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牺牲——记在重庆石壕的那场生死离别

新华网 2019-07-17 13:50:45
原标题:无名的牺牲——记在重庆石壕的那场生死离别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的石壕红军烈士墓和纪念碑(7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新华社重庆7月16日电题:无名的牺牲——记在重庆石壕的那场生死离别

  新华社记者丁玫、胡璐、周闻韬

  已是盛夏,比此时“山城”重庆的气温更加火热的,却是再走长征路的心情。拾级而上,在大片青翠松柏的掩映下,坐落在重庆綦江区的石壕红军烈士墓沉默矗立着。我们不约而同地走上前去,为红军烈士们献上一朵白菊,点燃一瓣心香。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的石壕红军烈士墓(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吴壮摄

  这里沉淀着长征路途中一段悲壮感人的故事。跨越历史的烟云,英雄的精神与气概始终长存。由于时间久远,当年又事出仓促,故事主人公的姓名并没有被完整记录下来,但他们的事迹却在当地代代相传,留给后人无限的怀念与敬仰。

  今年56岁、现居住在石壕镇长征村的村民杨文树向记者们讲起烈士墓的主人公之一——一名红军司务长的事迹。当年司务长牺牲后,正是他已过世的爷爷杨贵华与其他村民一起掩埋了司务长的遗体,见证了这一切。

  时钟拨回到1935年1月21日中午。当时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以及红二团8000多人已顺利完成了佯装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从而牵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压力,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任务,按照军委部署,从贵州松坎至綦江羊角一带出发,进驻綦江石壕,拟于次日开拔,经梨园坝向贵州温水、良村等地进军赤水。

  在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的石壕红军烈士墓前,再走长征路记者团成员缅怀红军先烈(7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但这时有人反映在箭头垭街有苏区纸币和老百姓的物品尚未归还。于是这名红军司务长带着两名红军战士在箭头垭街毅然与战友们道别,让部队先行离开,他们留下来检查清点、归还借用的老百姓的物品。

  这场离别最终变成了生与死的隔离。

  红军部队离开后,司务长与两名战士走到箭头垭街上的赵家,正准备归还煮饭用具时,不幸被敌人包围。一名战士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士负伤后突围,司务长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的石壕红军桥(7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杨文树告诉记者,据他爷爷说,后来敌人对司务长进行了残酷折磨,逼迫他交代红军的组织情况、行军路线等。但司务长始终坚贞不屈,不曾吐露半点机密。

  当天晚上敌人又将司务长押到当时一个名叫石壕羊叉牛角尖的地方,整整一宿吊在一户老百姓门口的一棵桑树上。善良的老百姓见司务长伤痕累累、又饥又寒,趁敌人在屋内烤火之际偷偷给他送饭。但司务长担心连累老百姓,同时受伤过重难以下咽,坚持不肯吃饭。第二天就被敌人押到茅坝坪残忍地杀害了。

  就这样,司务长和那名战友永远留在了这里。

  7月15日,再走长征路记者团成员在石壕红军烈士墓陈列馆拍摄展品。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名工农红军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他们不知道单独留下的危险吗?不,他们冒险留下,只是因为红军有纪律,红军爱百姓。

  他们不渴望活下来,与亲爱的战友们并肩战斗,共同守候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吗?不,他们视死如归,只是因为在他们心里,革命理想超越一切个人利益。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红军长征这场理想信念的远征中,这样的英雄有太多太多。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之子杨建华说:“父亲每每回忆起长征,总会说一句话:中国革命胜利了,但胜利来之不易!”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的石壕红军桥(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无数烈士无名,但他们共同的名字是红军,他们为着同一个信仰而牺牲——为千千万万的人民谋幸福。他们的身躯已融入绿水青山,却继续深情守护着人民。他们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祭奠、怀念。虽然生死相隔,他们的信仰、精神也永远传承了下来,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方向。

  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袁勤华说,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当地党员和老百姓艰苦奋斗,近年来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红色旅游小镇等,实现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编:梁秋坪、刘融)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