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优势、借高梯、通有无—— 长三角一体化,浙江当如何“春风化雨” ?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2019-03-26 17:19:18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3月26日讯(本端特约评论员徐王婴)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再次撞上发展窗口期。

  但浙江也面临着上海这个核心城市“虹吸效应”的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对浙江究竟意味着什么?浙江,又该如何破题?

  笔者不才,暂从字面作一解读:

  所谓“一体化”, “一”即“不二”;“体”即“本体”;“化”即为“用”。连起来就是:长三角地区合而为“一”;为“不二”之“本体”;以体为用,即现“无为而无不为”之妙用。

  正如有专家评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任务不是经济发展,而在于打破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即所谓“先无为”而“无不为”也。

  那么,浙江当如何随长三角一体化之春风,化雨润物,开出高质量发展的花千树?

  舍“小我”:以开放之胸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之发展。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的提法由来已久。但颇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这是因为客观上面临着许多障碍。其中,有结构性障碍,比如客观存在的语言不通、生态阻隔、经济水平差异等地区差异;有制度性障碍,比如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人为设置门槛和分割的政策、法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障碍。

  所以,要真正实现“一体化”。首先就要解决制度性障碍。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浙江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将嘉善建设成中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同时将嘉兴打造成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今年年初,还与上海签约了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这表明浙江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有清醒的定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当加快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兄弟省市建立统一的制度环境、营商环境,并以此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有序流动。

  补短板:借上海、江苏等地高校与人才资源,助浙江科技创新之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当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则离不开科技与人才资源。

  虽然从广义创新而言,浙江科技创新水平总体已进入国家第一方阵;但总的来说,浙江的创新更集中于商业创新,比较缺乏的是科技创新。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的比较劣势,与浙江高校资源少有着密切关系。同是经济大省,浙江只有浙江大学一所“211”;江苏却拥有11所211和985大学;上海则拥有4所985、10所211大学。高校资源的差异可不是一点点。

  那么,“一体化”之后,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大学能否对浙江考生敞开门户?这些大学又如何为浙江经济发展所用?浙江该如何“共享”上海、江苏的科研院所与科技人才?

  如果把“一体化”理解为共享、共有,浙江要考虑的首先是如何共享、共有科技与人才的资源与优势。

  强优势:激发民营活力,以数字经济撬动产业数字化的红利。

  随着“一体化”的进展,区域间的产业功能布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上海的技术服务、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的范围可能会覆盖到整个区域;而苏州、无锡的制造业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制成品出口到国外也更具竞争优势。相形之下,浙江拿什么覆盖到整个区域,进而辐射全国?

  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先生发表见解说:浙江应该找到自己独到的优势。要干,就干上海、江苏没有干,不想干,干不好,干不过的事。在他看来,互联网、物联网、国际化还是浙江的相对优势。浙江应该用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武装起来,依靠民营,跟随市场,看到世界,脚踏实地求发展。

  是的,近年来浙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持续发力“一号工程”,形成了信息软件、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内容等优势产业,涌现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数字经济已成为推进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而“一体化”的实施,上海与杭州日渐形成的“同城效应”,将有利于引进上海人才到浙江,进一步夯实浙江的数字经济。在此基础上,浙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主动嫁接江苏、安徽等省市的制造业,撬动产业数字化的红利。

  借高梯:“金融中心”助力大湾区建设,长三角“金南翼”添动力。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兴起很大程度依赖于江浙财团。今天,大上海的金融中心之优势,能否反哺浙江实体经济?

  上海市政协科促会专家沈玉龙先生认为,利用浙江民间资本,可以推动上海的新兴产业。事实上,浙江的民间资本得到上海资本市场的加持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而上海的资本市场,也需要浙江的产业支撑。比如,浙江自贸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油品全产业链的合作,舟山三家仓库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割仓库。做为金融中心的上海,诸多的金融机构与资本平台,皆可为浙江经济所用。

  浙江省长袁家军曾指出,规划建设大湾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浙江行动。换句话说,长三角一体化,为提升杭州湾经济区国际化能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为“一体化”借助长三角这个国家级的平台,在“开放性”与“世界级”上下功夫,将使浙江大湾区的建设直接对标世界级。也因此,建设浙江大湾区,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南翼”的实力成就长三角一体化的浙江一极。

  通有无:区域合作,发挥“市场浙江”的洪荒之力

  如果说,借助国际化大都市的地利,上海有新兴产业的优势;仰仗几十年工业化的基础,江苏有制造业的强项,浙江则有一个长盛不衰的法器——市场之力。

  沈玉龙先生对笔者介绍说:近年来上海认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正在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冒出许多新兴类企业。但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在市场转化上稍嫌不足。而浙江的优势是市场。比如遍布省内外的浙商,不仅市场意识强,而且市场渠道广。从这个角度讲,阿里、贝网等电子商务,不仅要深入农村,更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大有可为。

  事实上,随着一体化的推进,实体经济中的研发、营销管理部分与车间生产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如果说,上海是承担研发与营销管理部分的理想地,从产业集群的地理范围看,生产车间的空间当选苏州、嘉兴等地。

  当然,与苏州雄厚扎实的产业基础相比,嘉兴略显不足。比如,嘉兴市下属较为发达的桐乡市拥有上市公司12家,而无锡市的江阴市有67家,苏州市的昆山市则有101家(均截至2018年7月)。对此,有人分析说嘉兴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目标应该是苏州,而不是上海。

  但在笔者看来,嘉兴不仅仅是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探索的是如何把上海的研发中心、江苏的制造优势和浙江的市场力量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如此,当区域合作的优势遇上“市场浙江”爆发出的洪荒之力,长三角一体化,当真正春风化雨,开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万紫千红。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