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全国劳模张宜松:“我属牛,有牛一样的韧劲和勤恳”

温州网 2019-05-14 09:13:56
这名“新温州人”也将自己扎根在了温州,投身温州发展的滚滚浪潮中,1960年,张宜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张宜松近照。 照片由本人提供

  事迹回顾

  1959年,温州工业专科学校创立不过半年,22岁的张宜松与数十位老师一起来到温州,成为那个年代第一批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温州人”。这名“新温州人”也将自己扎根在了温州,投身温州发展的滚滚浪潮中,1960年,张宜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对话劳模

  一位年轻人和一所年轻的学校

  1959年春,载着台州工业专科学校老师的长途客车,从台州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开往温州,年轻的张宜松便是其中的一员。望着不断后退的树木和飞扬的黄沙,他可能不知道,这片陌生的土地,将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第二故乡。

  当年台州专区部分划入温州专区,台州工业专科学校入编温州工业专科学校。电工学专业作为一门新设立的学科,由张宜松任教。而在此之前,张宜松没有独立上过课,而且电工学对他来说仍是陌生的。

  部队出身的张宜松自然不会向困难低头。他夜以继日地恶补电工学知识,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有空就去旁听,还跑到工厂参观,拜工人为师。短短半学期时间,他熟练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暑期,他把握住了浙大进修的机会,在那里呆了三个月。除了先进的教学理论,浙大的电工实验室让张宜松兴奋不已。三个月时间,他做了许多实验,又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深感实验室的重要性。“我们也需要一个电工实验室。”回到温州的张宜松便着手实验室的建设,克服了众多困难,一个人购买器材设备,一个人手工制作十几件教学仪器,温州工业专科学校电工实验室落成了。

  紧张的教学工作开始了。张宜松的教案与人家不同,每两节课就要用掉一本。为了讲解生动,学生更好吸收,他每节课都要备上8-10小时。上课前,他总是在自己的备课室对着桌子试讲一次。因为年龄相仿,讲课又深入浅出,同学们都很喜欢问张宜松问题,课后,他就积极帮同学解决。有人说:“张宜松啊,你这样与同学在一起,有点不像教师了。”他却不在意,通过自己的辅导,为国家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才是他的任务。

  一份荣誉和一路执着的坚守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成功不会从天降,成绩和荣誉都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1960年6月,23岁的张宜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62年,温州工业专科学校撤校,张宜松结束了短暂的教师生涯,很快他就投入到了全新的工作——温州电台。在这里,他一直干到退休。

  他在九山发射台机房做过值班,每天5点开机,8点关机,检修设备保证广播发射的正常运作,工作虽然枯燥,却没有一丝懈怠。后来他又转到了采编部门,跑过农业、工业、党政几乎所有的线口,和他接触过的采访对象,说起他那股认真劲,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了采写好稿件,张宜松可以扛着七八十厘米高、重达几十斤的录音机,坐公交、坐水路,到农村人民公社里住上几天。

  谈起那几十年时光,张宜松仍然很感谢最初的那三年,虽然教师职业并不长,但其中的经历和荣誉,时刻提醒着他处处关注自己的言行。

  记者手记

  谈到荣誉,张宜松坦言靠的是“老黄牛精神”。“我属牛,也有牛一样的韧劲和勤恳,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克服困难。”而这一精神也贯穿于张宜松的工作轨迹中。

  然而,在人心越来越浮躁的当下,许多年轻人认为“老黄牛精神”早已过了时,埋头苦干无法顺应环境变化,也无法创造效益。对照张宜松的经历可以看出,此言可谓差矣。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更需要发扬“老黄牛”精神。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只有自身具备“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保持一股工作干劲、一腔工作激情,才能扎扎实实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地干事创业。它应作为一种时代正能量代代相传。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李尖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