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温州科技创新“金名片”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成关注焦点

温州网 2019-05-30 07:37:48
近日,市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调研实际,纷纷从规划设计、基础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发声建言,为把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成为温州科技创新的“金名片”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浙南科技城科创平台——“浙南·云谷”。资料照片

  温州网讯 今年年初,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是出现在省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名词,如今,它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中,“晋升”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题中之义,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是我市打造的十大高能级创新平台龙头,被市委市政府摆上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如何规划好、培育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使其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前不久,在市政协围绕助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的专题协商中,这一关乎温州未来的战略工作被频频提及。近日,市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调研实际,纷纷从规划设计、基础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发声建言,为把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成为温州科技创新的“金名片”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高起点谋划统筹建设科创走廊

  从大罗山俯瞰四周,这里集聚着温州诸多“高大上”的创新元素: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教园区、智能制造小镇、生命科学小镇……

  从大数据看环大罗山区域,这里是我市民营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也是科创资源的重要集聚区。这里的GDP、高新技术增加值均超过全市的四分之一。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甫一提出,就可见其不寻常之处。根据部署,这条类似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走廊,在规划设计中将融入温州高教园区的人文元素、大罗山及三垟湿地的生态元素、温州产业的特色元素,精准对接五大传统产业和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整体规划正在加速编制中。各界所期许的是:这条科创走廊,如何让创业创新高端要素集聚,呈现出“雨林生态”。

  作为市科技合作交流中心主任,市政协委员施晓伟对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尤为关注。在她看来,科学理性做好规划是建设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关键所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不求大全和高深,但求特色和实用。要在全面规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布局产业培育发展的同时,重点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文提升的积淀,打造创新创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温州样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廊道。”

  市政协常委、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金胜威在今年两会上就提交了《关于加快规划建设瓯江-大罗山科创大走廊》的提案。他建议有效整合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教园区、温州生态园和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以温州科创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时尚智造小镇、茶山梦创小镇、肯恩小镇五大特色小镇为支撑,打造科创走廊空间发展格局。同时,他建议以大学城为核心,以温瑞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为主轴,S1线、龙湾机场等为核心,构建大交通格局,以此来支撑科技创新大格局。

  全方位布局业态生态相互滋养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无疑会提高科创走廊的“魅力值”。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坐拥“温州绿肺”三垟湿地和城市重要生态屏障大罗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未来,当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成为创新要素的流动通道,这一区域如何打造宜居宜业的双“生态”环境,成为资源集聚、人才集聚的一大重点。

  “宜创、宜居、宜业、宜学”,是市政协常委、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志梅建议的“关键词”。她认为,科创走廊的规划建设应当以科创生态理念为引领,深化产城融合,借鉴“硅谷”模式,放在“宜创、宜居、宜业、宜学”一个框架之下,快速推进科创生态联合体建设。在做好产业和配套的基础上,从人的需求出发,建设宜居社区,让人的工作、生活都可以在此解决。同时,构建一套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园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培训、资本和风投引入,创造圈层等服务,让不同业态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互相滋养和支撑。

  施晓伟也认为,可以借助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这个大平台建设,以串联现有创新资源为支撑点,构建产业、创新、资本、服务、人才、生态等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活跃一批创投机构和创业资本,招引一批高层次双创人才,建设一批有实力的研发机构,承载一批标杆性的大项目,培育一批旗舰型的高技术企业,支撑发展若干个未来大产业,引领区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强机制推进加速产城深度融合

  人才、资本、技术、项目等高端要素流通,离不开协同机制的支撑。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机制保障。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涉及龙湾区(温州高新区)、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6个区域,并涵盖温州生态园的大罗山以及三垟湿地绿地建设,跨区范围较广。如何建立一个统一、共建、共享的管理平台,使各类资源要素在科创走廊内自由流动,成为规划建设的一大难点。

  瓯海区政协副主席姜化钧认为,推动机制破壁是一大关键,可在科创走廊内深化“最多跑一次”、一证联网通用等体制改革,打造最优创新政务服务环境。另外,在探索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方面,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委托地方特色行业协会与在温各高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院所合作,成立特色产业研究院,由专业研究人员与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成立各专业研究室,对温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技术进行研发,同时政府出台政策予以扶持。

  这些日子,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郑晓群忙着对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进行调研。调研中,他发现作为自创区打造的重点创新平台,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具有科技创新基础较扎实、创新创业资本要素基本齐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但也存在高精尖资源不足、产城融合度不高、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他建议要做好产教深度融合、产研深度融合、产城深度融合三篇文章,规划建设产业人才培养综合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城市生活配套综合体,助力温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例,他提出要建立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以科技为帆,以创新为舵,未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或将成为打开温州乃至浙南地区“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聚焦这一决胜温州未来的大平台,下一步,市政协将积极建言献策、务实监督助推,以政协之力共同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彰显温州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创新发展的风景线、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缪眎眎王民悦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