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桥上说将军

温州网 2019-06-12 07:02:00
温州这条勤奋河和这座将军桥,就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市区将军桥边的龚欧涛将军塑像。

  端午期间,会昌湖会昌阁边的划龙舟景象。

  勤奋河石碑。谢公望摄

  温州网讯 大凡一条河,就流淌着一段历史;一座桥,就传颂着一个故事。在温州市区,出妙果寺、清明桥,沿雪山路往西山方向走,有一条河叫勤奋河,跨越河上的一座桥,叫将军桥。这条勤奋河和这座将军桥,就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开凿会昌湖

  东晋时期,西郊郭溪、瞿溪、雄溪三溪之水入城南两个水门,城内形成一个活动水网。那时节郡城西南尚未完全成陆,还是水乡湿地,帆海泽国。南朝宋时期,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还在郡城西南“游赤石,进帆海”。郭溪、瞿溪、雄溪,名义是三条溪,其实是瓯海上河乡平原各条河流的总称,还应包括潘桥河、娄桥河、仙门河、新桥河、西山河等等。

  瞿溪、雄溪、郭溪“三溪”共有七十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来水汇集,常有水患。据《温州市志·大事记》,唐总章二年(669)六月,飓风暴雨,海潮高涨,永嘉、安固两县被冲毁民宅6848间,溺死9070人、500多头牛,受损田禾4150顷,朝廷遣使救灾。睿宗文明元年(684)七月,温州大水,漂流4000余家。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韦庸来任温州刺史,考虑到百姓生息安危,决定发动民工治理郡西南水患,将瞿溪、郭溪、雄溪三溪之水汇通为湖。再开凿通向瓯江的排洪河道(今勤奋河)十里,引洪入瓯江,使之既有利于农田灌溉,又能避免三溪之水入城为患。并在来福门外筑堤堰。温州百姓感其恩德,称韦庸所开凿的湖为“会昌湖”,所筑堤为“韦公堤”。当时开凿会昌湖工程的现场是由郡将(约今军分区司令)龚欧涛具体总指挥,历时4年完成竣工。

  到了宋代,会昌湖便成为温州城南著名的风景区,堤柳成荫,荷花十里,亭台楼榭相接,画船渔舟唱晚,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叶适《西山》:“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吴桥港,即指南郊吴桥。诗情画意,表达的即是从城西西山至吴桥会昌湖那时节的旖旎风光。特别是端午日,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叶适《端午思远楼小集》诗中:“土俗喜操檝,五月飞骇鲸。鼓声沉沉来,起走如狂酲。”写的就是他在思远楼(当时会昌湖畔最为著名的建筑)观看龙舟竞渡的情景。

  激战勤奋河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底,剡西人裘甫(也作仇甫)率百余众在象山起兵,次年初,大败唐军于桐柏观,击毙唐将范居植,攻克剡城。裘甫开府库,募壮士,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朝廷又派兵前来镇压。裘甫率军闻讯撤离县城,来到剡南三溪设伏。事先壅塞三溪上游溪流,交战后,其军队即佯装败退,诱唐兵涉水追击。待唐兵至溪中,其军队突然决壅,三溪之水奔流而下,裘甫伏兵齐出夹击,唐兵既遭洪水冲击,又腹背受击,全军覆灭,唐将沈君纵等3人被击毙。裘甫遂在剡县建立政权,号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天平”。裘甫的军队迅速发展到3万多人。接着裘甫乘胜出击,攻占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天台等县城,引起唐王朝震恐。于是调派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发忠武、义成淮南兵,联合剡县当地团兵围攻裘甫。

  裘甫与温州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其军队攻克宁海、天台后,其中一部直接挥师南下,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四月进攻温州。郡将龚欧涛为了护卫温州城百姓安危,不顾身家性命,率领翁、苏二将,带领官兵出三角门,与其军大战。战至勤奋河行春桥附近时,不慎掉落勤奋河而被杀(也有说是溺水身亡)。

  千年将军庙

  龚将军战死后,温州百姓感念其生前为民谋福祉的功德,就在他力战溺死的地方建庙奉祀。《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祠庙·永嘉县》“龚将军庙:在集云厢西湖行春桥侧,神姓龚,逸其名,唐人。会昌四年,韦刺史庸奏开浚城南湖以利民,神时为郡将,被旨督视。事毕,遭仇甫之乱,力战溺死所凿湖。郡人以尸所止之地立祠,从祀翁苏二将军、同死是役者。……每岁四月十有六日,本府致祭。”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时任永嘉知县的汪循(字进之,安徽休宁人),曾撰有《唐将军庙碑记》。《碑记》侧重描写温州民俗信仰行为,对将军庙的坐落处所、建筑状貌、形制结构、屋宇面积等几乎没有着笔,只是其中有一段称:“(汪)循始莅官谒神,见神庙多不治,喟然叹曰:‘敬天事神,为政之首务。今庙若是,可但己乎?’既而,以事过所谓广惠庙者,工极侈丽,中无所有,见牌书‘土谷之神’,怪而问之曰:‘土谷之神,社稷也,亦既有坛矣,奚以屋为?’从者告其故,乃白于太守文侯宗儒(文林),相庙陋之尤者,相与舁唐将军龚公之神,以乘之,于以杜其窥祠之心,使知即正弃邪,以示风教,亦重慎财力,用以纾吾民也。”《碑记》虽然没有透漏有关将军庙的大概状貌,但说明将军庙的香火至明代已经延续六百多年而不衰。

  近日,笔者曾先后两次到将军桥一带探访将军庙,均不见踪影,询问勤奋河岸边一垂钓老叟,自称当地原住民,却称附近并无将军庙,只有包公庙香火很盛。当时心想,或许包公庙中的庙祝会知晓将军庙,于是顺着路人指引,找到包公庙。结果包公庙中的庙祝以及几位值勤人员,都是一问三不知,只好再在史料中寻求,只是在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三《建置志·桥梁》城外诸桥条下找到“介福桥,在西山下,唐将军庙前”。照此说明,晚清光绪年间将军庙也还存在,什么时候消失,就不得而知了。

  将军庙,建庙之始就称“将军庙”。而将军桥起初并不叫“将军桥”。《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桥梁》行春桥,点校者称在龚将军庙前。光绪《永嘉县志》卷之三《建置志·桥梁》城外诸桥:“行春桥,在西山下,久圮。”乾隆《永嘉县志》“俗名将军桥”。从上述两志所记载分析,编纂《弘治温州府志》时,唐将军庙前的桥叫做行春桥。两百多年后,编纂光绪《永嘉县志》时,将军庙前的桥已经变成介福桥了,并且由于桥建在将军庙前,人们习惯都称呼为将军桥。久而久之,人们心目中就失其本名而只知其为将军桥的了。特别是改建后的大桥,更是名正言顺叫“将军桥”了。

  来源:温州日报

  谢公望/文

  杨冰杰/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