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渔村突围发展困境 洞头金岙村点“石”成金

浙江在线 2019-06-14 09:24:00

  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从半屏山脚驱车而上进入金岙村,错落有致的古老石屋最先映入眼帘,移步换景,家家户户的外墙都画上了精致的3D墙绘,房前屋后的巷弄石阶干净整洁,俨然一副“海上花园”的图景。然而两年前,洞头区金岙村的常住村民只有两百多人,且以空巢老人为主,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老人村”,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生活垃圾更是随处可见。

  近年来,金岙村引入“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盘活了村里两百多栋石头屋,先后突围交通、环境两大困境。一场点“石”成金的神奇转变,正在这座山海深处的渔村悄然上演。

  突围交通困局改善环境卫生

  小渔村变身海上花园

  六月初的金岙村半屏岛,海风拂面,波澜不兴,正是观景的绝佳时光。下午三点,75岁的村民王益正悠闲地在崭新的观海栈道上散步观海。当记者问起村里近些年的变化,王益大爷赞不绝口,连说“完全是两副光景”。

  作为浙南沿海的传统渔村,早年间金岙村几乎家家户户以捕鱼为生。“都说靠海吃海,但真要在海上讨生活可没这么容易。”王益感叹,运气不好的时候出一趟海连油费都挣不回来。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减少,而传统渔业的不确定性更让越来越多的渔村青年望而却步。王益曾是村里捕鱼的一把好手,但几个子女却纷纷“洗脚上岸”,不愿继续从事传统的渔业生产,转而外出打工谋求生计。

  同时,交通闭塞和环境污染同样成了阻碍金岙村发展的两块“绊脚石”。走出渔村,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张素萍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年在外打拼,但张素萍对十几年前村里闭塞的交通记忆犹新。她说,2006年半屏大桥通车前,金岙村民想要前往洞头城区只能通过海上轮渡,赶上潮汐或恶劣天气,走出渔村更是困难重重。“人都走不出去,垃圾更‘走’不出去。”由于基础卫生设施的匮乏,当时的金岙村不仅房屋老旧破败,随处可见的垃圾更是无人清扫。

  在不少人眼里,古老的金岙渔村的发展前景,正如村里的老屋、老人一样逐渐“老去”。

  2017年,洞头开展了“花园村庄”建设,让急于改变现状的金岙村两委看到了希望。为了让古村重焕生机,村两委痛下决心,将整治的重点放在了村里的“交通困局”和“环境卫生”上。以“古村石韵·写意金岙”为花园村庄建设主题,金岙村投入800多万元,引入了花园村庄、森林公园、生态水景观三大项目。

  村干部带头从垃圾分类、水源保护等最细微的工作做起,金岙村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修复。同时,村里还陆续修建了有氧漫道、露营平台、观海栈道、水体景观等基层设施,不仅成为村里老人茶余饭后的休息去处,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打好了硬件基础。

  近几年,张素萍每次回村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原先只有几十公分宽的山路,如今成了三车道的水泥路;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不见了,村里竟然还请上了专业的卫生保洁员;2017年金岙村还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试点村……“每回一次村,就多一份自豪感。”这是包括张素萍在内越来越多金岙村民的共同心声。

  当渔村停下了“老去”的脚步,发展的机遇也随之到来。

  唤醒沉睡资源留住创业青年

  石头屋成为村民致富屋

  “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数百年来,这首民谣传唱于海峡两岸之间。温州与台湾不仅地理相近、文化相亲,同时,温州洞头和台湾高雄各有一座半屏山,也成为两地频繁交流的精神纽带。

  地处半屏岛最深处的金岙渔村依山而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渔民就地取材,依靠山石来搭建了村里200多栋石头房,成为洞头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由于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已“沉睡”多年。

  2017年7月,正当金岙村借助整村综合整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之时,台湾中国梦促进会执行会长骆俊宏来到村里,并立刻被当地淳朴的渔村民风和原生态的石头屋群落所吸引。实地考察后,骆俊宏发现,如今的金岙村最不缺的是绿水青山,缺乏只是休闲旅游的内涵,而这正是台湾文创公司的强项。

  唤醒村里闲置资源,给古老的石头屋注入文化内涵。骆宏俊的想法与金岙村两委不谋而合。在洞头政府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骆宏俊带着几十位台湾促进会的会员入驻金岙村,以半屏山特色民俗文化为内核,独具特色的的石头屋群落为“壳”,积极引入台湾文创产业和配套特色商贸,“海峡云村金岙101项目”就此落地。

  骆俊宏希望以金岙村为核心建设一个两岸创业青年的“文创展馆”。项目从村民手里集中租下闲置的石头屋,在保留古建筑原始外貌的前提下,让入驻的台湾文化企业独立设计改造。目前,已完成一期30个同心会馆、30个台湾主题文创展馆、60间民宿建设。

  “风靡台湾的‘猫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cosplay,我们把越来越多的文化内容装进原生态的石头屋,游客只要玩起来,自然也就住下来,村里怎么会发展不起来?”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金岙村也刮起古朴渔村风,讲海洋故事、绘海洋3D墙画、办特色民俗活动……“如今我们村民的渔产品都靠微信销售,村民的朋友圈就是销售网,根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说起村民的收入,原金岙村党支部书记方后文高兴地说:“村民把闲置的石头屋租出去,每年可为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也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0万元的收入。”同时,把文化旅游产业搬进了石头屋,村里也摆脱了产业单一的困局,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成了旅游经济的受益者。石头屋成了强村富民的金屋银屋。

  让石头屋“醒”过来、让村民富起来、让海峡两岸的年轻人留下来,金岙村民的“幸福期许”,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记者了解到,接下来,金岙村还将继续融入乡土风情,引进产业项目,努力打造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文创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实践基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