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温州扶贫!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温州扶贫

泰顺精准扶贫实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路远致富难。泰顺,这个有着吉祥寓意的浙南温州山城,以往发展并不太“顺”。由于自然禀赋和历史的原因,这个集山城、边城、老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为一体的县城,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以来,泰顺以“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为目标,以钉钉子精神开展脱贫攻坚,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等举措,7万多农民实现了异地搬迁、安居乐业,他们及后代的命运也因此迎来了转折,山乡面貌发生了巨变。

  空山新雨,石上清泉,万淙细流叮咚作响,汇入当地最大的湖泊飞云湖。如同花儿向阳而生、山泉汇流成湖,高山移民群众期盼家园更美好、生活节节高。15年间,脱贫“9个字”与7万多群众紧相连,下山脱贫的故事一箩筐。

  “拿最好的地,盖最好的房,整合最好的政策”

  地处浙南边陲的泰顺,山峦纵横,涧谷幽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据统计有179座。由于区位条件差,总体发展滞后,泰顺现在仍是交通“三无(无高速、铁路、一级公路)”县。此外,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浙江省大力支持下,泰顺1997年实现“国家贫困县”摘帽,2015年实现“浙江省重点欠发达县”摘帽。然而,泰顺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低收入农户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截至2017年底,当地低收入农户仍有12260户22871人。“深刻洞察百姓痛点、找到下山移民的兴奋点,就找准了基层工作的重点、推进脱贫攻坚的着力点。”泰顺县委书记董旭斌说。

  山高路远、村穷人苦,这是高山百姓普遍的痛点。市民韦开波手机里,保留着几年前位于罗阳镇鹤联村的深山老宅。老宅用泥土和木头搭建,冬进风、夏漏雨,破损不堪,已是D级危房,小孩上学难、老人就医难,祖祖辈辈穷根难以拔除。然而走进韦开波现在位于“阳光家园”的家,迎面而来的是一家人的笑脸。新家位于县城核心区,站在阳台上四望,学校、医院、运动场一应俱全,今天的生活让韦开波直呼“做梦都想不到”。

  山沟老宅怎么“变”宜居新房?这是下山移民的兴奋点。坐在宽敞的客厅里,韦开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老家宅基地已“交公”,手头拿了各类补贴近20万元;这套房面积116平方米,总价53万元,他首付25万元,另一半可享受为下山移民制订的公积金贷款政策,年利率三厘多,每月还款1500元,并不吃力。据介绍,阳光家园计划安置1.5万人,目前已完成投资9.47亿元,安置了5200人。

  下得山来,能否稳得住、富得起?这是移民群众最大的关注点。峰门村老支书邓敏良说,第一轮动员时,不少人担心“山上起码有田,下山饿死怎么办”,报了名又连夜请求撤回。但看着第一轮搬迁后生活大变样,第二轮时就开始抢了,不得已要抓阄决定。

  原在泰顺百丈镇台石村种田、养鸡的陈成信,搬到城里后买了几台工程机械当上了老板,还聘了13个下山的老乡,“城里信息灵,工人也好找,生意很红火”。

  “拿最好的地,盖最好的房,整合最好的政策”,董旭斌说,顺应农民进城落户的需求,泰顺把县城作为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主平台,同时整合各类政策,推进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建设。

  今年泰顺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廉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的机制改革创新,重点破解困难家庭搬迁难问题。“小区保障房中将预留20%,作为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房源。”泰顺县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调研了解到,泰顺15年的实践是扶贫对象不断扩大、措施不断完善、政策含金量不断提升、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

  通过接续奋斗、压茬干,泰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下得来”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农民异地搬迁,2003年至今实现异地搬迁7万多人,发放补助资金近4亿元;在“稳得住”方面,切实解决下山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15年间安排重点投资346亿元。在“富得起”方面,泰顺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下山群众“有活干”。

