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七人民医院】那些年的同一个梦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王如意 2019-06-26 14:50:57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建国70周年,几代卫健人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卫健事业的发展壮大。

  无限荣光,为中国梦,为卫健梦。

  我的故事里没有荣光,但细数那些往来,原来,我们竟都有着同一个梦。

  1990年,求医路。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提及医院,就会显现出一家人乘船求医的画面。依稀记得,我们前行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寂静的四周只听得见船桨拍打水面的“哗啦”声,和外婆痛苦的呻吟声。妈妈和舅舅无助又焦灼地陪伴在旁,眼神急切的眺望着远方,只希望船速快点再快点,路途短点再短点。那时的求医路,慢慢又漫漫。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事业的大举进步,120救护、社区卫生中心的普及,正规的医疗“近在身边”,求医路也不再漫长又无助了。

  从赤脚医生到大医院,从老三样到完善的医疗检查,这艘“小船”,似乎也载着人们对于正规医疗的美好向往,载着人们对于医疗改革的无限信任,摇向未来。

  2003年,非典肆虐。那个春天,有每天早晚两次的体温测量、有教室窗户永远大开的抖索,有满城尽带的白口罩......还有新闻联播里每天全副武装冲在第一线的“勇士”,那是我第一次,被医患携手与共的真情感动。

  他们没有成为逃兵,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冒着非典病魔给生命带来的威胁,忠于职守。那一个个关于抢救、死亡、友情、爱情和重生的故事,在很多年后重读,依然泪眼婆娑。

  中国的医患关系,在“非典”时刻“非常”和谐。现如今,各地“杀医”“打医”事件频频,医患关系,经历过非典病魔而依旧牢牢相连,竟经受不住这祥和时代的荣辱与共?难道不应该是医患共同携起手来,才能让我们在下一场危机来临时,更从容地面对病魔的挑衅和伤害吗?

  2014年,回国就医潮。在国外生活十余载的婶婶,突然回国了,竟是为了看病。大家都惊呼,都说国外的医疗水平发达,怎么就你还回到国内看病呢?

  国外看病才真叫难!婶婶有腰酸背痛的毛病,预约几个月,光拍片就要几百美元,却还无法确诊,婶婶苦不堪言,最终和很多国人一样,回国就医。婶婶在国内呆了大半年,全身上下的“零部件”都修整了一遍。

  影星李冰冰也是这样选择。2015年年底,李冰冰在澳洲高烧16天,当地医生无法确诊,她强撑身体,被国内医院确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对我国的医务界而言,李冰冰的亲身经历终于可以让他们挺直腰杆喊一声:和国外相比,国内看病并没有那么难!没有那么贵!医疗技术也很发达!在国内,一般的专科门诊当天即挂即看,知名专家动动手指就可预约。跟国外比,中国患者真的幸福太多!

  个案不具代表性,我们不否定国外的医疗水平,但是国内医护人员的专业和负责、智慧医疗带来的便捷,必须点赞!

  2019年,我的卫健事业。今年,结缘卫健,成为了健康事业的一名传播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病,亟待社会关注。

  我想通过我的文字语言向社会传递“正确看待心理疾病”的正能量,其实大多数的心理疾病,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治疗有所缓解的。

  我也想告诉更多人,努力前行的路上,精神健康才能轻装上阵。再忙,也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美国萨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特鲁多医生,他的墓志铭刻着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穿越百年,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作为卫健人,在面对疾病时常有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卫健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是的,卫健人的梦想,就是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