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旧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桥头崛起 “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

温州网 2019-01-11 07:42:14

  编者按:

  一提起永嘉桥头,发生在的那一幕便自然浮现在人们的面前——嘈杂狭小的街道,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淘金者,纷至沓来的取经人,慕名而至的领导、学者、媒体记者,以及“东方纽扣之都”、“东方的布鲁塞尔”、“中国第一大农村专业市场”等接踵而至的美誉,所有这些无不为桥头这块9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添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桥头这个名字,前几年不断出现在报刊上和广播里,时而被誉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时而被喻为“东方的布鲁塞尔”。这是个什么地方呢?我带着疑惑的心情读这些报道。去年11月7日,趁回乡探亲之便,顺路到桥头探秘,看看这个“东方第一纽扣市场”是怎么会一下名扬四海的。

  从温州到青田的公路三十几公里处,右边竖有一个大牌坊,上书《东方纽扣城》,进去不远,一座崭新的城镇矗立在眼前。往昔的石桥不见了,横跨在姑溪小江上的是钢筋水泥公路大桥。桥两头街道商店林立,夹杂着旅馆、酒楼、运输服务社。镇中心有两幢交易大楼,建筑面积达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摊位达两千多个,放眼望去,各色纽扣,从低档到高档,真使你眼花缭乱,似置身在玑珠的海洋里。皮带一条街,拉链商店一排排,妇女、儿童用的小商品,五花八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群夹杂着四面八方的口音,大包小捆向外搬运。

  据镇长金建亚介绍,桥头占全国纽扣市场的85%,拉链占35%,产皮带九亿条。他笑着说:几乎全国每人有一条皮带是桥头生产的。手表,全国其他地方生产不过200万只,而桥头生产有300万只。他们在全国6000多家商店包了纽扣柜台,用350万元一年的租金租用天津三家商店。桥头现有人口6万,外来打工的有2万,工农业年产值二亿五千多万,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它现在不仅是纽扣大市场,而且是拉链、皮带、手表、装饰品等日用小商品综合性批发市场。日用小商品辐射全国,并开始走向世界,目前已有六家三资企业在这里落户,产品销往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国家。

  我实在纳闷,桥头这么个小地方,在瓯江一个小支流的港叉上,不涨潮不能行船,原来还不通公路,国家又没有在这里投资,怎么会在十来年中发展到这个地步?为此,我专门访问了现任镇长金建亚。他直来直去就讲:我这里除金融、邮政以外,都是私人办的。“眼睛向下,依靠老百姓”,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他说:第一,桥头人有闯荡江湖、经商的习惯,也会一些手工技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来,他们就动起来了,可以说是得风气之先。第二,有近万人的推销员队伍。这些人是信息员,也是宣传员。走遍全国城市和一些乡村,背着纽扣,到处推销。这些人过去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对象,现在经商办企业的劲头特别大。第三,政府搞好服务,建立市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市场的建设和发育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大事来抓,镇政府和工商部门更是以市场的发展和建设为己任。他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市场管理和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是桥头人经营作风好,方式灵活。他们坚持质量第一,薄利多销,讲求信誉,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配套经营,综合服务”的方针,吸引来自全国的客商。不错,桥头的一些小商品,价格是比一般城镇便宜。比如电动剃须刀,我看过几个城市的标价,比这里都高出二三十元之多。他们不仅讲薄利多销,而且讲“微利”批发。在一小件上是微利,批发多了就赚大钱。他们说,宰人一次,人家再也不来,还到处说你不好,败坏名声,哪里还有回头客!这就是他们“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秘诀。

  桥头人在改革大潮中显身手,聚集了大量资金。目前,市场向“四化”方向发展。一是商品高档化。原来一些纽扣都是塑料制品,现在水晶、翡翠之类也有了。二是品种多样化。这里小商品已达一万种,他们可以把一个新品种在15天内推向全国。三是设备现代化。仅1992年,投入设备更新的资金达1100多万元;今年又投入1000多万引进意大利流水生产线。四是市场国际化。这里已有几十家纽扣生产厂家和经销单位与外贸单位建立关系,间接出口创汇。

  我问金镇长,桥头的社会治安情况怎么样?他说,治安情况很好。经济发展了,人的素质提高了,都要树立自己的好形象,不去做违法的事。刑事案件也有,主要是外来人干的。现在桥头人很注意教育培养子女。三年来,投资3000多万,对全镇12所中小学的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今年考上大学的有40多人。有人不惜花几万元送子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去读书,有的甚至把几岁的儿童送到城市幼儿园去培养。

  【原载温州日报1994年4月14日□陈健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