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场占三分之一的郭公山

温州网 2018-11-09 07:38:59
当瓯瓷器名闻天下,城内瓷器街应运而生之际,温州的造船业便开始跻身全国前列。
图为郭公山远景 陈国浩/钢笔画

  一座城,一条街巷,

  讲述温州人自己的故事,

  勾起温州人最美好的记忆。

  北宋年间,白鹿城西门外的大桥头一带地方,曾名为“绣衣坊”。据说一位姓鲍名轲的御史曾居住过那里。某个秋日,喜欢骑马野外狩猎的鲍御史带上几个随从,来到远郊的南西洋溜达,一来领略乡村风光,二来寻找猎物。那波光粼粼,清碧透底的江南水乡教他流连忘返,寻物猎物的意图早已抛向云外。乡姑坐船采菱的风姿更使他游兴大起,非得要乘坐这别具特色的“圆船”尝试一下不可。谁知这菱船可不是随意坐的,御史刚一下船,船只就左右摇晃不停,尚未坐稳,就翻了个船底朝天,幸好几个随从抢救及时,才没出人命。御史此刻顿感尴尬不已,匆忙脱下湿漉漉的绣衣,换上农家襟服便上马回城。乡里百姓得悉御史在本地更换官服深感荣幸,认为必将给地方带来好运。次日凌晨,由当地10位年逾花甲的族长公,将洗涤干净的绣衣送到迎恩门恭候御史领接。鲍轲对此深表谢意,赏以各位族长每人十两银子。

  由此,引出一首打油诗:“御史大人南西洋,菱池潭底看风景。绣衣换成种田人,迎恩门外送白银。”而鲍轲御史居住的街坊,也因此被称作“绣衣坊”。后来虽因人口繁衍和社会变迁,绣衣坊名存实亡,但绣衣坊的来历趣谈仍在民间流传。

  “迎恩门”亦即西门,其遗址在原西门大街的最西端即古城的西北处。据传,古时每逢皇帝出入西城时,百姓们均会在此城门下迎候请恩,故袭以其名。又因该城门坐落在温州九山之一的郭公山麓,故被有些个读书人很认真地扩大范围作“以此类推”,以便抹上文雅的色彩,将其写成了“西郭门”。

  远古的东瓯,当人们愁着为城墙难筑时,天上彩云呈祥,一只白鹿口衔杏花,自天边疾奔而来,绕城一圈后,城墙便牢固不破了。这是带神话色彩的传说,美丽得让子子孙孙一代代传播。美丽的传说还带出了一个叫郭璞的人。

  郭璞(276-324),东晋河东闻喜人,博学多才,以注《尔雅》《山海经》等见称。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东晋太宁元年(323年),郭璞“尝客瓯,为卜郡城”。此公建城讲风水也求科学,白鹿城也从此开始了它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的郭璞登高四顾,察看地形为郡城定址后,后人便“赠送”他所登临的那座山,因为他走后,那山就取名“郭公山”。

  曾几何时,郭公山的山坡上满是民居的房屋,层层叠叠的,屋顶上覆盖着细密的灰黑色瓦片,已无山景可言。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居民迁走,植树种草,山景重与江景连为一体。沿山脊有条小巷叫金锁岭,石板路边、墙缝里的苔衣,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古苍。从金沙岭拾级而上,山巅昔有“富览亭”,相传亭额为书圣王羲之所书。可惜已湮灭无存。

  郭公山多由礁石与泥土构成,不算高大,海拔仅17.2米,面积约7公顷。然突兀于温州旧城西北隅的瓯江之滨,惊涛拍岸,颇显声势。山麓有白莲塘、白莲庵、最胜禅寺等胜迹。伫立富览亭,但见云影昭昭,江流有声;东南环顾,只见一片水网之中,众山错列,犹如北斗星座。

  当瓯瓷器名闻天下,城内瓷器街应运而生之际,温州的造船业便开始跻身全国前列。当时在郭公山脚有船场,史载到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一年可造船六百艘,其中郭公山船场就占了三分之一,可见其规模非同一般。而在当年的船场附近,有一系列的人文景观,诸如三官楼、会济桥、通济桥、海圣宫等。

  来源:温州晚报

  □吕禅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