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吨重的清代老门台“挪窝”一公里 听政协委员对这事怎么看

温州网 2018-07-19 07:51:00
城市容貌有机更新,难以避免地会遇上“如何传承历史文化”的命题。现代化发展和古建筑保护,貌似难以调和的矛盾,考验着各级政府与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执行力。

  温州网讯 城市容貌有机更新,难以避免地会遇上“如何传承历史文化”的命题。现代化发展和古建筑保护,貌似难以调和的矛盾,考验着各级政府与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执行力。

  如何切实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脉的关系?本期《委员观察》栏目记者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邀请市政协委员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现场直击

  龙湾起吊迁移23吨重老门台,耗费5小时“挪窝”1公里

  7月14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牵头组织下,龙湾区永中街道双河村的一座清代老门台被整体移动至1公里以外的南洋公园内。

  这座老门台所在的老宅子曾用作乡公所,解放后又作为公共食堂使用。老宅坐北朝南,占地约625平方米,由前门台、天井、正屋、后门台组成,体量宽大,中柱高约6米,门台为砖砌悬山顶仿木牌楼。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龙湾区文保部门了解到,这座门台既不是文保单位也不是“三普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不过据文保专家介绍,这是当地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老门台重约23吨,在起吊迁移之前,操作工人耗费了10天时间,用钢材进行“打包”固定。7月14日,在专家的指导下,用叉车耗费5个来小时才将老门台移至目的地。

  在迁移过程中,为避免因道路坑洼而发生损坏等意外情况,装载着老门台的叉车行进时,周围均有专业人员“护航”,遇到叉车无法通行时,他们就上前清除障碍。比如,叉车为避让一些较矮的电线、路灯,驾驶员不得不腾挪调整,有时通过一个障碍点就要花去数十分钟。一旦遇到实在无法通行的路段时,就请来吊车将障碍物清除。

  部门声音

  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保护也须根据专家意见落实

  龙湾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佐说,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龙湾区已有十几座类似的老门台被搬迁至区内各大城市公园内安家。“目前正在市委党校东侧的校东公园打造龙湾门台公园,希望能借此更好地保护古建筑的文化传承。”

  据了解,龙湾区自去年启动全市首例“大拆大整”中三普文物登录点、信息点迁移保护工作以来,在全市率先提出历史古建筑“就地保护、迁移保护、采集信息后拆取构件保存”的保护方式,为各街道办事处提供“保姆式”服务,全程指导历史建筑拆迁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历史文物。

  2016年8月,我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通知》,对相关保护工作作出明确规范。其中,不仅明确了对文保单位、文保点依法实施保护,且明确对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但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也将根据专家调查评估意见,由属地政府确定具体保护方案,予以落实。

  根据上述通知,去年,民盟温州市委员会曾以集体提案的形式提出《关于温州古建筑保护落实情况的几点建议》。建议就我市古建筑破坏情况及面临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诸多对策和措施,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委员观点

  市政协委员、瑞安市东都学校教师林慧:

  将古建筑修缮保护变成校本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城市古建筑凝聚着区域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地方文化的直观载体,是地方历史的记忆。

  龙湾能够花大力气平移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不过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古建筑所沉淀的文化底蕴和具备的历史意义,是否会随着迁移而断层,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思考。建议龙湾配合历史图片等,打造一座有故事的博物馆。

  当前古建筑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且古建筑修缮缺乏专业人才,修缮资金不足。

  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运用科学技术,从建造年代、结构特色、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甄别筛选,保留具有地方建筑特点、区域文化特质、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建立大数据平台。此外,编写校本课程,为保护和传承古建筑修缮技艺提供后续人才。

  市政协委员、圣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洪:

  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将保护经费列入城中村改造整体预算

  古建筑是时代的活化石,积淀了历史的文化,反映了地域的传统,往往这些“活化石”就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为了更好地留住这些历史文化的根基,首先政府部门需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文化保护机制,落实保护经费,将保护经费列入城中村改造整体预算。

  各地文化部门应提前介入改造保护工作,全面排查、核实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有价值的古建筑信息,进行摸底登记并提出保护措施,要有目的性地去保护,尽力去保留,不放过任何一处有历史价值的印迹,要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改造说不。

  对于经典古民居,可以集中迁移到指定范围,集体保护开发并合理利用,传承其历史文化。

  对各地管理部门推行责任管理制度,落实文物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文物单位的保护意识,加大文物安全责任追究力度;依法打击古建筑破坏行为,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保护工作,营造文物保护氛围,造福子孙后代。

  市政协委员、市文联秘书长曹凌云:

  把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下来,建议对老民居等进行全面访问

  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城市扩张,古建筑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一些历史建筑(老街)凝结着先人们的心血和智慧,是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包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民间记忆,并且不乏艺术创造。保护它们,就是存留鲜活的历史,是尊重已有的文化成果。但是,建设与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而整体搬迁,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法。

  对于整体搬迁保护,一是要明确哪些历史建筑需要搬迁保护,对保护的项目、内容、数量、范围、方式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论证,把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下来,达到留住城市记忆的目的。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工作小组,对我市的老民居、四合院、老街巷等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特别是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进行一次全面的访问,,拍摄下他们的生活场景,保留下他们的口述历史。

  市政协委员、民进鹿城区基层委副主委刘建亮:

  引入专业公司,打造古建筑“展览馆”,开发乡村旅游业

  富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在这一轮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不加以妥善保护,这些具备一定文化和艺术内涵的古建筑将不复存在。

  据初步统计,仅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就有上百处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的历史建筑面临被拆除问题。像龙湾此次迁移的老门台这样尚未列入名录,但又确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就更数不胜数。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地块规划利用涉及“净地出让”等硬性要求,那么在这些地块上的历史古建筑如何保存,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介入,在专家鉴定、论证的基础上,落实资金,明确职责主体。

  温州民间资本雄厚,不妨借鉴外地的好做法。比如引入专业公司,出资收购这些位于拆迁地块的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将它们整体迁移至指定区域,建造一座古建筑“博物馆”或“展览馆”,打造成区域景点,以此开发乡村旅游业,通过民宿、农家乐等附属产业,挖掘旅游价值。这既能传承历史文化,保留乡愁记忆,又能盘活古建筑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减轻政府负担,一举两得。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朱斌 实习生 王宁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