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宝藏|一针一发也是大外交 温州发绣的传奇故事

温州网 2019-07-10 06:16:00
温州博物馆珍藏着被称为“发绣外交家”的魏敬先的发绣作品《孙中山像》挂屏,或许我们能从这幅发绣作品一窥温州“发绣外交”的传奇故事。

  魏敬先发绣作品《孙中山像》

  孟永国指导发绣研究所青年发绣创作者进行创作

  温州网讯 今年3月,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组“家乡的宝藏”走进温州。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永国担任节目嘉宾,在节目中展示了神奇的发绣艺术。

  目前,温州博物馆珍藏着被称为“发绣外交家”的魏敬先的发绣作品《孙中山像》挂屏。从这幅发绣作品,或许我们能一窥温州“发绣外交”的传奇故事。

  前世传说

  一针一发绣出“东方一绝”

  温州发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与杭绣、宁波绣、瓯绣、台绣合称浙江省五大刺绣,也是中国二十四个地域绣种之一。所谓发绣,就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据史料记载,元代就有温州发绣,元代王振鹏创作了《端阳竞渡图》,他的学生夏明远以头发绣出《滕王阁》等作品。和普通丝线绣相比,发绣是利用发丝的天然色泽来表现,形象逼真而富有立体感,又能经久保存,独具艺术特色。现代温州发绣承钵于元代传统工艺,吸收传统刺绣的营养,施以创新手法,弘扬为一门新兴的工艺品种。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这幅发绣《孙中山像》挂屏,系魏敬先作品,是该馆2012年征集到的,纵71.2厘米、横60.8厘米。

  魏敬先,1937年出生于江苏沛县,196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分配至温州工作。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钻研用头发丝绣制现代人物肖像,曾为世界多国元首制作发绣肖像并作为国礼赠送,被称为“发绣外交家”。他曾任温州大学美术系教授、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发绣作品——世界名人肖像被誉为“东方一绝”“不可多得的珍品”。

  “发绣外交”提高温州知名度

  1992年6月,在温州华侨饭店的一次会议上,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孔祥有同志,提出了“发绣外交”一词,并表扬了魏敬先为知名人士绣像取得的成绩。也正是在这一年,《温州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温州的“发绣外交”》的长篇报道。

  魏敬先从艺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先后制作了古、今、中、外名人肖像百余幅,其中作为国礼赠送的就达10来幅之多。

  孟永国是魏敬先的学生之一。他介绍,温州发绣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并且深受欢迎。如:1995年4月,为荷兰女王绣制发绣肖像,由温州旅荷侨领面赠女王;1996年,温州发绣艺术家为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和尼泊尔国王和王后绣制肖像;1996年11月,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南亚四国时的礼品;2002年6月6日,发绣作品《叶利钦》作为江泽民主席的礼品赠给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因此,可以说,在那些岁月里,以发绣为载体积极开展“发绣外交”,为提高温州的知名度和招商引资等做出了贡献。

  今生故事

  绣出温州第一件

  彩色发绣作品

  今年3月,浙江省文联在杭州举行“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全省文艺界巡回宣讲启动仪式并举办首场宣讲。孟永国登台首场宣讲,分享自身的从艺故事和人生感悟。

  孟永国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美术系,毕业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留校进入温州市发绣研究所工作,学习温州发绣技艺及创作方法。从事发绣创作研究27年,“弘扬传统、守正创新”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孟永国说,在发绣创作实践中,他碰到了一些难题:材料太过于单一、工具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作品装裱问题突出。材料的局限影响了艺术的发挥,有的好想法因为材料的单一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审美观念难以确切地表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两名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女教师来温州师范学院做教学交流,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他觉得两位女士的金发一定是发绣的好材料。之后,通过老师魏敬先的帮助,他拿到了金发,之后开始了创作。经过半年的艰苦绣制,整幅作品基本完成,这是他的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也是温州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蒙娜丽莎》面世。

  孟永国说,就用发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作品素色淡雅;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绣面形象的色质美感亲切动人。这次成功的尝试,打破了温州发绣的单色局限。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绣

  在成功创作出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后,孟永国继续将彩色发绣作为自己的专研方向,开启了温州发绣创作向多元化的拓展。

  在创作《爱因斯坦》的时候,孟永国深刻地感觉到传统的发绣针法过于简单,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尝试性的用了现代刺绣工艺家杨守玉所创的“乱针针法”,将其带入发绣作品中。自由奔放、轻松随意的乱针针法,达到发绣语言与审美对象精神传达上的契合。在之后的创作中,孟永国采用“应物施针”的艺术手法,艺术思想巧妙地融入针法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作者想要诉说的心声,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一致。

  之后,为了实现表达的需要,孟永国新创“做底补色法”。孟永国说,这种做法,弥补了发绣色彩的局限,又能形成绣面色调营造氛围,发绣表达更为自由,追求“法随心意”的艺术境界。

  另外,他还对发绣工具进行了革新,改良了发绣作品装裱方法。通过解构重组,优化功能美化形态,他将老式刺绣工具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发绣制作工具,使其符合发绣的制作特点又方便操作,并获得专利。此外,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的实践,他以平薄的硬木框后加衬板代替原来直接在缎地背面贴三夹板的方法,既能保持绣面平整稳固又利于长期保存,解决了发绣下绷装裱问题。

  孟永国说,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继承传统发绣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不适应时代的部分转化为有生命力的新创造,表现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如此才能延续传统文脉。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实习生 林淑涵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