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北宋罗浮塔碑 见证佛教在温州传播的早期历史

温州网 2019-03-20 07:09:00
本次《温州宝藏》要说的这件“宝物”,就是从罗浮双塔之一的龟山塔中发现的一块北宋罗浮塔碑。由它,我们来探寻温州佛教的早期传播历史。

  罗浮双塔

  塔碑局部

  罗浮塔碑

  温州网讯“罗列河山共锦绣,浮沉沧海同行舟。”南朝·宋时,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在永嘉郡任太守时,曾乘舴艋舟过瓯江登罗浮山赏景吟诗,留下了如此诗句,将罗浮两字巧妙地嵌在其中。

  罗浮山在瓯江和楠溪江汇合处的西北侧,有两座小山,分别为龟、蛇二山,在其山巅之上各建有一座七级浮屠,统称罗浮双塔。

  本次《温州宝藏》要说的这件“宝物”,就是从罗浮双塔之一的龟山塔中发现的一块北宋罗浮塔碑。由它,我们来探寻温州佛教的早期传播历史。

  前世传说

  镇“恶妖”建罗浮双塔

  罗浮山在瓯江和楠溪江汇合处的西北侧,有两座小山,相距180余米。北面的山称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长形,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南面的山称罗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极像一只自西向东爬行的龟,故又称龟山。

  在罗浮山的蛇、龟两山之巅,各建有一座七级浮屠,统称罗浮双塔。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罗浮双塔始建于西晋,宋朝重建,现塔为明代所建。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有塔,一峰孤峙,半浸江中,麓有亭台故址,与孤屿(注,即江心屿)相望。”《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是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

  说起这两座塔,还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块古老大地连年干旱,到处是田地龟裂、禾苗焦黄、树木枯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罗浮村老人齐集求雨……这是由于瓯江潮起潮落,当地龟山、蛇山为独占鳌头,长年争斗而造成干旱。于是,林氏祖先挺身而出,发动村民分别在两山上各建一座塔,塔像铁钉一样,将两山牢牢地钉在原地。林氏村民用当地的青紫泥打成砖块,并在每块砖面上刻上“罗浮林氏塔碑”字样。他们在施工中误将有字样的砖颠倒砌在塔上,意外形成了塔的又一独特之处——林字颠倒。据说两塔如期建成后,果真镇住了“恶妖”,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原本五面都建有佛龛

  现存的罗浮双塔为明代重建,均为七层六面楼阁式塔,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塔平面呈六角形,砖构楼阁式。基座用块石铺成塔基,面铺条石做出平座。塔身呈锥形,逐层收缩,每层砌出券门,间或做出壁龛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柱头以上施砖制斗拱。腰檐用置砖做出椽子与飞子,翼角成龙状,仔角梁起翅。

  北面的塔为蛇山塔,塔高23米,塔的位置在蛇山的“蛇头”部位。南面的塔为龟山塔,塔高19米,塔的位置在“龟背”上。清光绪《永嘉县志》:“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罗山,一峰孤峙,半浸江中,有塔。与孤屿相望,秦时从海上浮来。”

  地以人著,景以人传。清永嘉教谕陈遇春《罗浮双塔》诗云:“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渔堪拾,云低雁可攀。一城仙岛外,双塔画图间。当路谁知已,天应赐我闲。”

  伍显军表示,据当地村民说,原本其余五面都建有佛龛,龛中刻着浮雕佛像,但由于历史悠久,风雨侵蚀,现在已所剩不多。1991年,原瓯北镇委、镇政府在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拨款对罗浮双塔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现在淡红色的塔身是那时粉刷的。

  今生故事

  碑记一段施舍功德故事

  1986年,罗浮双塔之一的龟山塔中出土了一块北宋罗浮塔碑。该石碑长37厘米,宽22.7厘米,厚5.5厘米,呈灰黑色,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略泛红色,有条纹线,夹杂着黄褐色、白色斑点。

  石碑正面刻七竖行楷书碑文,共88字。内容为:“罗浮山,西晋元康五年曾立浮图,至大宋元丰甲子得七百九十载重建四圣塔,丙寅季冬工第二级。本乡檀越蔡仁贵、弟仁爽为君考六郎、妣亲陶氏烧砖四千片,结第二虎座。然‘元康’之号既得之于古砖,故蔡君之施不可不书。”大意是: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罗浮山曾建塔,到北宋元丰甲子年(公元1084年)刚好790年,重建四圣塔,到元祐丙寅年(公元1086年)建成塔的第二层。本乡信徒蔡仁贵、仁爽两兄弟为父亲蔡六郎及其妣亲陶氏舍钱烧砖4000片,砌成塔的西面第二个白虎座。因为古砖上有“元康”年号,所以书此碑记记录下蔡家孝顺两兄弟的施舍功德。

  研究温州佛教早期历史

  伍显军表示,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诏奖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并提及“伊蒲塞(梵文Upasaka的音译,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桑门(梵文Sramana的音译,指佛教僧侣)之盛馔”。可见佛教早已在江南流传。

  佛教传入温州的具体时间,目前未发现相关文献的记载,因此零星的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温州佛教早期历史,显得尤为重要。1966年发现的平阳县鳌江镇种玉乡横河村西晋墓,出土文物有青瓷堆塑罐等瓷器12件,炉、盉等铜器2件。其中的这件青瓷堆塑罐腰沿上塑有佛像,表明佛教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之前已经传入温州。

  伍显军说,这块北宋罗浮塔碑上的内容有“罗浮山,西晋元康五年曾立浮图”,可见,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罗浮山上曾建有佛塔。“浮图”本是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来转变为佛教建筑、佛塔的称呼,有时专指佛塔。

  此外,根据文献记载,温州早期佛教信仰及其寺庙建筑还有:东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永嘉人李整舍习礼坊私宅建崇安寺,为温州最早寺院。永和年间,印度阿罗汉诺矩那尊者率弟子东来,分居雁荡,为最早来郡的梵僧。乐成张文君从道归释,舍宅建白鹤寺,为佛教渐盛之兆。南朝永初二年(公元422年),永嘉太守谢灵运作《石室饭僧诗》和《净土诗》,为佛教已被上层社会接受的象征。萧梁时期,瑞安马湘舍宅建栖霞寺、东镇街有报国寺、龙门山有万兴寺。大同年间,永嘉永宁门有兴业寺。可见,温州早期佛教信仰及其寺庙建筑呈散点式分布。

  另外,伍显军介绍,1988年,永嘉县文物馆在罗浮双塔所在村内征集到2件陶塑造像,专家判断为明代文物。两尊造像都比较慈祥端庄,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明代佛教造像完全中国化的趋势。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