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银磨见证“大明银都”的繁荣岁月 一碑天书藏着太监管事“神秘藏宝图”

温州网 2019-03-27 07:40:27
我们带您一起揭开属于这对银磨的“前世今生”故事,了解“大明银都”的繁荣过往。

资料图片

印有“泰顺”字样的银锭

银矿遗址

考古人员在银矿遗址内考古

收藏泰顺博物馆的银磨

  温州网讯  这是一对看似不起眼的石磨,它们有着另外一个特别名字——银磨。

  想知道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这就要从泰顺的龟湖银矿遗址的故事说起。

  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带您一起揭开属于这对银磨的“前世今生”故事,了解“大明银都”的繁荣过往。

  -前世传说

  龟湖银矿遗址

  明朝朝廷采银主产区

  据史料记载,明朝前中期银矿税收是温州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由此可见温州银矿开采已达到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在当时经济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泰顺境内的银矿主要集中在龟湖。

  龟湖银矿遗址坐落在龟湖镇白银村一处叫“五桐洋”的山场,始采于明朝初年(约1368年),鼎盛于明景泰至成化年间(1450~1487年),是当时浙闽境内的大银矿,开采规模极大,为朝廷采银的主产区之一。

  泰顺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龟湖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三千打银工、四千来往客”,形容的就是当年采银业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相传,因局部山体被掏空,发生了重大矿难事故,明嘉靖皇帝颁发圣旨勒令禁止开采,此白银矿区才就此废弃。而可以印证这一传说的,是如今矿区崖壁上保留着的该道圣旨的石碑。

  “神秘宝藏图”

  太监私囊贡银赠有缘人

  据泰顺龟湖《封氏族谱》记载:“太监府在梧桐洋大路岗坪,成化七年,朝廷有旨开采银矿,钦差大人在此管守理事,故此名曰太监府。”泰顺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由此可知,当时因为这里银矿储量巨大,朝廷甚至特地在这里设立了太监府用以监督和管理白银开采。而在当时,打银工会将开采后的银矿挑运至太监府冶炼,会途经牛头岭的“官马大道”。

  在如今牛头岭的一处崖壁上有一天书碑,字迹模糊,经解读后发现是一张“神秘藏宝图”,内容为“牛头岭两边溪,金银财宝两边排,谁能念得下,买田买地到江西”。民间传说,在那次重大矿难事故后,当时太监管事毛进才(泰顺南院毛洋村人)将提炼出的部分贡银纳入私囊,因太监无后,故赠予有缘人,才留下了这份“神秘藏宝图”。

  -今生故事

  洞内的无底洞

  可能是银矿的通风洞

  龟湖银矿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矿洞是“七洞门”,它分布于一处崖壁上,从右至左斜上排列着七个矿洞,故名“七洞门”,因产银矿,亦称“七门银洞”。“七门银洞”一共七个洞眼,30多个洞口,分布在各处石壁上,深浅不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扁长型立洞,仅容一人进入;有敞口洞,三五人可同时出入;还有两个洞眼只掘数米的废洞。洞内墙壁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银窝”,是被取走“银蛋”后留下的痕迹。有些“银窝”容积庞大,估计重量应在一吨以上。

  泰顺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洞内有几个无底洞,可能是银矿的通风洞,几个不同方位和高度的洞之间形成对流确保矿区内空气流通,在无鼓风机时代,这个办法也是古人采矿的伟大创举和重大发明。

  另外,据史料记载,明初,采矿之术以火爆为主。“七洞门”的洞内岩壁凹凸不平,有火烧的痕迹,很可能当时就是采用火爆的方式进行开采。

  泰顺采取措施

  保护银洞修复“太监府”

  那么,说回到这对明朝银磨,它们其实是用于对矿末进行进一步碾磨的一种工具。泰顺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种银磨是冶炼白银过程中的一种易耗工具,通常是以就近取用的原则在银坑附近取用青石或老虎岩加工而成。

  泰顺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对明朝银磨,分别宽58厘米厚11.5厘米、宽51厘米厚11厘米,是上世纪90年代左右,从龟湖当地农户家里征集到的,同时征集到的还有一只用于开采银矿的小铁锤,经判断也是同时期的文物。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不管是现存的龟湖银矿遗址,还是这对与龟湖银矿遗址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银磨,都是泰顺在明朝时期开采矿藏的重要佐证之一,对研究泰顺古代矿冶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1996年12月17日,原温州博物馆第三进馆舍建筑工地工人在挖地基施工中,在西墙地基槽侧地下0.76米深处,发现一个铜手炉,内藏银锭38个,已切银锭1个。这些银锭表面戳印“泰顺”“永邑”“拾二年” “足纹、拾五年” “浦城曾玉顺”“和丰”“广茂号”“泰昌”等表示地点、年份和银号的铭文。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泰顺银矿历史和我国货币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十分珍贵。

  据介绍,泰顺有关部门近年来认识到了龟湖银矿遗址的宝贵价值,已采取措施对“七门银洞”、太监府遗址等周边加以保护,并着手“七门银洞”和修复太监府遗址等工作。

  -背景资料

  明朝浙江的银场主要分布温州和丽水两地。据泰顺《分疆录》载:“泰顺银坑发于成化五年(1469),钦差大臣莅县开办银矿,岁贡白银三千八百十四两。厥后矿脉日微、渐次减免,弘治改元(1488)减至六百零四两,三年以后矿脉竭,封坑。”温州的银矿几乎都是薄矿,开采几年乃至数十年即废。矿脉衰竭,银课不减,致使大批农民破产。最后导致了一场在明朝中叶影响深远的泰顺分疆立县农民矿工起义。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