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楠溪江 看中国乡村三十年变迁

温州网 2019-03-13 09:43:40
昔日许多美丽的画卷正在迅速变成记忆,在我所走过的村落老房子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和专横破坏着,我们眼睁睁看到并且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它们。

李玉祥拍摄的徐岙底村吴姓族人大合照。

三十年前的埭头村。 李玉祥 摄

  三十年前的楠溪江是很美的。记得我第一次来楠溪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我二十来岁,那时在南京摄影圈崭露头角的我,作为南京青年摄影家代表与浙江青田摄影家协会做交流活动,青田摄影家协会他们接待我们来到永嘉楠溪江。

  当时的楠溪江真的像一幅宋画,古朴的村落与老房子散落在清澈的楠溪江畔,村里的老百姓民风淳朴极了。在那些质朴的乡村里,你可以随便走进哪家,逢上吃饭时节,他们总拉你一起入座,就像自家人一样,在午后宁静的农家小院里,我曾看到劳作后的老年人,一碗粗茶,一袋旱烟,一本古书,津津有味地在品味……类似这样的事举不胜举,我想还是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楠溪江水养育了两岸百姓豁达的性格,看他们的家园也是那样的质朴美丽,丝毫也不做作,素木蛮石中,茂林修竹,人与自然融合的那般和谐,在这里,你可以将久居都市那颗躁动心收敛。秀丽的风光,旖旎的山水,村民们在营建自己的家园时都是将他们的智慧融入每一处,门前许多时候都有一条蜿蜒而行的溪水,老房子后面往往都背靠着郁郁葱葱的祖山风水林,连接院落是整条打磨过的条石,转个弯是讲究的门楼,跨进去是雅致的院落,院落铺地是用河里的卵石铺就美丽的图案,所种的树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往往是栽种桂花和玉兰树,为的是讨个“兰桂齐芳”的吉利。稍大的人家还在院落僻静处设有私塾和读书楼,那是专供子弟念书学习的地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年来它一直激励着农家子第寒窗苦读。更多的村落里还设有不少的义塾与书院,许多村头都矗立着文昌阁与文笔塔。在堂前屋檐下往往悬挂着精雕细琢的匾额,飞来往去燕子在屋檐下做巢,满屋的窗棂和隔扇门窗上刻满“梅兰竹菊”“渔樵耕读”,也有“金玉满堂”“鹤鹿同春”等题材的装饰图案,处处充满了人文气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楠溪江是安静美丽的,我留下几幅与当地百姓合影的照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一体化的洪流正席卷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地。在人们开始享受现代化带给人们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痛心看到许多原本不该消失的东西正在迅速离我们远去,有些甚至是永远消逝在我们的视野中。

  自打九十年代离开家乡金陵北上三联做编辑就一直想着能为三联书店做些什么?当时,我给三联策划了名为“故园系列”的图文书,内容有徽州、楠溪江、泰顺廊桥、武陵土家、岭南五邑……

  选题确定后,我一次次奔赴上述那些地方,触目惊心场景一幕幕在这些地方紧锣密鼓上演着。昔日许多美丽的画卷正在迅速变成记忆,在我所走过的村落老房子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和专横破坏着,我们眼睁睁看到并且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它们。

  最终,这个名为“故园系列”的书印刷前被三联书店总编董秀玉改为“乡土中国”系列,改得太好了,第一本就是有关楠溪江的,由我担任责编与摄影,文字我约了德高望重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先生撰写。该书出版影响很大,引领起国内图文书出版狂潮。

  回忆自己的故园湘西凤凰县城,晚年时的沈从文老先生曾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生活在那个城市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深圳老朋友悦成兄促成我与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的此次合作,他想命名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先题目很大让我很难把控,最终我想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选择楠溪江流域的十个古村落进行对照。我想通过摄影镜头来表现楠溪江三十年的变迁,逐渐在努力捕捉着某些东西,同时避开某些东西。“生活在那个城市过去给我的印象里”,相信没有人比我对这句话有更深的感悟。我要做的是留住那些印象,而不是让它们仅作为无名的情绪随风飘逝。

  作者:李玉祥

  人物简介

  李玉祥,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著名地理摄影家、古村落守望者。

  本文节选自《楠溪纪事:中国乡村三十年变迁影像记忆》后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