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坊:浓缩朴素写意生活

温州网 2018-09-21 06:58:58
此坊东起信河街,西至天窗巷,南达丁字桥巷,又可岔巷转北至应道观巷。庆年是大吉之词,明朝年间把“从善”改成“庆年”,也正是顺应风调雨顺之民意。

  温州网讯 人生善良为首,无善则败势。北宋三十六坊之一“从善坊”,即今之庆年坊。此坊东起信河街,西至天窗巷,南达丁字桥巷,又可岔巷转北至应道观巷。庆年是大吉之词,明朝年间把“从善”改成“庆年”,也正是顺应风调雨顺之民意。

  庆年坊里住过一位宋代名人,拿手本事正是吟诗赋词,其晚年就定居在庆年坊内替地方上做些公德好事。此人可非什么参龙先生,而是官至兵部尚书的蔡幼学。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进士出身。历任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万寿官、兵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据说幼学原名“有学”,从小酷爱文学,对于咏联作对十分拿手。他又一贯谦虚好学,善于拜师求教,精通文墨。有一次,为求解一道难典,竟徒步跋涉前往杭州灵隐寺,向寺里一位方丈求教。蔡幼学的文章功夫到底如何,在《宋史·蔡幼学传》中可见一斑:“月书上祭酒(校长)芮烨及太学博士吕祖谦,连选拔,辄出傅良古,皆谓幼学之文(胜)过其师。”蔡是永嘉学派大师级人物陈傅良的学生,师从陈氏达10年之久。陈氏的学文举世闻名,而蔡幼学的文章竟然可超越老师,可见民间所传属实。

  另有《全宋词》中收录蔡幼学的一首《好事近》,也可让其坐定宋词名家的一把交椅:“日日惜春残,春去更无明日。拟把醉同春住,又醒来岑寂。明年不怕不逢春,娇春怕无力。待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

  有了一位古代名人坐镇,就不愁庆年坊不受人注目了。但在蔡幼学出世前的北宋,此地尚称庆善坊。到南宋时节,蔡幼学晚年在此定居,不以名人自居而倚老卖老,反而处处勉励自己只有学而不止方能为民办事,并将名字改成“幼学”自勉。试想国家级的名人竟也如此低调,折服白鹿城内的那些市级名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街坊邻里借土话谐音将坊名改做“庆贤坊”。到了明代,地方政府时又以“喜庆丰年”之兆,改为“庆年坊”并沿用至今。然在“文革”时期,庆年坊也披挂过“红色”,以“大庆巷”之名挺立在信河街。

  不过在庆年坊46号庭院,倒有过真正的红色。此庭院曾是中共地下交通站的旧址。1947年秋,由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共搜捕,中共永嘉县委决定在白鹿城内建立若干个地下交通站,负责接待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撤退转移的同志,进而护送至浙南游击根据地。庆年坊46号庭院内,就有一批人担负了这一重要任务。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该交通站维持了8个月,为保护输送中共有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信河街历来为温州商贸集市之地。古城布局中“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的西居指的就是信河街居住区。庆年坊的巷弄不长,与周边那些隔三岔五就有商铺的街巷相比,庆年坊显得尤为优雅古朴。作为“七十二条半巷”中的一条小巷,倒仿佛从没有过浓然的商业气息似的,巷内几乎不见一间店铺,有的只是古色古香的民居,浓缩着旧城百姓朴素写意的生活。而老巷、老房、老人,大致上可构成当今庆年坊的整体形象。据说街坊里的老人们至今承袭着当年蔡幼学好诗文的传统,使庆年坊多了一个“读书巷”的雅称。走过干净的路面,耳朵里难免会听到些古诗词的朗诵声,或一曲类似阿丙的二胡琴声,在巷子两侧的墙壁上,则能见到一些镌刻着劝学名句的木牌子。

  浮雕风格的古式门台,重檐、马头墙、砖雕水草、风角人字线、白墙黑瓦灰梁柱……庆年坊保留下来的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风格的中式建筑,个别院落则混杂着西洋的巴洛克的风格。院墙大多较完整,门楣上的字仍清楚可见。小巷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理过的,已难判别具体那间房子有多少年代,似乎历史也被巧妙地隐藏到刻意制造的古坊氛围之中。

  横过庆年坊北边的一条小弄堂,便是应道观巷。应道观巷原称“劝忠坊”,到清代,则因坊中有一“应道观”,遂改名。应道观遗址现为温州军分区干部宿舍。此观始建于唐朝,宋明两代重修。观内东首曾有古井一口,传说唐代的张无梦、宋代的林灵素都在此观里修身成仙,故此井便称为“应仙井”。上世纪八十年初期,应道观拆建改造,井随之填塞。

  来源:温州晚报

  □吕禅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