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公园路 那些人文名胜汇聚成的风华

2019-07-19 09:25:08
走进公园路,如进入时光隧道,那些人文名胜汇聚成的风华,扑面而来。

  市区公园路位于温州古城东南,东西走向、全长580米;东起华盖山南麓、西接五马街。

  这里是延续千年地方文脉之地——

  曾有建于唐代、温州最早的开元寺

  有始建于东晋太宁初年的永嘉郡学和温州最早的书院

  坐落着郭璞卜城时28宿井中的5个以及千年古城墙

  走进公园路积谷山,谢客岩上康乐遗风犹存

  “园柳鸣禽”,可谓中国山水诗起源

  ……

  这里曾有一座县城隍殿,公园路的前身“县城隍殿巷”因此而来; 还有花园巷、郑氏民居等院落人家;这里有报纸记录温州城70多年的历史变迁、还是民国才女张爱玲“寻夫伤心地”。

  目前,公园路已于7月13日启动改造提升工程,将与五马-禅街连为一体,预计明年春节亮相。而根据这条路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呈现“开元问禅“城隍曲韵”“府学儒风”“城南旧事”“九柏峥嵘”“瓯医溯踪”“儒英咸集”“华盖洞天”“斗城遗韵”“濠河泛月”等十景。

  走进公园路,如进入时光隧道,那些人文名胜汇聚成的风华,扑面而来。

  开元问禅

  据北宋苏颂《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东晋太宁二年(324),邑人李整舍习礼坊私宅建崇安寺,这是温州目前有史记的最早寺院,唐时改名“开元寺”,开创东瓯大地佛教先河。自南、北朝到隋、唐温州陆续建起寺院近百座。

  开元寺在火灾风灾中几建几毁。1208年重建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写下《开元寺千佛阁记》,记载了重修后寺庙的规模。开元寺历史悠久,温州旧俗每年七月间,城乡均举行普利道场,即盂兰盆会,城内即以开元寺为盛。开元寺自东晋至明清朝1400多年,衰而复兴、久而不废,历代高僧辈出。

  唐代永嘉禅师(宿觉大师)曾住持开元寺。他在温州创禅宗道场弘扬禅法,时成江浙一带禅学中心。

  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避金南下温州,驻跸期间,曾把皇家太庙神位供于开元寺。

  太庙是古代皇帝的宗庙,里面安奉着其祖先的神位。为神位安全,宋高宗曾下诏:"温州太庙百步内居止遗火者,徒二年;致延烧奉安寺观,流三千里。"以法律来保护开元寺安全。

  开元寺里,明内阁大学士、温州人张璁和曾任明礼部侍郎的王瓒,未取得功名之前曾客居其中攻读。张璁在中进士前曾和好友项尚端一起在此修学,他还在寺院借宿的僧舍旁盖了个亭子,并环亭栽竹取名为“一竹亭”。张璁曾写下《与项尚端》一诗,其中就有“忆共开元寺,读书长闭门”之句。而温州人称王瓒“榜眼王”,也在开元寺芙蓉书院读过书。

  据传往年寺里的木芙蓉大都在九月开花,而那一年(明弘治八年,1495年),木芙蓉却“忽以五月中旬盛开,锦绮绚烂,霞彩鲜缛,多至数百朵,为秋发所未有”。芙蓉盛开,给王瓒带来吉祥预兆——当年秋天他中举了,第二年进士及第,为榜眼。王瓒在《芙蓉五月先花》里,写下“开元寺里木芙蓉,八月花开五月红”。

  城隍曲韵

  明万历年间,知县刘三宅择开元寺旧址建起永嘉县城隍殿。在清代的地图上,因县城隍殿建于此地被命名为县城隍殿巷。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神,故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殿。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温州城区的县城隍殿建于明万历癸未(1583);晚清时期重建,旧址在今公园路东南大厦一带。县城隍殿举行祭祀、演戏酬神等民间活动。《鹿城文史资料》载:庙前有月池,场地宽阔。

  南戏台、北照壁,县城隍殿还曾是老温州文娱重要场所。清末民初温州尚武京剧曾居殿里,在此培养了一批名角。瑞安学者张棡在其日记中提及1922年农历3月28日晚到县城隍殿看戏情形,他说当时观众极多,还有人被挤到了河里:“予适至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

