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蛙形桥——永昌堡里的明代联芳桥

温州网 2019-06-26 09:13:27

  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里的联芳桥。

  龙湾永昌堡古城内上河状元浃北侧,有一座建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的联芳桥,往西一百余米就是明武状元王名世故居。石桥为单孔梁式结构,呈东西走向,两侧梯步设计不同,东侧桥面往下四级踏步至一小平台,小平台南北各设踏步五级到路面,形似青蛙两腿,行人可在两侧上下走动。而西侧桥面往下踏步九级直接到地面,其形制别具一格,宛如一只青蛙横跨在河道上,被当地人昵称之为“蛙形桥”。

  这座石桥就在我老家门口附近,横跨上河的两岸,隔开了对岸的喧嚣,也连接起两边的热闹。如今,桥梁上花岗岩条石的花纹早已漫漶,桥墩周壁风干的苔屑开始脱落,南北桥板侧还可依稀辨刻有“联芳桥”及“大明成化乙酉王廷善建”字样的碑文,显示出石桥的岁月沧桑和悠久的历史。

  龙湾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为方便交通与生活,先民们修造了各种类型的桥梁。大罗山丰富的石材资源为先民造桥就地取材创造了先天条件,乡亲们更把修桥铺路视为积德行善之事,故自古以来造桥之风盛行。单在仅有0.3-0.4平方公里的永昌堡内,就静卧着形态各异的十三座明清古桥,联芳桥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据史书记载:当年,英桥王氏五世大派祖宗自足翁长子王廷芳和三子王廷善儒雅友让,敦信乐施,他们继承了祖辈行善积德的优秀传统。由于所居之地东部耕田千余亩,因上河、下河的阻隔,使得农业耕作以及交通来往非常不便,兄弟俩决定出资在下河、上河同时建造两座石桥,由已患病在身的王廷芳带病监理造桥事宜。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同胞兄弟同年联合建造业绩流芳之意,取名上河西桥为“联芳桥”,当时,耕田千余亩按里法折算,约为三里,故下河东桥名为“三里桥”。现联芳桥仍保持原状。

  石桥是水乡交通网络的连接链,是我们乡情的纽带,坐落于故乡的联芳桥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并记载着家乡的岁月变迁。

  小时候,出门不到五十米,便见这座石桥,我与伙伴们常在上面一起玩耍,走熟了,自然对桥上的一石一草了如指掌。夏天,石桥就成了我们玩耍的天地,大家坐在石阶上钓鱼、玩牌、下棋、做游戏。傍晚时分,调皮的伙伴们还在桥上比试着“高空”跳水,看谁跳得远跳得多,他们站在桥上,双臂一举,“扑通”一声,跃入水中,溅起一片片水花,“跳水”的英雄壮举还引来一片片喝彩声。到了晚上,我们就坐在石阶上乘凉聊天,听着大人们给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石桥曾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诸多的快乐和幸福!在桥头,我无数次盼望从学校晚归的母亲;在桥上,我和小伙伴们并排而坐,探头俯视着小船从下面划过,鸭群从桥下快活地游过,我将手里的馒头碎块丢进水中,引来了一群贪馋的小鱼……

  如今,时光已过去了五百多年,古桥不知负载过多少行人货物,谁也说不清楚,历经了多少次台风无情的肆虐,多少次河水暴涨漫过桥面,可它依然挺直着脊梁,从不屈服。

  石桥桥面由三块厚厚的长条石板构成,八米多长,两米来宽,横架在两岸由块石垒砌的桥墩上。那三块石板呈淡红色,严丝合缝。因桥既陡又有台阶,只宜步行不能通机动车,渐渐被人们冷落。时人越显娇贵,就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崭新的钢筋水泥铸成的平桥,汽车、摩托车可在上面来来往往,通行无阻。但人们并没有抛弃联芳桥,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内现存的最古文物,现在,终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人们知道怎样去尊重它、保护它。

  只要我有机会回老家,都喜欢在联芳桥上面走一走,就当是和一位老朋友叙旧吧。因为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幼稚,也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即将跨进知命之年的门槛、喜欢旅游的我走过国内的不少地方,有幸见识了很多座著名的古桥:永定河的卢沟桥、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瘦西湖的五亭桥、周庄的永安、世德双桥……它们虽各具神韵,光彩夺目,但仅在记忆的雪泥里印下浅浅的鸿爪。在我的心目中,故乡的联芳桥才是我最爱的古桥,它让我魂牵梦萦,没齿难忘。

  来源:温州日报

  王乐天/文 王乐坚/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