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南门人文遗迹多

温州网 2019-06-26 09:11:56
平阳县是一座千年古县,随着城区扩大,以前县城南门直街成为南来北往之客必经之地,因此原来古迹不少。

 

 回生堂遗址。

  抚松庐门楣上的匾额。

  陈劫尘故居匾额。

  悠长的回春巷。

  铁岭山房旧门台。

  温州网讯 平阳县是一座千年古县,随着城区扩大,以前县城南门直街成为南来北往之客必经之地,人烟稠密,商贾辐辏,店肆鳞次栉比,因此原来古迹不少。

  回生堂、抚松庐、孔大盛派报处

  经热心人介绍,笔者认识了南门春元药店的后人黄士元先生,由他带路,穿街走巷,先到回生堂,那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回生堂大概创办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旧时店招“回生堂”三个擘窠大字,楷书,端庄朴厚,左右两边有小字,分别是“百年老店”和“道地药材”。创办者包春庭是宁波商人,所以也叫“包回生堂”。回生堂与春元药店之间有一条悠长的小巷,就叫“回春巷”。彷徨在小巷中,仰望着两边青砖砌成的高高的围墙,仿佛如穿越时空的隧道,找到了以前对老县城的神秘的记忆,令人想起戴望舒《雨巷》一诗中的句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南门以前有老字号“李春和”雨伞店,可惜已没有了,平阳特产油纸伞也无从寻找。

  回生堂里面规模很大,从街边到九凰山麓,都是,身临其境,就好像来到了一个古遗址,让人低徊流连,发思古之幽情。店面和后面大院子之间还矗立着双门台,形成到后面大院子的通道,门台里面的两厢房子还在。盛蜂蜜的大缸还有好几个,蜂蜜主要用来炮制炙黄芪。

  除了经营药材生意,回生堂可能还办旅馆,南来北往经过通福门的客人有时就在回生堂后面客栈里过夜,如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刘绍宽还没迁到县城时,从江南来县城办事或到郡里、省城赶考,经常住在回生堂里。瑞安黄家“三黄之一”、翰林院编修黄绍第来平阳,也住在回生堂。因为回生堂药材道地,刘绍宽年老体衰,经常到店里买药,有时记账,到年终由鳌江王广源王理孚结账付款,因为他们系师生关系,尊师敬师。

  春元药店对面是陈劫尘(别号仲桐)故居,门台上写着“迎祥”两个行书的字,遒媚。陈劫尘毕业于由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上海新华艺专,多才多艺,在平阳县小、平阳中学等校教过书,桃李满平阳,也曾兼任民国《平阳日报》副刊《文笔峰》的主编,培养了很多作者。据陈云如女士说,陈劫尘其祖陈南弟打银,在南门开陈润华银楼,大房有四子,陈彰荫(打银)、陈彰琴(陈劫尘)、陈彰修(做雨伞)、陈彰荣(书法家陈若佛)。

  从仁寿巷一直走进去,在左边就可以看到一个旧门台,兀然耸立着,外面门楣上写着“临祥”两字,里面写着“凝瑞”两字,端庄秀丽。走进门台,右边就是律师李刚的故居抚松庐。棋王谢侠逊哲嗣谢瑞淡教授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家在南门春元药店对面的抚松庐,劫尘先生就住在我家前面,往来频繁,情谊笃笃。”谢侠逊六岁时随父从腾蛟移居县城南门,其父在西坑口开旱烟店,就住在李刚抚松庐那里,后来搬到西门外的白石街。李刚,民国平阳律师公会会长,字仲薇,刘绍宽弟子。李氏撰有《抚松庐记》,书法家杨悌也为他撰写了一篇《抚松庐记》,开头说:“李君仲薇得城南吴氏旧宅,拓而新之。吴氏园中旧有一松,虬枝夭矫,亦百余年物矣。仲薇取陶元亮《归去来辞》中语,以‘抚松’名其庐。”