  精准帮扶:“稳得住”有盼,“富得起”有方

  4层楼房宽敞明亮,坐在客厅里,74岁的泰顺农民黄平留向记者忆起当年下山时的情景。刚从山上搬下来,他盼的是有房住,有活干;现在的期盼,是“多活几年,享受好日子”。

  安居乐业,民之所盼。在荣跃箱包公司车间内,女工李莉正熟练地加工提包,每月能赚四五千元。这个公司解决了800名移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在泰顺,类似的来料加工点共1388个,从业人员达9.7万人次。

  泰顺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局局长周德黎说,泰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统筹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一是搬迁后的存量建设用地统一复垦;二是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权随人走”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四是以产业扶贫、来料加工、光伏小康、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六法”进行精准帮扶。

  一根筷子,可以带动数百人就业。在司前畲族镇,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展厅内的竹制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筷子令人大开眼界。董事长严汉荣说,他们将竹木生意做到了海外,同时也争取为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创造机会。

  近年来,司前大力实施“一镇带三乡”“生态大搬迁”系列工程,15年间先后建成畲族风情园、峰门小区、黄桥小区等9个下山搬迁点,共搬迁下山农户3180户9540人,建成区面积拓展了1平方公里,人口从6000人增加到15540多人,城镇化率从38%提高到80%。

  搬迁到中心镇的群众如何就业?严汉荣向下山群众敞开大门,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下山可就业,增收有门路。据统计,公司现有员工385人,其中安排贫困农户、下山农民与水库移民等就业173人,还有大量与产业链相关的就业岗位。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5年前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6950元,实现了“翻两番”。

  一批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致富的“技术导师”。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2005年开始,作为省科技特派员赴泰顺县开展帮扶。“把科研做在大山里,把论文写在田野上”,他为当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还带出了严立超等一大批乡土“秀才”。

  要让农民真正稳得住,生活更美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必须跟得上。去年泰顺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9%,达到了6.27亿元。特别是根据近年来人口集聚及城镇化趋势,该县提出“高中向县城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所在地集聚”的校网布局思路,加大“一镇一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先后投资亿元建成公办幼儿园9所;集中各类资源大办教育,学校标准化创建达95%以上。

守护绿水青山,向生态经济要长效脱贫

  搬迁之后,腾出来的绿水青山愈加珍贵,泰顺生态环境质量多年位居浙江省第一。高山之上,“养蜂大王”严立超的中华蜂蜂蜜成了紧俏货;在竹里乡竹里村,年营业额超过200万的农家乐达到了5家,全村150间民宿供不应求,年旅游综合产值达2000多万元。

  泰顺是茶叶之乡,茶产业也是扶贫增收的“主力军”。彭溪镇玉塔畲族村种茶历史悠久,但是过去茶园相对分散,成不了规模,茶农们种茶愁销路、卖茶不赚钱。在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当地百姓重新认识了生态经济,通过优化茶叶质量,打起了增收“翻身仗”。

  如今,从种植生产优质茗茶,到吸引游客来茶园观光,茶产业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六成农户靠茶叶为生。村里的茶叶基地列为省级少数民族扶持项目,通过了有机茶产品质量认证。“山里茶飘香,姑娘小伙采茶忙,唱起畲歌欢乐多,穷乡变成了金凤凰。”村民们的顺口溜和畲歌,唱出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守着绿水青山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入眼是一排排土墙青瓦蓝腰带的畲乡小院,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说,环境好了,村支部带领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一批农家乐迅速兴起。

  为自家即将开业的民宿忙活了一天,蓝学许搬了把小竹椅,坐在庭院中小憩,山野晚风拂面,清凉怡人。“良好的生态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或许就藏青山绿水间的蛙鸣鸟啼里,藏在村民游客的笑容里,藏在我们节节拔高的生活里。”蓝学许畅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墨蓝色的天幕上,已是星汉灿烂。

  记者何玲玲、王俊禄、魏一骏

copyright 2017温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支持: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