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最高峰在哪?这里人文荟萃,曾可远眺大海

温州网 2019-07-02 10:09:43
华盖山还是温州市区的最高峰,山顶的大观亭,是温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亭。

  华盖山是温州人最熟悉的名山之一,因遥望似华盖而得名,素有“九斗山”斗魁之首的称谓。华盖山上名胜古迹甚多,被誉为“天下第十八洞天”,有纪念父母官何文渊和文林而建的却金亭,有宋代古城墙遗址,有宋仁宗三次派使者来寻访的“三生石”……

  正值温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园路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之际,小编特地走近华盖山,一探这里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景观。

  但很多温州人不一定知道,华盖山还是温州市区的最高峰,山顶的大观亭,是温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亭。

  大观亭,曾是郡人凭眺胜地,古人在此观潮候、看气象、定方位,东瓯山水尽收眼底;曾被叫做“江山一览亭”,海天万里,归帆远影,一览无余。

  据《天下名胜志》载:温州九山的形势是“华盖、松台、郭公、海坛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为斗柄;黄土、灵官为辅弼”。九山按高度排序,分别为:华盖山(高约57米)、巽山(高约43米)、积谷山(高约39米)、松台山(高约36米)、海坛山(高约32米)、黄土山(原高约20米)、郭公山(高约17米),仁王山和灵官山则小巧玲珑,高度都为10余米。

  30年代华盖山

  温州最早的文学团体慎社的创始人之一郑姜门,曾写过《公园题咏诗》组诗十首,题咏当时的中山公园美景,分别是:古洞飞霞、留云晚眺、好湾步月、谢村红叶、灵池拾梦、枕流坐钓、濠河泛月、容成清磐、龙头勺水和大观归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建筑物的拆毁、改建或填濠(护城河)筑路等原因,当年很多古城美景已悄然逝去。但是,古洞飞霞和大观归帆遗迹尚存。

  据《名胜志》云:山巅旧有华盖楼,今大观亭是其址,初名江山一览亭,后圯;明嘉靖间重建,改为吸江亭;万历中复建,改名大观;后不知圯于何时。清雍正、嘉庆、同治间都曾重建过。

  现亭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亭高7米,占地面积70平方米,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温州市文保单位。

  大观亭原有一副对联为:

  春秋多佳日,风雨此登临。

  横额曰:江山一览。

  关于大观亭的众多故事,

  依然存在于温州人的记忆中……

  谢太守旧址存古诗

  永初三年(422),“山水诗鼻祖”谢灵运(385-433)被刘宋朝廷外放任永嘉郡太守。谢灵运任内遍游温州好山好水,华盖山山顶(大观亭旧址)也留下过足迹。

  

  华盖山上向东望,左下角是东城墙,山下是护城河,有庙宇的小路是“江西栈”(现永东路),远处是杨府山。(1877年)

  谢太守遗存的五言诗《郡东山望溟海》云:“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白花皓阳林,紫薅晔春流。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道。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有人说,谢灵运曾建在大观亭旧址建过亭子。甚至还有人言之凿凿:“谢灵运还曾经常呼朋引伴,在华盖山江山一览亭前把酒临风,观潮望日。”可惜的是,关于大观亭旧址何时始有建筑物“年代无从考证”。

  “张三头”登高消乡愁

  张又新,唐朝人,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813年前后在世,曾任温州刺史。中国科举史上,相传“连中三元”者仅区区17人,张又新便是其一。张又新考举人是头名,会试又折桂,殿试(元和九年即814年)仍是天下第一人。因此,时人誉其“张三头”。

  “张三头”在唐敬宗时期(825-827)任温州刺史,任内留下诸多描写温州名胜的诗篇,《华盖山》便是其一,诗曰:

  一岫坡陀凝绿草,

  千重虚翠透红霞。

  愁来始上消归思,

  见尽江城数百家。

  诗词的前两句是描写华盖山的景色。第三句诗人睹景思乡愁上心头。不难理解,第四句中的江是指瓯江,江城则是指温州郡城。诗词虽未写明“张三头”到过华盖山顶(今大观亭旧址),但是能“见尽江城数百家”的地方,只能是华盖山最高点。

