复,他对这些有生命温度的物品的不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想不到的是当日深夜我在宾馆收到张先生的微信,同意将这些收藏交给我们,连同他上世纪创业初期使用的一台制革脚动打钉机一同捐出。

  三个温州侨团的前世今生

  在欧洲的短短几天,我们“寻宝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更无心欣赏异国美景,内心萦绕的是温州华侨先辈的历历往事。其中,探究当年在欧洲最早成立的三个温州侨团的前世今生,是我们此行的重点——法国华侨华人会、旅荷华侨总会、意大利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都是成立于新中国前夜的海外社团,它们是温州人在欧洲发展历史图标中被凝固的一抹浓重色彩,弥久不退。

  我们首先拜访的是法国华侨华人会。这个在法国最早成立的华侨社团,位于风景绮丽的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南靠巴黎市府大厦,西临举世闻名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经过正上方悬挂着“侨胞之家”锦幛的大厅进入会议室,正面墙壁的一块铜制招牌格外引人瞩目,上面题刻着廖承志苍劲浑厚的行书大字“旅法华侨俱乐部”,顿时让人感到这个侨团不一般的地位与分量。

  环顾会所四周墙面,发现所挂的都是给人惊喜的“宝贝”:有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与出席全国华侨代表大会代表的合影;有历届会员的名录表;还有潘天寿、吴作人、刘海粟、刘旦宅等艺术大师赠送的书画墨宝等等。

  法国华侨华人会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旅法华侨工商互助会,1964年中法建交后改称“旅法华侨俱乐部”,于1972年获准申请注册,是法国当年唯一合法的华人社团。到1998年更名为“法国华侨华人会”,该会长期以来为促进中法友谊做出贡献的历史让人肃然起敬,有“欧洲第一侨团”之称。

  第二站我们飞抵荷兰,当天就参加了由旅荷华侨总会牵头在乌特勒支举行的“荷兰侨界征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展品座谈会”,收集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展品。

  旅荷华侨总会,于1947年11月27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它的前身为“瓯海同乡会”,发起人为一批旅荷温州籍华侨,创会的目的是“集体进货、团结互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瓯海同乡会”立即向北京发电报,祝贺新中国的诞生。1952年国庆节,“瓯海同乡会”发起了有三百多位华侨参加的庆祝大会,在中荷尚未建交的时期,第一次在荷兰升起了五星红旗。1953年“瓯海同乡会”更名为“瓯海华侨会”,1972年又更名为“旅荷华侨总会”。七十年来,该会已成为在欧洲历史悠久、影响力很广的华侨华人社团之一。

  第三站到意大利首先拜访的是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它前身为“瓯海同乡会”,文史记载于1946年成立,但那天在侨界座谈会上,青田籍华裔吴兴华拿出他父亲1945年9月1日由会长胡志贤签署的“米兰华侨工商联合会会员证”,佐证和改写了该会成立的时间,让其坐上了欧洲最早成立温州侨团的“头把交椅”。

  该会在73年的历史演进中,曾先后改名为意大利北部华侨华人工商会、华人业缘社团,直到1986年改为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并于1990年6月正式向米兰市政府登记注册。

  探终溯源,追昔抚今。当年在苦难动荡时代呱呱落地的三个温州侨团生命体,将永远留在中国的华侨史上而彪炳千秋。今天,温州的侨胞在海外已成立了300多个侨团组织,当年华侨前辈们的那种落地生根、抱团取暖的奋斗精神,仍是新时代侨胞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动力和支柱。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潘一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