  往南走,距回生堂不远的地方,在孔一华的香烟店街对面,有两间两层楼,就是当年他祖父孔昭清开办孔大盛派报处。以前二十几种全国各地报刊,如《时事新报》《申报》《大公报》等,每天从这里派送到全县及瑞安、泰顺等地,及时让读者了解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改变之前闭塞的状态,这是近代平阳新闻报刊发行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铁岭山房、昆阳书院、李顺泰纸店

  据孔一华先生说,南门旅馆共有四家,即关西行馆、第一旅馆、平阳公寓、同源。关西行馆估计是张家堡杨家所开,因为他们推崇东汉时名臣杨震(号关西夫子),以前他们祠堂里还设有关西学堂。南门律师有四家,即郑克之、李刚、李培刚、孔梦韬。雨伞店有三家,即李春和、吴隆盛以及陈彰修雨伞店。诊所有两家:蔡云亭眼科,其女就是平阳一医看眼科的蔡雪梅医师;曾任平阳县卫生院(即今平阳县人民医院前身)的院长邱国英,其诊所即办在家里,是西医。

  邱国英家街对面有铁岭山房,是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登录点,门额上原有“铁岭山房”四个大字,曾有门联曰“山林雄丽;溪水涵濡”,妙联佳书,画龙点睛,对南门的环境概况得很好。九凰山和东山在这里形成岭门,山上老林密布,非常雄伟壮丽。以前直街虽窄,两边都留有沟渠,上面铺着石板,从两山上下来的溪水潺潺地流着,滋润着街两边的人家。这对联可能就是屋主之一林铁珊的手迹。林铁珊在李顺泰纸店上班,曾任昆阳镇第一小学校长。里面门楣上有“天与厥福”四个字,还比较清楚。旧主人林明新、林铁珊为兄弟,现在后者长子林谷成住着,他是邱国英的学生,他说其父字写得很好,周围几个律师的状子都请他抄写。

  老车站一带,清代时是昆阳书院所在地,以前没通公路时,与南门直街是一体的。平阳知县余丽元在《昆阳书院落成记》中说:“回望城中民居,如齐州九点烟在指顾间,有俯视一切之概。居近阛阓,而僻静高洁,脱然于城市嚣尘之外。山光云影,树色鸟声,会心不远,皆足以供人赏玩。以是为藏修游息之所,较诸龙湖书院,有其过之无不及也。”其历史比龙湖书院还早,学习环境比龙湖书院还要好。到了民国,其地改作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

  从铁岭再往通福门上走去,有李顺泰纸店原址,街的左边是做纸厂,员工住的老房子还在,右边是印刷厂。后来平阳印刷厂主要就是在原来的李顺泰基础上发展起来,其机器和熟练工人大部分来自李顺泰。

  再上去,就是赫赫有名的通福门(张鹏翼题字),民国张韶舞县长曾改名为识字门。上面有培风阁,杨悌在《培风阁记》说:“出县治郭门之南,坡陀起伏,两山翼其旁,溪流绕之,中为通道,行旅之所出入,为南趋八闽之途。适中处累石为门,榜其上曰‘通福。’”清道光平阳县令查炳华在上面建造了培风阁,“培风”出自《庄子》,就是乘风的意思。通福门风大,夏天非常凉爽,本地有句俗语说“通福门透风,糯米饭炒葱”。

  南门名人还有在台湾的太极高手吴国忠,师从郑曼青。据笔者老同事余益龙说,吴是南门曹楼殿(当作谯楼殿)人,少年时就在那里推板车上岭门,再下坡到坡南埠头,赚些钱。九十二岁的余素玮(1949年后昆阳镇小首任校长)老人说,曹楼殿在如今的东坑和西坑的路中央,殿中有曹楼爷,正对着通福门,黑脸,三只眼。民间习俗认为曹楼爷眉心上的那只眼必须包上,如不包牢,一直看到通福门,会给这一路上两边的妇女带来不祥之事。

  古时,曹楼殿还是在城外,南门直街还没通到这里。古人到城里,经南吊桥路,从吊桥上过护城河,入通济门(城门)。

  县城南门的历史比坡南街还要厚重,人文底蕴也深厚。后来随着公路的开通,河上航运急遽衰落,与坡南街一样,南门不再如昔日那样繁华而热闹了。

  来源:温州日报

  陈骋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