  华盖山上遥望东门永川路浦边码头。(阿查理摄,1877年)

  大观亭不简单,千多年前“张三头”在此吟诗消乡愁。

  副宰相山顶眺瓯北

  许及之(?—1209),字深甫,号涉斋,温州永嘉人,南宋官员、诗人,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淳熙七年(1180)知袁州分宜县(今江西分宜县),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庆元四年(1198年)官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等,相当于副宰相,《宋史》有传。

  许及之在分宜留有贤名,据清同治《分宜县志》记载“许及之,字深甫,永嘉人,淳熙中知县事,奏免县积负十七万缗,陟官去职,犹请减月椿钱,后知枢密院。”。有人写诗赞之,诗曰:

  分宜知县许及之,任职官民交困时。

  积赋未完大水至,共度难关臻善治。

  跻身朝堂惓旧治,蠲减月椿赖其力。

  百年奉祀名宦祠,居官宰辅此惟一。

  温州东门华盖山到巽山

  许及之曾登大观亭远眺,瓯北美景尽收眼底。于是,写下诗词《登伟观因诵老杜道林岳麓诗用其韵》:

  投老身登华盖顶,度堂面直莲峰炉。

  长江回抱若裹玉,明月荡漾如怀珠。

  楠溪大源小源岀,樟浦早潮晚潮俱。

  凌空笔架呈挂彩,岀海金轮看浴乌。

  中川蚌胎非妩媚,港口螺浮疑虚无。

  何以得此江山伟,若有相者神明扶。

  从诗词的内容来看,许及之曾去过“华盖顶”(今大观亭),不难理解,诗中“长江”是指瓯江,“中川”则是指江心屿。“伟观”可以解释为“壮丽的景观”,也可以理解为“观看壮丽景观的地方”。如“大观亭”即含最佳观景位置的亭子之意。“大”字和“伟”字意相近,或许大观亭的取名就和“伟观”有关。诗词名中出现的“登伟观”三字,这里的伟观应该是指“观看壮丽景观的地方”。

  大观亭不简单,许副宰相旧址远眺瓯北好风光。

  忠臣泣血大观亭

  大观亭旁有古炮台。清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下诏削藩,“三藩之乱”爆发。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1644年—1682年)在福建起兵反清,派部将曾养性入浙。当年的五月廿八日,曾部屯兵西山,围困温州府城。

  大观亭旁古炮台

  据《东瓯闻见录》载: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观亭前架有大炮三门。炮身有“丙辰年(即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辛卯月吉日铸造”及“炮重五千斤,左军都督曾养性督工、副将刘效基监造”等铭文。大观亭大炮铸于康熙15年,炮身所铸铭文的年代,正是曾养性与清军在三角门外浴血鏖战之时。

  温州府总兵祖宏勋交通曾养性,密谋献城叛清。六月初二,祖宏勋胁持满城文武到华盖山大观亭议事。温处道陈丹赤、温州知府蔡兆丰、永嘉知县马琾在坐。祖宏勋素知陈丹赤忠于朝廷,于是试探道:“贼军围困,处道大人有何高策?”陈处道答:“守城待援,不负朝廷厚禄。”祖宏勋眼色一使,其亲信“割稻高”手起刀落将陈砍倒。马知县怒而喝道:“你们这是反了吗?”不待祖宏勋发话,“割稻高”又将马杀害。文官武将失色,祖宏勋轻声道:“诸位还有何高见?”于是,蔡知府率众纳城降。和陈处道、马知县同时遇难的还有捕快林义、马知县的侄子马颖姿、家人张亦宝。

  双烈亭

  康熙三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三十五年(1686),浙江巡抚线一信向朝廷奏请建祠祭祀忠烈,康熙皇帝钦准并御赐“双忠”匾额。当年,双忠祠(今址:华盖山双烈亭)建成。双忠祠正堂塑陈、马二公,左右配嗣者林义、马颖姿、张亦宝。实行一年春秋两祭,祭期为每年的四月廿日和九月廿十日。祭时,温处道、温知府率满城文武祭拜忠烈。

