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桥的双桂坊

温州网 2018-08-24 09:51:33
双桂坊的“第二桥”横跨在纱帽河之上,两端沿岸即是依水而居的民宅与商铺。
纱帽河女人街 陈国浩/钢笔画

  一座城,一条街巷,

  讲述温州人自己的故事,

  勾起温州人最美好的记忆。

  双桂之名,应归至北宋绍圣年间,有王姓公辅、公彦兄弟俩,同登进士第,双双折桂,而被官衙立“双桂”之坊表彰。又,史载哲宗末年,新旧党争复起,王公彦十书皇帝,为旧党司马光辩护,言其“无负于天下”,遂被新党们所排斥而罢职归里。

  然民间总会有些传说来作些补遗,或确切地讲,要借传说把一事一物描得更为灵性。故事的主角照样还是王姓兄弟俩,因家境贫寒,没有学习的环境条件,便寄宿在一座寂静且荒凉的“童子殿”里。时常东方初白起床读书,深夜鸡叫头遍才躺下休息。一心要博取功名。一天凌晨,附近一座“娘娘宫”开光,信徒们提灯笼敲竹梆随处巡逻,驱赶妖魔鬼怪,保佑百姓平安大吉。这伙人路过童子殿时,惊愕于里头隐约闪现的香烛光亮,三更半夜还有人在拜祭,岂不怪哉?其中一个斗胆前去,贴近殿门要往里瞧个究竟,却吓得转身疾走:“皇天三界,底面有两个小鬼在咒念佛经呢!”时有老者颇显镇定,断言是宫内的“香官爷儿”被邑人“开光”所惊,才跑到这里来了!语出,把几个敲梆的吓跪在地,作揖请罪。于是市井里人以讹传讹,凭此一个荒唐的臆测,遂称此地为“双鬼坊”。直到后来王姓兄弟俩进京大比同登进士第,街坊才以“双桂并秀”之荣耀,将“双鬼坊”用方言谐音变为“双桂坊”。

  双桂坊的“第二桥”横跨在纱帽河之上,两端沿岸即是依水而居的民宅与商铺。说河如纱帽,乃属形似。因为水网密布的塘河在此处引成好几道弯。倘若站在高处看望,那水泊所形成的半圆形状,以及两边延伸开来的小支流,恰如官员的乌纱帽一般。清代,纱帽河一带曾一度被分称大九曲和小九曲之地名,可见此处的水网之密。

  现纱帽河44号的位置,有名园一座,号称于园。此园由清光绪年间举人吕渭英(字文起)所建,故也称吕宅花园。这也是古温州10大私家花园中唯一一个其建筑格局还依稀可辨的。冠之“于园”,据说是取源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诗人重友于”之句,尽管解释起来有些勉强,但花园之美还是有口皆碑的。

  于园共三进,前天井后花园,亭阁花墙的颇显雅致。天井中有果树和盆景,衬托着太湖石搭建的假山岩。那花园近3亩地的面积,园内花花草草的,以月季和兰花见多,又栽以观赏与美食兼顾的樱桃、甘梨等果树。最引人注目的是园中的八角亭,属当年主人打理心情、会客赋兴的休闲场所。亭的西侧有几棵芭蕉树,踏步卵石小径,可欣赏两边摆满的松柏等各式盆景。出亭子走过水塘上的九曲桥,则直达藏书楼。据说在于园的兴旺时期,每当鲜花烂漫之际,也会来个对外开放,以供街坊们赏花游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花园主人落魄得只能变卖家产,祖业就如园中的鲜花一般很快凋谢了。如今走入通向原大众电影院后门的那条过道,两侧的花墙仍依稀可辨,只是里头的八角亭已变做两层楼的民居,惟有顶部的八角形特征以及那断垣残壁,似乎仍在诉说着早年的风光景致。

  走出于园,拐向纱帽河西段的登选坊,那40号院子即是名家夏承焘旧居。这座晚清的四合院前后两进,进深约30米。然住户竟达20来家,密集得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上世纪20年代,一代词宗夏承焘就是在这里挑灯夜读,因而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脉。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历任浙江大学、浙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其毕生研究词学,著作等身,在已出版的30余种词学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唐宋词人年谱》与《唐宋词论丛》。

  双桂坊多桥。北有明代的高公桥一座,因此那条连接着纱帽河与五马街的小巷也就因桥而得名。南有寨桥,与纱帽河相通的那条小巷就叫寨桥头,后到了民国时期,却因谐音不知不觉地被称作“柴桥头”,继而也就顺水推舟一般地有了如今的柴桥巷之正名。

来源:温州晚报

□吕禅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