  后城隍殿在历史风雨中逐渐颓废,但遗留的墙壁、台阶、栋梁、柱础、飞檐斗角等仍透着昔日古朴气息,直到1995年拆建为东南大厦,才彻底消失。在县城隍殿东边,如今的兴文里位置有一座“县城隍菜场”,也就是现在的兴文里农贸市场附近,部分老温州至今去这里买菜仍习惯性说“去县城隍菜场买肴配”。

  县城隍殿巷一名直到1934年才被改名为“中山东路”。而当时的五马街则被改称为“中山中路”,禅街为“中山西路”,以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因“中山”延伸出来的地名,除了中山旅社,还有中山桥、中山公园。后因中山公园,这里又被改称为公园路。“文革”中一度改称红卫东路,后恢复今名至今。

  府学儒风

  唐时太宗皇帝诏令各州设立孔庙,而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温州知府叶温将永嘉府学迁至今公园路原工人文化宫,此后历代为府学孔庙。在近千年时间里,这里培养出大量人才。南宋以来,温州府中进士者1285人,其中状元6人。

  从宋元明清至民国,府学孔庙历经修建扩建,形成规模,其间历经与战火摧毁,多次重建。明代,多任知府进行重修增修,如汤逊、项澄、邓淮、郁山,郡人王光美也曾重建尊经阁。清代,分巡道、温州知府等又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府学主持人、教授王执玉率诸生修孔庙。七百年来,府学孔庙遭火灾四次,兵火一次,飓风摧毁一次,多灾多难,幸经反复修建至清末民初仍保持原貌。而民国期间旧温属六县联立中学(后改称永嘉中学)于1933年在孔庙建立。此外,还有三所学校也曾迁入孔庙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府学孔庙被拆建,改为市工人文化宫。

  城南旧事

  在公园路东端,有温州早年的南洋照相馆,它记录着温州百姓的往昔生活;还有一座中山旅舍,曾是当年民国才女张爱玲温州寻夫下榻处;这里还有书写温州70多年历史变迁的温州日报报业大楼、见证老城人家的花园巷旧居等。这里的一条小弄、一座民居,一爿长满青苔的石墙,都能穿越时光,寻找旧事。

  温州报业大厦是公园路为数不多的高楼,其中的《温州日报》前身是《浙南周报》,最早创刊于1947年的浙南游击根据地。可以说,这里见证了温州七十余年的历史变迁。

  而附近的中山旅舍,是文艺青年抛不开的情结。1945年,被民国政府通缉的胡兰成,在一位斯姓朋友庶母范秀美的护送下避难温州,两人竟以夫妻身份同居在城区胜昔桥。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张爱玲辗转从上海来到温州寻夫,住在“推开窗能见到公园的”“中山旅舍”。

  那时的温州城,在张爱玲眼里是一座“含有宝珠在放光”的城市。在温州住的那些日子里,她的足迹遍及温州城区大街小巷,这些经历被写进《异乡记》。但胡兰成最终没能给她想要的“选择”。二十多天后,张爱玲带着悲伤离开温州,留下一段伤心的“城南旧事”。

  瓯医溯宗

  1919年7月,乡贤黄溯初、潘鉴宗、吴璧华等创办了温州人自办的第一座西医院——瓯海医院(1914年起温州与处州(今丽水)隶属瓯海道,道尹公署驻今温州城区)。

  1920年,瓯海医院选址城区积谷山麓、九柏园头以东范围(即现温州市区公园路院区)。经过一年施工,于1922年仲春迁入新院正式开诊。当时医院门口挂上石刻“瓯海医院”匾额,是黄溯初先生的业师邵章1921年手笔。瓯海医院的建成,标志着温州有了温州人自己创办的西医院,改变了以往只有外国教会在温州办西医医院的历史。

  瓯海医院历百年风雨经数次改名,已成长为温州乃至浙南地区最大的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温州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拥有公园路、南白象两个院区。

