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麟溢的茶叶人生

温州网 2019-02-26 10:49:00

  (高麟溢(右排中)在永嘉察看指导乌牛早生产情况)

  温州网讯 在中国茶叶界,提起高麟溢先生,大家自然不会陌生。近日,年已九十高龄的高麟溢先生从北京回到故乡温州。一到故乡,他不顾年事已高,和老家的基层干部一起察看茶园,了解家乡乌牛早茶近年来的生产销售情况。翌日,又请老家分管茶叶生产的干部来一起吃饭。说是吃饭,其实在席间议论最多的话题还是温州的茶叶......

  高麟溢先生,原农业部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茶学家。高老一辈子在农业部分管茶叶工作,对我国茶叶基地建设、良种推广、新产品开发等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茶叶世家的新秀

  高麟溢先生的家乡永嘉县罗东木桥村,地处浙南的楠溪江之滨,山高雾多,土壤酸性,气候湿润,特别适宜茶叶生长。1928年7月,高麟溢先生就出生在这里。木桥村虽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可高老的家庭与众不同,是个茶叶世家。爷爷高德馨、父亲高寿昌是远近闻名的茶商。

  一次,高德馨先生带茶叶乘“海衡”号客轮从温州至上海。在客轮上,高先生沏茶待客,瞬间,清新的茶香飘溢船舱,众乘客称赞此茶能十里闻香。高德馨怦然心动,把自己的茶叶包装打上“十里香”的字号。有了“十里香”字号,加上高德馨先生经商讲诚信,因此生意越来越红火,原来在木桥村的小打小闹已经不适应了,于是高家把茶厂搬到温州市区,在市区李家村建了30多间房子,招来二三百工人,扩大再生产。此时,父亲高寿昌觉得“十里香”字号太俗,又将“十里香”改为“高恒丰”品牌。

  自从品牌改成“高恒丰”以后,高家对茶叶的质量要求更严。从毛茶收购到包装上市,层层把关,一丝不苟。随着茶叶品质的不断提高和包装的改进,“高恒丰”品牌名闻遐迩,上海口岸海关为“高恒丰”茶叶采取特殊的免检政策,因此,“高恒丰”茶叶像展翅的雄鹰漂洋过海远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法国等国家,这可能是继“擒雕”炼乳以后最早走上“一带一路”的温州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高家的“高恒丰”茶叶公司和温州茶厂合营,高麟溢的父亲高寿昌担任温州茶厂副厂长。

  在这样的家境中,高麟溢先生耳濡目染,慢慢喜欢上茶叶,喜欢这个茶香四溢的家庭,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高老说,家乡飘散出来的早茶清香,在他的生命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二、茶叶专业的莘莘学子

  高麟溢求学时期,正值抗战时期,局势动荡,根本没有一个安定读书环境。高老的父亲虽然也是地道的山民,但他有经商的阅历,见过世面,知道文化的重要。因此,他们格外重视对儿子的培养教育,千方百计地让儿子去念书。高老的六年小学读书生涯,他跨越了瓯江两岸三个县市区,辗转读了龙头、白象、郑楼、康乐等四所小学。直至1942年后,局势稍微安定后,他才比较安心地在瓯海中学连续读完了初中高中。

  高麟溢在瓯海中学求学期间,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在中共温州地下党领导下开展工作。1948年底,利用高考后短暂的休息时间,他和温州地下党的同志一起,将寄存在他父亲茶厂里的宣传印刷品和药品等物资转运至浙南游击区,为浙南的解放尽了自己绵薄之力。

  凭着聪颖的天赋,还有随着父亲劳作锻炼出来的那种坚韧和倔强,他读完了高中,走出了大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在填写高考志愿时,经过一番考量后,他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的茶叶专业。后来,他如愿以偿,入读复旦大学农学院的茶叶专业。有人很不理解地问他,“你学习成绩优异,怎么会去读茶叶专业呢?”高老笑笑说:“因为我喜欢茶叶。”

  三、茶叶产区的人民专家

  1951年夏天,高麟溢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他先分配在上海华东地区农林部工作。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华东地区茶业政策规划、老茶园恢复和茶叶丰产情况调查,编写了《华东农业生产情况》中的茶叶部分。三年后,高麟溢调到国家农业部工作。

  在农业部工作期间,虽然他身居高堂,却心忧江湖之远的茶农。1961年,高麟溢在华东地区调查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和茶区粮食供应紧张的时期,茶农们的困难生活让他心情沉重,连夜赶写调查报告,向农业部和国务院反映。后来,中央很快落实了售茶奖粮、奖化肥等鼓励政策,使茶农很快摆脱了困境。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回忆起此事,高老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

