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遗项目“周岙挑灯”传承人周作平:灯火阑珊处,初心安然时

温州网 2018-11-13 07:41:44
58岁的周作平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反反复复在心里盘算过,想慢慢放下诊所里的工作,投身到周岙挑灯的传承工作中来。
周作平的诊所里摆满了纸灯。

周作平和他的花灯。 翁卿仑 摄

  温州网讯 上周,瓯海区泽雅镇的天气渐渐泛起了凉意,但住在周岙村主街诊所里的周作平却忙得满头大汗,快到年底,不仅要照料病人,还要给家里做酒、置办年货。好不容易歇下来,已是万家灯火时。

  “每天一有空就做(灯笼),有时灵感来了,夜里都睡不着,爬起来接着做。”在周作平的诊所里,悬挂着十几盏大大小小的无骨花灯,这是他为明年的挑灯节准备的。58岁的周作平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反反复复在心里盘算过,想慢慢放下诊所里的工作,投身到周岙挑灯的传承工作中来。

  从无骨花灯到纸山花灯

  用本土文化重塑灯笼的“骨”

  走进周作平的诊所,入眼的是十多盏造型、大小、色彩不一的花灯。有的如一座六角鎏金香炉塔,塔基雕刻着镂空花纹,塔身有三层,飞檐碧瓦、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等细节都纤毫毕现,塔刹上顶着三颗“珍珠”,端庄肃穆;有的则像一个轻巧复古的竹木食盒,上有把手可提起来,八角形的食盒周身还画上了花鸟虫鱼,古色古香;还有的是一柄碧玉如意,主体呈流线型,上面雕刻着细细密密的纹样,柄端状若灵芝,点亮内部的LED灯,晶莹剔透,泛着盈盈的绿,更显富丽华贵……

  每一盏花灯,造型之精美,细节之繁复,让你不得不佩服这一双巧手。“这些都是无骨花灯,传统的手扎灯笼做不了这么精细、规整。”周作平介绍,传统的灯笼用竹子做骨架,扎篾、贴纸、整型、上色,一盏灯笼就做好了。早期他也做传统走马灯,但受竹篾条材质所限,灯笼塑型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周作平先后查访了国内很多地区的灯笼做法,最后在仙居无骨花灯那里得到了灵感,开始仅用普通纸张创作花灯。首先画好图纸,再经过刻纸(剪纸)、粘贴、晾干、熨烫、修边、立灯等工艺,让灯笼成型,最后布置LED灯。2010年前后,周作平点亮了第一盏无骨花灯。少了篾条的限制,他的创作题材越发丰富,细节图案也更加精细,不管是传统的亭榭楼台、生肖花鸟,还是现代的世博园等风格建筑,都能一一精致呈现。

  说话间,周作平搬出了一盏供桌花灯,流线型的长桌案呈砖黄色,表面有着天然的纹路和颗粒感,古朴雅致。“这种颜色和质感是泽雅本地的纸才有的。”周作平介绍,如今他大量采用泽雅屏纸来制作,想将纸山文化进一步融入花灯,重塑灯笼的“骨”。

  从埋首创作到开门收徒

  希望更多人能加入传承队伍

  用泽雅屏纸制作灯笼的想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由于工作原因,周作平很少有外出的机会,每次出门不是带着灯笼参展,就是到各地采风。一路上好看的样式、图案、花纹甚至配色,他都要收集起来,拿着相机拍个不停。“一个花窗上的雕刻细节我都能拍上好久,经常一车的人都在等我。”周作平介绍,这个供桌花灯的灵感就来源于金华诸葛村的供桌。回到家后想着如何把供桌转变为花灯样式,夜里辗转难眠,爬起来画设计图。

  “我一直想将更多的本土文化融入到灯笼里面,比如花灯上的刻纹,我就有借鉴细纹刻纸的手法。那做花灯的纸为什么不用泽雅纸试一试呢?”周作平说,在尝试过程中,他发现泽雅纸普遍较薄,不好塑型。经过多次摸索,他终于定制到了厚薄适中的纸,花灯成型后再上漆,使其更坚固且不易变色。除了这个供桌花灯外,周作平还用泽雅屏纸制作了几盏宫灯,形制古朴,泛着深浅不一的黄色。

  据周作平介绍,根据周岙《周氏宗谱》记载,周岙挑灯相传始于明代,每年的正月初一刚过,家家户户就开始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到了正月十三,挑灯闹节庆。在周岙土生土长的周作平,自小对花灯有着浓厚的兴趣,1978年,不满20岁的他就开始跟着村里老人做灯笼。40年过去了,周作平依然在自家诊所里坚持创作,用自己的手艺呵护这门古老的技艺。

  “这么美的花灯,传承了五六百年,不能在我们手里‘扯’断了。”今年年初,周作平被评为周岙挑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有时也会参与展演、宣传,但受职业限制,终究力有不逮。近两年,他开始尝试敞开大门,免费教授,今年暑假就有三四个温州商学院的学生前来学做花灯。但从家中授艺到真正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将非遗的种子撒向更多人,周作平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冉梦蝶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