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坊里的打铁巷

温州网 2018-10-19 09:43:37
最近,温州的“五马街”上了热搜,成了温州市民最爱逛,最爱拍照的“网红地”。
打铁巷口 陈国浩/钢笔画

  温州网讯 最近,温州的“五马街”上了热搜,成了温州市民最爱逛,最爱拍照的“网红地”。上周,很多人纷纷转发了本版刊发的《五马坊“老字号”一条街》,有些人觉得看着还不尽兴。

  今天,小编就继续刊发有关“五马街”的故事,让大家读个过瘾。

  打铁巷位于五马街中段,南北走向。这种以传统的职业称谓命名的街巷,在鹿城三十六坊范围内计有二十余条,这些街巷一直在鹿城延续了近300年,如“打索巷”“卖糖巷”“打锡巷”“卷索巷”“打绳巷”等,同时也从这些手作坊里走出各自行业的状元。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虽巷名尚在,早年那些知名的手艺人便变得鲜为人知了。

  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三下午,打铁巷内的空地上有日本人演东洋戏,戏棚“高四丈余,长五六丈,四面围以竹簟,于中演奇巧戏术。门票分上等六角,中等四角,下等二角。闻前晚演戏时,有数人无钱者不得其门而入,仅伏簟外窥探,日本人禁之不止,即拔刀乱戳,致伤数人头面,顿时哄聚多人,掷石放火,看戏者纷纷散去,戏遂停演。被伤者哭诉府县。而日本人谓有领事关文到此演戏,横遭扰乱,必至酿成交涉。永嘉县无奈赔洋四五百元劝其出境,日人始允。”(《张震轩日记》)此文尽管只是记录了当时在打铁巷内的一场闹剧,但日本人的猖狂也可窥见端倪。

  把时间再往后延,打铁巷内的空地上便建起了一所知名的学校。打铁巷中段建设小学,它的前身是“永嘉县私立水木石初级小学”,创办于1928年,后更名为“永嘉县中央镇第七八保联立国民学校”。从“水木石”三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手工业的痕迹。1953年更改为“打铁巷小学”,上世纪60年代后期更为现名。

  外地人谈及温州的吃,总离不开生猛海鲜。从全国的角度讲,凡沿海城市,便少不了海产品这道大菜。然东、南、黄、渤四大海,也唯有东海的水产品资源最为丰富,不仅名列前茅,且以品种多样化而闻名。据说东海暗流湍急且盐分比例较高,是促成海产品肉质特别鲜美的缘故。托这份福,“吃在鹿城”这句口号也就多了一份厚实的内容,名不虚传而引得外地人以到温州吃海鲜为荣。许多菜馆都有自己特色名菜,也有以烹调药膳出名的。而处在五马街口的“温州酒家”,即是演绎温州传统瓯菜美食的领头羊。在“温州酒家”鼎盛时期,名厨众多,30多种烹调方法被厨师们运用炉火纯青,并常在传统瓯菜基础上别出新招,依时令气候变化而更换菜肴及其制法。

  瓯菜源远流长,自成一格,属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在浙江,温州与杭州、宁波、绍兴一起,成为四大美食流派之一,其中被编入《中国菜谱》中的瓯菜就近50种。从宋代发展至今,瓯派菜系已形成250余种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名菜佳肴,大多以鱼虾蟹贝为主料,诸如马铃黄鱼、锦绣鱼丝、三丝敲鱼、蒜子鱼皮、爆墨鱼花、双味蝤蛑、鸡法鱼唇、橘络鱼脑、松炸虾球、桃花扇贝、鸡翅海参、凤尾敲虾、扎带鱼筒、炸蛏筒、荷包粉蒸肉等。

  1931年,五马街上冒出一家打欧式招牌的酒店,首推洋酒牛排咖啡罗宋汤之类为餐饮主流,创办者是青田华侨陈俊民夫妇,地址在云博万物大商场内。当时暂名为“意大利”,属承包依附性质。“七七”抗战爆发后,才正式更名为“华大利餐馆”挂牌经营。然那是个多事之秋的年代,市场衰落,生意清淡,餐馆同样也逃不出被迫歇业的命运。1956年温州市国营饮食公司筹集资金,抽调多位名厨,在四顾桥恢复华大利餐馆,然餐饮内容已与西菜分道扬镳。1979年国庆节迁至道前桥新址。有五层楼房,总面积1380平方米,客座580个,是温州市第二大国有餐馆。

  来源:温州晚报

  □吕禅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