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街巷之蛟翔巷

温州网 2018-07-27 09:20:00
这个原先森严壁垒的大教场,逐渐成为新的居民点,一条新的街巷自然而生。因其是依教场而建,故得名为“教场巷”。

图为蛟翔巷温州第四中学对面的原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

  温州网讯 蛟翔巷,明末曾称仁济坊,应该是巷口有个药店什么的,难以查考。到了清初,名声便大了。随着明廷的倒塌,这一块原本人迹稀少且杂草丛生的郊野,即有了用武之地。大约是在雍正年间,位于鹿城西门外的教场头的驻军操练场,被泛滥的瓯江水冲没,已不能供驻防鹿城的清军继续作训练使用。所以,清政府在重建骑营时,把信河街至九山河之间的这一片荒野陆地,新辟为演武场,取名“大教场”,以供兵士操练演习、比武较量。但见每日剑戟辉煌,鸣镝传响,马声啾啾,金鼓宣扬。然降及清之季年,颓象大露,军纪废弛,兵丁吸毒,经年不闻习武之声。当年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教场内狐兔安巢门可罗雀。加上城中居民不堪旧地拥杂,纷纷向教场周围寻地,建宅安家。使这个原先森严壁垒的大教场,逐渐成为新的居民点,一条新的街巷自然而生。因其是依教场而建,故得名为“教场巷”。

  其后随着年代的变更,市井遂以谐音雅化为蛟翔巷。蛟翔巷也好,教场巷也罢,前者或可让人联想巷底那九山河之宏大,后者或可追忆旧时武场之军威,只叹都早已褪尽昔日之面貌。后人倒不妨换个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去寻访,或许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瓯地有刺绣,自然就称作“瓯绣”。蛟翔巷的巷口就有一家老牌的瓯绣厂。瓯绣始于唐,盛于明清。与苏、川二绣可并驾齐驱。从瑞安慧光塔出土的经袱,可以看出在北宋时瓯绣已开始运用了多种刺绣娴熟手法,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让时光穿越到八百年前: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群落魄书生聚集在九山河畔的一座“平水王殿”里,用他们的道德标准,把一个叫张协的负心郎的故事演义成一部用说唱和歌舞来表演的戏剧。这就是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因发端于九山河畔,这帮人也就有了一个等同于如今的民间文学协会什么的组织,美名曰“九山书会”。钱南阳在《戏文概论》中说:“九山,永嘉地名,书会盖以所在地为名。”

  今日蛟翔巷,能透现有意义之旧迹的,似乎也就是一棵树和一幢老屋了。树叫“海枣”,学名“加拿利海枣”,树形挺拔飘逸,是地球上著名的风景名木。原产非洲西岸的加拿利海岛,非中国树种。据查,国内由厦门在50年前最先引植。温州境内这一棵海枣,却如独行侠一般很神奇地足足走过了100多个年头,也目睹了信河街近代史上的春秋变换。此树位处蛟翔巷的温州老年大学内,树干高达15米以上,杆径粗90厘米。其翠绿优美的羽状叶子从树顶向四方展开,形成直径达8米的圆形树冠,成为蛟翔巷内最为引人注目的秀丽景观。

  如果说巷内的海枣树属为自然景观,那么九山河畔的八角形建筑便归人文遗产了。此建筑亦称“八角亭”,近乎三面环水,如半岛一般坐落“温四中”的大门外,它的历史与温四中一样,创建于1925年。当年,上海发生“五卅”爱国运动,温州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上街游行声援,仅“艺文”学校的学生受到英籍校长的阻挠。该校的谷寅侯教师,平时为校长赏识,此刻则带头脱离了艺文学校,变卖家产,联合几位爱国士绅,聘请著名的夏承焘、王季思、方介堪等人为老师,以蛟翔巷“平水王殿”为校舍,创办了“瓯海公学”,也即今日之“温四中”。而八角亭,即是当时瓯海公学的图书馆。不过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言平水王殿的前身仁济庙的原址就在八角亭,只是口说无凭罢了。

  外形犹如中西合璧之古堡的八角亭,周围小窗环列,可谓八面临风八角峥嵘。踏级而上,可观东西南北四季风光。春暖乍寒时节,八角亭前碧波粼粼,水面上游着三五成群的家鸭,岸边桃红柳绿,一到蜻蜓飞舞的夏天,这一带即是早年白鹿城里最富情趣的好去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嬉水乘凉,且将湖面挤得箸笼子一般,直至夜幕降临,水面回归平静之际,堤岸上花草间便开始出现一对对谈情说爱的情侣,有童谣唱:九山河边,“白玉瓯儿”开,一对对一双双,拉手搭肩……

  来源:温州晚报

  □吕禅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