  高老自1954年调入农业部工作至1988年离休,在长达30多年的工作生涯里,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福建、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山东、江西等十五个省的茶叶产区,凡是有出产茶叶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极不方便,通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高老离开北京到外地茶区调查研究或指导工作,常常要自带棉被和粮票,有时候在农民家里一住就是一二个月。白天,他在茶园里和茶农一起劳动,听取茶农的呼声;晚上,整理笔记,写调查报告,忙的不可开交,可他从不叫苦叫累。高老回忆说,他先后参加制订全国100个茶叶基地县茶叶发展规划工作,主持起草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暂行办法》,树立了一批以安徽休宁县为代表的茶叶生产先进县。改革开放后,他分别主持两届全国名优茶的评审工作。最令高老欣慰激动的是,1981年秋天,他跟随林乎加部长一起到安徽、浙江等地调查了两个月,掌握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一手资料,回京后他代表农业部参与了《1982年关于做好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个一号文件无疑是响彻中国农村大地上的一声春雷。

  四、“乌牛早”名茶开发的导师

  高麟溢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乡温州永嘉,可是他一直牵挂家乡,关注乌牛早茶的生产发展情况。永嘉乌牛早茶虽然具有采摘早上市早的优势,但是在建国后几十年里,家乡茶农的栽培管理和采摘加工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制作出来的茶叶还是老式的眉茶,无论是外形,还是品质,都不适应茶叶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茶农的收入很低。对此,高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于找不到帮助家乡开发名茶让农民致富的机会。

  苍天不负苦心人,机会终于来了。1983年春天,永嘉农业局局长曹长焕借北京出差之便去看望高麟溢,高老借机向曹局长吐露自己的心声,建议永嘉尽快开发乌牛早名茶,提升茶叶档次,让农民早日致富。经过一番长谈,曹局长终于被说动了心,回永嘉后,立即向县政府作了汇报,县政府非常支持,立即成立了“乌牛早”名茶开发领导班子。一年后,在温州同乡恳谈会上,高麟溢又联袂著名茶学家王镇恒教授向温州市政府提出开发“乌牛早”建议。此后,乌牛早茶的开发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一切顺理成章。在高老的关心和支持下,永嘉乌牛早茶于1986年列入农业部名优茶开发项目,并获得中央资金补助。项目启动后,高老还多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专家来永嘉向茶农传授技艺,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到包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经过永嘉上下三年的共同努力,乌牛早茶叶的外形完全改观,品质显著提升。1988年,永嘉乌牛早名茶在杭州顺利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并定名为“永嘉乌牛早”。在这个鉴定会上,茶叶泰斗庄晚芳品茶后有感而发,当场赋诗一首:“龙井虽然好,不如乌牛早;提倡商品化,但愿名优保。”不久,永嘉又喜获“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称号。此后,“乌牛早”茶叶名声日隆,发展成燎原之势,光永嘉县就发展到6万多亩。福建、安徽、江西、贵州等省的茶区也开始大面积引种“乌牛早”茶叶,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

  五、回报桑梓的贤达君子

  高麟溢从1988年离休后,他不享清福,初心不改,依然不遗余力地奉献着自己的余热。首先,他开始整理自己的工作笔记,这一摞摞笔记本,虽然已经泛黄,但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其实就是我们国家茶叶发展的轨迹,承载着一代茶人的时代记忆,非常珍贵,因此,高老决定细心整理,一旦条件成熟,结集出版。其次,他又联合老茶人,组建了当代茶圣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长。2005年,上海吴觉农纪念馆筹备在即,不少茶人主动捐资捐物,远在北京的高老为了汇款,以古稀之龄在银行排队等候近两个小时。第三,积极参加茶界的茶事活动。高老说,只要身体硬朗,如有茶乡需要评审、考察,他总是满怀热情地前往,悉心予以指导和评点。

  假如家乡温州有什么茶事活动需要高老支持,他更是当仁不让、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2003年以来,温州市政府每年举办早茶节,高老多次参加了家乡茶事文化活动,介绍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传递最新科技信息,殷殷乡情溢于言表。但是,当家乡的茶农说高老是“乌牛早”创始人时,他却推谢此誉,连连摆手说:"千万别这样说,我只做了一点力能所及的工作。”

  高麟溢在国家农业部工作一辈子,但他农家子弟的本色始终未变。在温州家乡人的心目中,他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和茶人的敬业精神。

高麟溢被推选为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会长

  (作者:余哲春 照片由高麟溢本人提供)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