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州古井“活”起来!专家呼吁深挖古井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温州网 2019-06-10 08:23:00
与会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发出了挖掘保护包括古井在内的温州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滋养家国情怀守护城市记忆的共同呼吁。

  温州网讯“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山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呵咋……”一首《叮叮当》,唱出了温州城与山、与水、与井千丝万缕的联系。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鹿城区政协、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近日举行“饮水思源寻访古井——寻访温州二十八宿井分享会”,与会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发出了挖掘保护包括古井在内的温州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滋养家国情怀守护城市记忆的共同呼吁。

  二十八宿井的前世今生

  二十八宿井相传为东晋郭璞建永嘉郡城时,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的相应位置,在城内开凿出28口水井,取“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意。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这28口井均位于鹿城区,分别为: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积谷山冽泉、积谷山义井、炼丹井、三牌坊古井、铁栏井、屯前街井、仙人井、永宁坊井、奎壁井、解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海坛山山下井、桂井、三港殿古井、八轮井、府署古井、县前头古井、金沙井、甜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应仙井、施水寮古井。

  温州城没有通自来水之前,包括二十八宿井在内,星罗棋布的水井是城区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它们默默见证着温州城的发展变迁,也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繁衍生息提供着重要支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水井的使用功能渐渐淡化消失。同时,受旧城改建、保护意识不强等影响,二十八宿井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据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介绍,二十八宿井中,目前保存情况较好的有8口,其井水还可供正常使用,已列入文保单位加以保护;有11口未列入文保范围,但仍在原址且基本保持井貌井身;还有9口,则已被填埋或难以考证原址。2017年,二十八宿井被“打包”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让许多长期关注古井的专家学者和热心市民看到了加强保护乃至整体恢复二十八宿井的希望。

  老温州的水井记忆与情结

  “在没有自来水的旧时温州城底,井是人们唯一的饮用水源。”分享会上,家住老城区的市民林鸿麟深情回忆起过去打井水挑回家用明矾沉淀后作为饮用水、妇女们围着水井一边洗菜洗衣一边闲话家常、暑夏时把西瓜吊进井水浸凉等充满温州老城生活气息的场景,引来大家的共鸣。

  “我挑担的本事就是小时候挑井水锻炼起来的,现在这个年纪,还能挑几十斤。”老报人金辉说。据他回忆,城区一些人家过去还凿有非露天的水井,称为“暗井”,如朔门街一带生产蜡烛的人家会把刚做好的蜡烛悬挂在暗井内,使蜡烛降温成型。

  市民俗学会会长潘一钢分享了许多温州本地关于井的信仰、民间传说等。据他介绍,古代温州人信仰井神,凡是有井的地方或人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会准备香烛、素斋等祭祀井神,且初一当天大家都不打井水,以求全年用水充足。

  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蔡钢铁则回忆了他当年在江心屿温州博物馆旧址工作时,老馆长方介堪先生偏爱用岛上井水泡茶,退休后还每每托人从江心屿带井水的往事,“那时候的井水非常清甜,方先生情有独钟”。

  “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像成语‘市井人家’‘背井离乡’等等,井一直是故土、家园的象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丹霞说。

  ……

  一段段回忆,以一种极富画面感的方式,再现了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里,人们依井而居的烟火生活,也折射出水井对于温州的特殊意义以及温州人对水井的浓浓情结。

  加强保护和挖掘利用成共识

  在水井不断被遗忘、生存空间日益狭小的当下,面对二十八宿井这样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古井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对于调节气候、湿度也有一定作用,还是我们共同的老城记忆,需要大家一起来珍惜、爱护它们,否则,失去了就是永远失去了。”蔡钢铁说。他建议园林部门善加利用那些还能正常使用的井水,用于绿地树木养护,由此激活地下水,让古井水质变得更好。

  那么,保护二十八宿井,就是将它们作为文物遗存,用铁栏杆围起来供人远观吗?在这一点上,专家和市民的意见相当一致,那就是在保护中加强利用、在利用中搞好保护,深入挖掘、发展古井的历史文化底蕴,激活古井的生命力,让古井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滋养这座城市和百姓。

  “一口古井就是一段活的历史、一段活的文化,建议全面恢复‘二十八宿井’,发展井文化旅游,建立古井文化博物馆,并把古井和鹿城几个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老房子、老街、老店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开发,使古井资源得到‘活化’,助力旅游发展。”市政协委员陈晨表示。作为一名古井“保护者”,他曾一一寻访二十八宿井井址,实地了解井况,并提交了相关提案。陈晨建议,对二十八宿井中已经废弃的井尽快开展疏浚修复;对已被现有建筑填埋的井则可按照历史原貌,在原址最近处就地重建;对确实不能重建修复的,则在原址或附近立碑明示。

  “很多年轻人对‘井’没有概念,如何让他们了解古井,进而感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情怀,有助于古井的保护发展,也是城市文脉的一种传承。”金丹霞建议。此前,她曾组织温州大学数十名学生赴江心屿开展历史文化挖掘实践。在她看来,学生提出的诸如“看井观星”“寻访打卡”等脑洞大开的点子,对于古井的保护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记者手记

  让古井“活起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水井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工具。然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井,曾以其清澈甘洌之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孕育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沉淀着不同时代的风貌与人文,也承载着温州人对吾乡吾土的炽烈情怀。保护它们,就是保存我们赓续的历史和文脉,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包括二十八宿井在内的众多古井,和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村落一样,是温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在城市从“大建大美”向“精建精美”提升、全力打造“五美新温州”的大背景下,党委政府真正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进一步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让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更科学妥善的保护,以更符合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状态呈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不过,保护古井,并不适宜仅仅砌一圈栏杆、加一个井盖、立一块石碑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做法只会将古井与时代割裂,让它彻底远离人们的生活,最终成为尘封的文物,遑论守望城市记忆和寄托家园情怀。更合适的做法,是让它们“活起来”,继续用自己的历史文化滋养这座城市。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和社会有识之士抓住当前文旅融合的契机,深入挖掘古井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互联网、VR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和话语体系,将古井历史文化有机融入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打造出更多彰显温州城市特质、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群众受益的共生多赢。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秀慧 通讯员 单晓叶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