  民国十六年(1927)2月19日,平阳人陈骏、永嘉人陈亮在上海组织工人罢工,呼吁市民成立救护队支持北伐军北上。20日下午,陈骏、陈亮被军阀孙传芳部下李宝章的大刀队抓捕、杀害。3月21日,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革命家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成功。25日下午,“全市学生大会暨陈亮、陈骏两位烈士追悼会”召开,大会决定:追认陈亮、陈骏为烈士并由上海市政府抚恤烈士家属;陈亮、陈骏两位烈士和“五卅惨案”死难烈士合葬。当时,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都对陈亮、陈骏俩烈士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民国十九年(1930),温州各界做出决定改双忠祠为双烈祠,以此来纪念陈亮、陈骏。当时,双烈祠前还立有《二烈士碑铭》,系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撰文,温州马公愚题书。双烈祠后毁。2006年,温州市政府在华盖山西北麓重修双烈亭。

  《华盖寻秋图》与永嘉画派

  《华盖寻秋图》是永嘉画派的代表作,现存于温州博物馆,作者是永嘉画派鼻祖汪如渊。细究此画,山脚建筑物是东瓯王庙,近山顶者资福寺,而山顶的就是大观亭。

  温州古称永嘉郡,自古便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历史上,温州举国闻名的画家层出不穷,但在近代方有“永嘉画派”这一提法,人们又惯以汪如渊为鼻祖。汪如渊学生群体中名家辈出。如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如蔡笑秋、鲁藻,如张光(张红薇)、徐堇侯、郑曼青等一众名家不下几十人。“永嘉画派”是海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美术史影响深远。

  汪如渊(1867-1923),永嘉(今温州)人,字芗泉,一作香泉,号香禅。汪如渊本姓杨,出嗣浙江龙泉汪姓人家。汪如渊作为“永嘉画派”的扛旗者,其存世的画作于温州而言自是弥足珍贵。

  温州华盖山及东城墙外(阿查理摄,1877年)

  1925年春节,马公愚和友人黄公藩、五弟马素达伴游华盖山。登顶后,眼尖的马公愚发现:大观亭里原本四个石鼓坐墩“三缺一”。三人四下找寻,发现那“长脚”的石墩歪躺在半山腰。马家兄弟和黄公藩就一起搬石墩。石墩很沉,正当他们力乏时,恰有两位年轻人路过,马公愚就邀之加入。就这样,迷途的石墩终于“财神归位”。回家后,马公愚做了幅愚公移石图,取名《石鼓图》,并留文记下此事。

  事后,马公愚又写信给朱自清先生,让其题诗应景。朱自清和马公愚是“老铁”,当年的5月21日就寄来七绝古体诗《石鼓图》,诗曰:

  文采风流照四筵,

  每思玄度意悠然。

  也应有恨天难补,

  却与名山结善缘。

  “永嘉画派”鼻祖因画结缘大观亭,其得意弟子马公愚不知是否为寻师足迹而来?这真可谓是“老师寻秋华盖山,学生踏春大观亭。”

  有关华盖山与大观亭的诗词

  北宋诗人杨蟠《华盖山》诗云:

  “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

  元许谦诗:

  群山如斗形,华盖气独壮。奋身地势高,极目天宇旷。周回万象澄,一一来献状。中江漾孤屿,濒海横叠嶂……

  清温州推官嵇宗孟《夏日王永嘉亦世招饮大观亭,即席四首》:

  山亭六月昼生寒,夏日登临骋大观。城市九峰连斗极,海天万里靖波澜。罗浮漠漠人家古,孤屿离离树影宽。最喜风流王逸少,至今五马复追欢。

  清知府刘德新有《华盖山》诗:

  “危亭俯眺大荒晴,还望层霄碧落清。万派洪流连渤海,九峰翠色映山城。静观宇宙原无事,闲对烟云独有情。欲访容成修炼处,天风恰送步虚声。”

  清温州推官、诗人潘之彪有《登大观亭》诗云:

  “鹿城高峙大观亭,揽袂翛然入画屏。孤屿近看僧掌合,列山遥对佛头青。频年戍火迷荒岛,几处桑田露远汀。莫讶波涛天际涌,凌晨潮信动沧溟。”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作者:陈建勇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