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温州带“国”字的地名 国泰路最长 兴国路最短
温州网讯 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获悉,我市登记在册带“国”字的地名有115个,其中道路(街道、巷)16条(除国道外)、大厦(楼)14栋、桥梁7座、寺庙12座,很多带“国”字地名大有来历。
“国”字道路
这16条带“国”字的道路,位于乐清市的最多,有4条。瓯海3条,鹿城、龙湾、瑞安、平阳各2条,泰顺1条。
其中1条街道,名叫建国街。这条街位于平阳县鳌江镇,1995年命名,是当地城区发展而兴建的道路,全长600米,宽15米。取名“建国”,是当地希望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另外,还有一条带“国”的巷子,“国史巷”位于鹿城区,南起瓦市巷,北至康乐坊。呈南北走向。长80米,宽3米。“国史巷”地名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初有记载,后一直沿用。
带“国”字的路中,最有历史感的是位于瓯海区景山街道净水村的“护国寺路”,始建于明代,原为沙石路面,1980年后改建为混凝土路面,2010年重建。该路目前全长2000米,宽8米,沿途有地砖厂、护国寺河、水碓桥。该路因其地理位置在千年古刹“护国寺”边而得名。
最长的带“国”字的路是“国泰路”,位于瑞安市塘下镇沙岙村,全长9400米,宽42米。2010年5月4日,由塘下镇政府申报,经瑞安市地名委员会审核批准予以命名。目前该路仍在建设中。
最短的带“国”字的路是“兴国路”,仅80米长,宽8米,位于平阳县水头镇。该路于1991年始建,1992年通车,为水泥材质的支路。取名“兴国”,意为复兴经济、振兴中华之意。
“国”字寺庙
我市带“国”字的寺庙共有12座,瑞安市最多,有4座,鹿城、龙湾各2座,永嘉、平阳、文成、瓯海各1座。其中名带“护国”两字的有4座,且都大有来历:
最为悠久的是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的护国寺,坐落于瓯海区景山街道西部景山公园,因其寺塔刻有“护国祝延,圣寿宝塔”字样,故名为“护国寺”。据五代后梁毗卢塔残件记载,护国寺是五代后梁乾化年间寺僧鸿楚大师为吴越王钱镠祝寿而建。至明代享有“内有嘉福、天宁,外有护国、太平”的美誉。该寺中兴鼎盛于后梁乾化年间(911~915年),2000年予以重修、扩建,2008年11月落成正式对外开放,一直沿用至今。
瑞安市集云山顶的“护国寺”,初建于唐会昌年间(841),明宣德年间重建(1430),天顺二年(1458)钦赐匾额。嘉靖三十年毁(1551)而后重建,清光绪年间重建僧房五间二进,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该寺取名“护国”,寓意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瑞安市芦浦村“芦浦护国寺”历经沦落,改革开放后重建,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取名“护国”,意为祈祷世界和平,护持国家平安。
文成县南田镇新南村“护国禅寺”。始建于1946年到1947年,扩修于1987~1989年。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取名护国寺,意为爱护祖国、保家护国。
“国”字村庄
国岭在泰顺县雅阳镇。因国岭到卓宅的路旁遍长葛藤,原本称“葛岭”。因“国岭”与“葛岭”谐音,村借用岭名。
国宋位于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村民祖先雷国宋迁居此地。雷氏后裔为纪念祖先,即以国宋为村名。
兴国位于永嘉县乌牛街道西部。因该村村边建有清代古刹,名曰兴国寺,村以寺名。
“国”字山名
国山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江山民族村。太平天国时,太平军一王经过此山,立寨镇守,取名“国山寨”,当地人认为“寨”字有损名气,改名“国山”。
国岙头位于文成县大峃镇王家村,是山岙名。最早一位姓葛的人在此山岙创业,后人在岙头建葛公地主庙,故名“葛岙头”,后演变为谐音“国岙头”。
上国仰位于瑞安市高楼镇杜垟村。因其地处平岗山山腰,仰首可见,俗称“上个仰”,后演变为谐音“上国仰”。
“国”字大厦
全市带“国”字的大厦有14栋,最大的是位于乐清市乐城街道清远路178号的“国贸大厦”,建成于2000年,该房屋占地面积34.97亩,建筑面积98000平方米,楼高18层55米。
“国”字桥梁
全市带有“国”字的桥梁有7座,最长的叫“永国桥”,位于瓯海区娄桥街道社叶村。东西走向,长49米,宽9米,高3.8米,最大跨度29米。1970年始建,2010年重建,一直沿用。因该桥由李永国先生出资改建而取名永国桥。
“国”字牌坊
我市还有一座带“国”的牌坊作为地名使用,“相国牌坊”位于苍南县龙港镇芦浦村,系二柱单间石牌坊,花岗岩质地,高约5米,宽约4.22米,阳面朝南,楷书阴刻“相国”,阴面面北,楷书阴刻“忠勤良佐”。该牌坊始建于明代,2002年列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其牌坊阳面刻有“相国”两字而得名。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陈伟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