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需要乡土性“作伴”

文成县委办 刘成 2018-08-14 16:37:50

  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聚焦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旅游观光业发展,帮助村民致富;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通过古村落改造,发展旅游服务业;文成县周山畲族乡依托创意稻田,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经济,吸引游客体验田园生活。随着旅游需求的“井喷”,乡村旅游成为都市人新的“宠儿”。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城镇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少数乡村的生态逐步恶化,古村落等乡村非遗正在慢慢消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乡愁文化也在消亡,乡村旅游正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

  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此处的“土”包括良好的生态、灿烂的文化、富有活力的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就得恢复和增强乡村的乡土性。

  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底色。那么,良好的乡村生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望得见星空、闻得见草香、听得见鸟鸣。近年来,一些村庄由于农药等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生活陋习,带来了严重的水体、土壤、空气污染,这就造成空气不清新、水质不干净、食品不安全,而失去了上述三个要素,乡村就吸引不到游客,农家乐无人吃、民宿无人住……吃住行游购娱都会受到影响,乡村旅游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良好的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为此,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当好乡村生态环境“守护者”。

  群众参与是乡村旅游的画匠。当前,少数地方的乡村旅游呈现一哄而上、泥沙俱下的行业生态,带来重开发、轻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说到底,与村民信息、资金、技术要素保障不足和少数部门急功近利的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一切让村民沦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配角”,将会极大削弱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唯有坚持人民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层面的逐步优化,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享受到“红利”,村民才有参与的信心,获得感才有迹可循;包括村民在内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旅游发展才可持续,村民的好日子才不会断档。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色调。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与魂,不管是像文成雅庄村一样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瑞安木活字印刷一样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还是像龙湾“麦麦酒”一样闻香下马的乡土美酒,都承载着文化记忆,充盈着人文关怀。更进一步地讲,乡土文化就像空气、水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发展乡村旅游,就不能让乡村成为文化的“荒漠”,而是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等形式,为旅游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既能提升旅游的品质、优化游客的体验感,也为带不走的景点赋予了带得走的文化,更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尚书》有言,为山九刃,功亏一篑。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唯有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用好群众参与这个“画匠”,打好乡村生态这一“底色”,配好乡土文化这一“色调”,有了乡土性“作伴”,方能描绘出乡村旅游的“诗和远方”。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