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稽垟:三座牌坊一私塾

温州网 2018-12-28 09:39:00
远离喧嚣,幽居深山,似乎与世隔绝,宛若世外桃源,散发着亘古气息,藏匿着古朴风情,传闻着古老故事……

  走过许多城市,看过许多风景,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这个古村落——文成稽垟,远离喧嚣,幽居深山,似乎与世隔绝,宛若世外桃源,散发着亘古气息,藏匿着古朴风情,传闻着古老故事……

  据史料考证,稽垟北宋就有人居记载,距今已1100多年;元朝至正年间(1356年左右),张氏祖先在此地繁衍,由于围绕大片田垟的群山像城墙一般封闭,故取名“城垟”;现存乾隆十五年《朱氏宗谱》记载,明成化戊子年(1468),朱氏第廿二世宣公之子寿九迀至此地,改村名为“朱垟”,因“朱”与“稽”谐音,后人就把这个古村落叫稽垟。

  这个古村里,名气最大的是村尾的古樟树,北宋时期张氏先民所植,树龄约1100年,位于朱氏祠堂外,曾遭雷击、火烧,现仍枝干苍劲,枝叶盎然,覆盖面积达1068平方米。

  这个古村,不仅有古樟、古寺,民居也古老。最早的古建筑是泥墙房子,相传在宋朝时就有人居住,先民们为了生存,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黄土,黄泥拌草根,木板夹牢,木棍夯实,做成泥墙,俗称“泥墙屋”。

  元朝时候,稽垟先民用山上的石块、木料和黄泥建成土木结构房屋,由于砖块在那时候制作成本较高,没有大量使用。明、清时候,稽垟先民开始用石块、木料和砖瓦等建房材料,可以寻到遗址的有九座古民居,分布在下村三座,分布在傍山百岁坊附近三座,另外三座零星分布。

  位于下村大樟树附近的“三退屋”,最宏伟壮观,土木结构,明末建筑,前退是门厅,有旗杆夹两幅四根,据说该屋祖上官至乾隆年间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退屋九间两层,天井宽阔,建有水池,后退是七间两层,天井较小。现仅剩正屋及附属房。

  稽垟古建筑,还有三个牌坊:傍山百岁坊,坟前百岁坊,水口龙凤坊。

  现在的稽垟村里,百岁老人也时有见到,例如,住在稽垟第四房的朱隆圣老人活到101岁,今年11月13日去世,现在这村里的90多岁老人比比皆是,说明这个村确实是宜居之地。

  除了三个牌坊,位于村尾的朱祠私塾址,是文成县境唯一尚存可考私塾址,颇具历史研究价值。该私塾始建于明朝年间,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兼作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修缮,改为私塾讲读场所;民国时期,朱氏宗族邀请新垟林心如先生在这里创办“稽垟小学”。1969年由林秉中等人在祠堂前边新建教学楼,“稽垟小学”迁新址,原址恢复朱氏宗祠。

  站在高山顶上俯瞰,稽垟村的整体建筑格局如同一座城池,村庄坐落在一块封闭的谷地中,群山如同城墙,水口形成城门,一旦进入了村落,视野则豁然开阔,民居围绕着田垟,建在周围山脚下,五条小溪汇流进入该村,冲积成广阔的田野。蓝天、远山、炊烟、田野、小桥、流水,黑瓦、黄墙——稽垟古村犹如镶嵌在高山盆地间的一颗绿谷明珠,一树一寺九民居,三座牌坊一私塾,诉说不尽岁月沧桑,描摹不尽古朴风情。

  来源:温州日报

  林永汉文/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