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探索生态富民普适道路 ——文成乡村振兴调查(上)

温州网 2018-11-19 11:53:00
放大到全国版图,居东南一隅的山区文成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探索产业富民上所面临的境况,具有着普遍性和代表性。

  文成县峃口镇沿飞云江两岸进行改造,建成了沿江亲水栈道、村文化广场、绿地等,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赵用刘进希摄

  放大到全国版图,居东南一隅的山区文成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探索产业富民上所面临的境况,具有着普遍性和代表性。

  区位交通限制,让文成在历史上没有发展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客观上保住了生态环境底子。但横向比较来看,这种自然生态之美,并非像西子湖、大运河或楠溪江、雁荡山那样,具备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

  此外,保留下来的绿水青山,虽然为依托生态培育产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在实际利用上仍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环境优越之地,往往也是重大工程落址之地。而重大工程严格的保护标准,增加了产业开发难度。

  正是如此,文成至今所探索的这条生态富民、乡村振兴之路,对全国众多同类地区来说,就具有可资借鉴和复制的启示意义。当地以超前的眼光,认清自身区域定位和核心竞争优势,描绘依托生态环境培育富民产业的蓝图,先行一步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不断顺应时代为蓝图落实填充内容,推动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文成的多彩稻田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文成县委报道组供图

  从山水乐园到三美文成

  持之以恒保护自然生态

  文成县委深改办常务副主任王庆州介绍,早在1998年,文成就提出山水乐园战略。20年来,这一战略持续深化,从生态旅游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宜游宜居生态县,到如今形成打造美丽经济、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三美文成蓝图。

  如果说表述演变,反映出当地差异化发展道路逐渐确立的过程,那么将自然生态作为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底,则是当地长期坚持的政策。最能体现这一坚守的,是水和树。

  2002年,文成启动泗溪县城段整治,经15年前后七期工程,使干流水质长期稳定在三类,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2003年到2005年,拒绝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近百家,投资总额超20亿元,“宁舍20亿,不污一缸水”成为护水典型。2012年到2013年,用一年半完成5年任务,整治20多万头生猪养殖污染,使飞云江水质居全省八大水系之首……事实上,推进这些举措之时,文成尚列省级欠发达县。由此换来,当地率先全市实现境内所有河流水质提升为三类或以上。也就是说,如今当地每条河流都能用来吃水、养鱼和游泳。

  1996年和2000年,文成为就地保护古树,分别修改文平公路双桂段和文青公路建设方案。2012年,主动禁止林场商业采伐,直到3年后省里才出台同类政策。今年,调整峃口镇鱼局村避灾安置小区布局,为了“不让古树日照时长,比之前少一分钟。”该县林业局党委委员赵斌解释。不仅是地方政府,保护树木森林在当地民间已成共识。铜铃山镇石门村作为薄弱村,村民自发筹款七八万元,加固村里红豆杉。珊溪镇11个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决定不再砍伐集体林,支持建设牛栏湾省级森林公园……由此,当地保住红枫古道70多条、千年古枫树3000多棵。全县森林覆盖率超70%,一年中350多天空气质量达二级或以上。

  20年生态坚守,让文成先后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荣誉,实施生态富民、乡村振兴就此奠定基础。

  从村庄整治到环境再造

  顺应时代改善人居环境

  如果说保护自然生态是文成一以贯之的政策,那么改善人居环境则在当地经历了从分到统的过程。该县考绩办副主任胡瑜庆介绍,从当年村庄整治到“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再到实施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这些举措更多是从改善村容村貌角度出发。

  直到去年,当地提出整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致力用3年投入20亿元,推进“4+2”专项行动,实施全域旅游化环境再造工程。这成为一个标志性节点:在认识到生态好、环境差是制约旅游的最大瓶颈后,当地决心重整山河,以打造全省一流环境高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为统领,为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发展生态富民产业,填上最新一块拼图。

  文成居民刘剑波的感受,是人居环境提升的有力佐证。20多年前,他离开老家南田镇武阳村去意大利,踩着小路出山,带走一腿子泥。后来带着女儿回村,女儿嫌地脏搂着要抱,不愿意下地。现在他回来发现,村里路不仅更宽,难得的是没有图省事用水泥浇筑,而是打好石头一块块铺成。当年村里荷花塘中被毁掉的纪念明朝马皇后的殿,也重新修葺保留石头垒砌的旧貌。

  这番改变的背后,是文成以环境再造改善人居的全域谋划和一整套举措。其中,县城确立全域旅游核心地位,7个乡镇打造旅游精品城镇,9个乡镇建设美丽宜游集镇。以4条美丽乡村精品带建设为核心,把基础条件好、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村庄,打造成美丽乡村精品样板。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正是文成提升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当地分三批启动17个乡镇215个整治项目。如今,第一批6个考核乡镇,全部创成特色小镇并达标通过。其中,森林氧吧小镇铜铃山镇和太极小镇公阳乡被评为省级样板乡镇,样板数在全省县(市、区)排名并列第二,样板率排名并列第三。去年,当地该项工作在省市年终考核中总成绩均列温州第一,成为全省优秀单位。

  从生态环境到产业富民

  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

  地方历届党委政府的力主推动和持续深化,让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成为文成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流到民间则如涟漪层层扩散,自发带动休闲旅游、生活服务、物业增值、农产品销售等富民产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正如刘剑波,从这份保留的绿水青山和再造的乡愁记忆中,看到了在故乡开始新生活的希望。他把自家老房改造成民宿百汇阳轩,一片庭院、7个房间,两个月后就在游客中树起口碑。开业一年半,他在家里招待了近万名客人。原来想着5年收回投资成本,“照现在情况看,应该用不了这么长时间。”他说。

  西坑镇让川村更是结合生态环境和畲乡文化整村开发旅游,11家民宿150个房间,平均入住率有六成。创造固定就业岗位超20个,绝大多数为50到60岁的富余妇女劳力。农产品不仅不用挑到农贸市场,摆在家门口就能卖完,甚至会有游客主动敲门来询问。村里农房租金接近县城水平,宅基地价格翻了10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空白到如今近20万元。公阳乡依托红柿特产和太极特色举办利柿节,今年为应对节庆时人流高峰,拆分成两天举办还要采取限流措施。前来购买当地特产薏仁米酒的游客,直接让乡里催生出酿酒这一新兴行当。

  这些例子并非个案。今年前三季度,在产业培育上,文成共实现景区接待游客108.58万人次,同比增长31.01%。门票收入3238.69万元,同比增长12.40%。全县接待游客321.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4%。旅游综合收入15.42亿元,同比增长15.51%。在增收富民上,当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9元,同比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5元,同比增长9.2%。

  至此,在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和民众配合下,文成用20年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道路:不拥有绝对景观资源的后发地区,如何发挥相对优势、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大旅游中开辟体验式旅游市场,致力培育生态富民产业。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张睿报道组刘进希郑国崟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