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爱上温州鼓词 在新华网发文点赞“华盖词场”

温州网 2018-09-02 09:49:51

  陆绍阳教授

  陆绍阳教授(左)听市实验小学学生林星辰谈学习鼓词的感受。温州鼓词名家缪秀霞(中)是林星辰的导师之一。尤豆豆/摄

  “春在溪头荠菜花”,温州华盖词场里开出的鼓词小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根扎在民间,那里才有滋润曲艺之花的活水。——陆绍阳

  温州网讯 古老的温州鼓词艺术迎来了一位来自北京学术界的“大咖”粉丝。近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教授实地考察了市区的华盖词场,登门拜访温州鼓词泰斗、陈派艺术创始人陈志雄老师,与曲艺届名家等相关人员展开面对面座谈交流,关心温州鼓词这一独特的民间曲艺和草根文化,并在新华网撰文推介温州地方文化。

  北大教授“爱上”温州鼓词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教授主攻影视文化传播,是一位“文艺青年”。原鹿城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侯捍文介绍,两年前,陆教授在市区华盖词场第一次听到温州鼓词,没想到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温州鼓词,也非常肯定词场的创办和运作模式。这两年来,陆教授一直关心华盖词场是否正常运转、老百姓是否喜欢和鼓词的传承情况等等。

  近日,陆教授应邀来温讲学,重访华盖词场,并在市区池上楼和温州鼓词创作专家卢和乐、温州鼓词名家陈忠达、缪秀霞及温州鼓词推广工作者等展开座谈交流;温州市实验小学的部分师生受邀参加交流会。

  温州鼓词泰斗陈志雄之子、温州鼓词名家,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忠达坦言:目前温州鼓词面临断代和青黄不接的现状。去年,鹿城区曲艺家协会发起了“鼓词传承师资培训”活动,十余位中小学音乐老师参加培训。这些音乐老师再将学到的鼓词融入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小学生能感知鼓词、认识鼓词从而拥抱鼓词、热爱鼓词,将鼓词融入小孩子的记忆中。

  让孩子体验鼓词的美妙

  鼓词名家、鹿城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缪秀霞是鼓词师资培训班的导师之一,在她看来,孩子学鼓词,唱、弹、敲是一种对手、口、脑的协调开发并用,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对孩子的气质提升、增强自信帮助很大。她协助这次传承班的优秀学员、温州市实验小学老师周晓秋为该校孩子量身原创的鼓词《拔苗助长》,获得了温州市第三十届中小学艺术节戏曲类第一名的佳绩。

  市实验小学周晓秋老师还针对孩子的特点,对鼓词演奏的主要乐器牛筋琴进行改造,发明了鼓词学习琴。鼓词学习琴重量不到1公斤,价格两三百元,便携实惠。周老师说:吸引孩子的兴趣,其实就是一个词:“美感”。让孩子体验鼓词的美妙,也是一种“美育”。

  鹿城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晨介绍,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学校能排演鼓词作品,登上舞台表演和参加比赛。今年下半年拟推出第二期鼓词师资培训班。

  华盖词场开出“鼓词小花”

  原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建议,培养鼓词的青少年群体非常重要。建议鼓词的教材和校园结合,鼓词和古诗词结合,可以将一些古诗词改编成鼓词,让孩子入门学习。

  座谈会最后,陈忠达在现场表演了温州鼓词经典曲目:《武松醉打蒋门神》,博得热烈掌声。陈忠达正是凭这个节目荣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表演奖,成为温州首位获得牡丹奖的曲艺表演艺术家。

  结束温州之行后,陆绍阳教授于8月27日在新华网发表了题为《春在溪头荠菜花——记温州“华盖词场”的文化惠民活动》的长文,在全国主流媒体上推介温州鼓词这一特色曲艺。在文章的最后,陆教授点赞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温州华盖词场里开出的鼓词小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根扎在民间,那里才有滋润曲艺之花的活水。

  新闻链接:

  陆绍阳在新华网发文点赞“华盖词场”(节选)

  8月,还是台风季节,温州经常会遇到刮风下雨天。周六到温州,事先就和当地朋友约好,第二天早上去华盖词场听鼓词,但晚上开始就一直下起了大雨,问朋友,下雨天还演吗?朋友回答得很肯定,刮风下雨天也照常演!于是就赶到位于市中心华盖公园内的华盖词场,果然,一条弯曲的长廊里已经坐满了老人,大雨完全没有浇灭听词人的热情。

  周末到华盖词场听鼓词,已经成了一批温州老人固定的文化娱乐习惯,这是政府为老人们提供的一道清爽、可口的文化早餐。

  听一场鼓词演出,对观众来说是一次享受,对创作者来说,演一场鼓词也是得到了一次艺术上的提升。其实,曲艺依附的“皮”就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的真情实感。鼓词来自民间,本来就是为“引车卖浆”的劳动者所唱,它要生存发展,出路也在民间,哪怕它只为方言区的观众服务,只为老年观众服务,也已经足够让这个古老的曲种发出新芽。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尤豆豆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