  九柏峥嵘

  而在医院附近,公园路东端那条叫九柏园头的小巷,巷名据说与明代此地有一处长着九棵柏树的私家花园有关。在该巷有一座普通住宅,但一块黑色石碑显示着它与周边民宅的不同。石碑上刻着“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旧址”等字。

  这里是温州城区至今保存的浙江省委唯一旧址,是当时浙江省委主要的交通联络站,由17号(今31号)黄宅和12号(今19号)魏宅组成。黄宅为中式二层楼房,分为东西两部分,楼上有门相通,1952年10月毁于火灾,后重建为二层居民住宅。魏宅仍保持原貌。

  1937年,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租用这里的黄宅、魏宅为办事处。翌年3月两宅打通改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当年,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谢文清和青年部长赖大超等人在这里办公。温州通讯处主任是平阳人周饮冰。周饮冰会瓯绣,他就在这里开了一家绣花铺,以绣花铺老板的身份掩护革命工作。

  此外,附近还有以五马街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县前头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旧址等红色元素。

  儒英咸集

  温州历史上的官办学府——温州府学和永嘉县学,一处位于公园路工人文化宫原址的孔庙,一处在华盖山麓的县学孔庙。

  东晋太宁初年(323~325),永嘉建郡后,设永嘉郡学(府学)于华盖山麓。这是温州立学开始,也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学校之一。它还是我省地方发展史上最早的一所官学。而华盖山麓还有过温州最早的书院——东山书院。宋皇佑间(1049—1053)王景山开祖设塾讲学于此。王开祖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为永嘉学派首倡者。

  宋温州知州杨蟠将古城定为三十六坊时,公园路县学前一带被称为“儒英坊”。所谓“儒英”,概为儒家英才荟萃于此而得名。无论是“儒英坊”,还是明时曾改名的“聚英坊”,这里都是“儒英咸集”、卧虎藏龙之地。

  华盖洞天

  华盖山位于公园路东入口处,古时称为东山,是当时城区中最高峰。是温州境内5处“洞天福地”之一。

  所谓“洞天福地”,指道教传说“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据道家说法,“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洞天”应该指的是山洞,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华盖山中有容成洞,相传为容成子修仙处。"相传黄帝的老师容成子,在此飞升成仙。有诗云:“于今四千年,仙迹宛然在” 。华盖山因此被道教誉为“天下第十八洞天”。

  而那位不太被温州人知道、却曾经对北宋徽宗有重要影响力的道士——宋徽宗曾经非常宠信的林灵素,曾在华盖山筑通真庵。相传他还曾是大文豪苏东坡的书童。

  《晋书·天文志》曰“天皇大帝上九星为华盖,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而华盖山得名更多的是山形如华盖。山上有大观亭、却金亭,双烈亭等五座亭。华盖山泉水清冽,有蒙泉等著名泉眼。

  斗城遗韵

  据说当年郭璞卜城时登高观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像北斗星一样。而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像北斗的“斗魁”、“华盖山锁斗口”,因而建议跨山筑城。

  故而华盖山上城墙蜿蜒,为古城筑起一道坚实防线,山下便是环绕的护城河(今环城东路位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城墙陆续被拆除。前几年,华盖山南坡广望亭东南,被挖掘出一段古城墙遗址,残墙长约15米,经考古确认为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永嘉郡城的城墙遗址。

  “斗城遗韵”以古城墙为元素,建成后将成为温州古城城墙展示标志性景观,并以此展示斗城格局、城墙历史及古代建筑文化等。

  濠河泛月

  而“濠河泛月”景观则在公园路的最东边,“斗城遗韵”附近。

  1930年,华盖山至积谷山的一段城墙被拆除。为方便交通,在华盖山南麓护城河上架建石拱桥,名为中山桥,以连接公园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州城东环城河被填改造成环城东路,中山桥也因此被拆除。而该护城河今仅留中山公园东侧一段,成了断头河,但这已是温州现存保持较为完整的护城河体系了。改造提升后的“濠河泛月”景观将由东护城河(即东城濠)、中山桥等建筑组成。

  所谓“今月曾经照古人”,濠河泛月,不仅映照一段护城河的前世今生,它还映照着公园路的过去未来。

  参考资料: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宋朝太庙曾在温州》潘猛补

  编辑:陈莉莉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