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东山下潭举人院吗?温州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就建在这

2019-07-26 09:27:21
1922年,温州人自办的第一家西医院瓯海医院(1919年创建)迁到这里正式开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城东积谷山麓、九柏园头附近被老温州称为“东山下潭”,附近还有一座举人院,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鲜,符合当时瓯海道尹黄庆澜“须择地基爽塏,空气流通”等适合医院择址条件的所在。  

  瓯海医院全景

  经过近两年时间施工,几幢新房拔地而起。1922年,温州人自办的第一家西医院瓯海医院(1919年创建)迁到这里正式开诊。医院门口,有石刻的“瓯海医院”匾额,当时的瓯海道尹黄庆澜撰文、书画家马公愚书的《瓯海医院碑记》。后瓯海医院几经周折发展,成了如今的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从1919年的瓯海医院到如今的浙南地区医疗中心,已是百年时光。

  积谷山麓 建起温州人自创的第一所西医院

  东山下潭的的举人院,是晚清黄姓举人的宅院旧址,原主人是辛亥老人黄颂颖的父亲。黄颂颖是温州人,晚晴时期前往日本学习体操,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做出贡献,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年近80岁的黄颂颖获得辛亥革命纪念章和“辛亥革命老人”的称号。

  1922年,由实业家、教育家黄溯初(名群),潘鉴宗(名国纲,作家琦君的伯父,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吴璧华(名钟镕,浙江督军署顾问),我省著名人士杨玉生(名畴,平阳人,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部军医正)创办于市区古炉巷的瓯海医院,在公园路积谷山麓,买地十多亩建起新院舍开诊。如今从瓯海医院老照片里,还可以看到当时医院南大门院子里,举人院遗留下来两排高大挺拔的夹道龙柏。  

  夹道龙柏

  搬到新址的瓯海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产科、五官科等临床科室。60张病床被分为头等、二、三、四等以及普通病房,以备各种人群所需;职工20余人,有医师数名却无配备护士,总职工在40人左右。有两张手术台。当时的瓯海医院,在每年年终时给医师发聘书,没有收到聘书的医师即为被停职。而医院里的勤杂工人则没有工资,收入依赖病人给的“小费”。

  1923年,为创办医院呕心沥血的第一任院长杨玉生因病辞职,而创办人之一的吴璧华也于1926年去世。至此时,瓯海医院的几位创办人仅剩黄溯初一人。

  在这期间,黄溯初聘请了周德明、张鎏、黄问羹等为代院长、院长。张鎏是平阳人,美国哈佛大学高材生,1925在瓯海医院任院长一年;而黄问羹是瑞安人,毕业于日本千叶医专,擅长内科。1925年,瓯海医院再次扩建院舍,病床增至80张,还配备了护士,医疗基础有所加强。

  瓯海医院的医护人员

  黄群在《敬乡楼诗》中写着:“二十三年(1934 ),余以医院移归本地慈舍团体(协济善堂)继续办理……”这时的瓯海医院因故被移交给永嘉协济善堂管理,由该堂承担经济扶助。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温州三度沦陷,医院解散。日寇溃退时,将医院设施洗劫殆尽,瓯海医院百废待兴……

  瓯海医院自创建至1949年的28年间,历任院长分别为杨玉生、张鎏、黄问羹、顾耕梅(湖州人)、方械(字朴如,平阳人,两任)、林镜平(抗战前夕)、王惠川(1942年前后),张景飞(两任)、李镜湖(至解放时止)。中间协济善堂董事长叶志超曾一度兼院长职。;历任医师有王居素、李素冰、管仲瑜、胡一常、缪天荣、缪天桢、吴性慧、钱启同、黄竺如、王湘衡、吕钓渭、吴子美、徐襄、项棣孙、周邦基、姜渭杰、杨天闻、王汉青、林荣澄、胡长庚、金志纯等。

  林镜平三度出任院长 瓯海医院发展快速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患颧骨肿瘤的病人,走进瓯海医院求诊。他因病情严重,被白累德医院的洋大夫推出门外。当时瓯海医院的医务主任收留了他,并在局麻下做了切除肿瘤手术并予以整容。

  这位医务主任就是林镜平,曾三度出任医院院长,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瓯海医院首任院长。 

  林镜平

  林镜平(1900~1997)出生于瑞安书香名门家族。其父林大同字同庄,水利专家,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同班同学李叔同(弘一大师)、马一浮、邵力子、黄炎培等友谊深厚。林大同日本学成归国致力于交通水利工程,是我国早期铁路水利工程学界的先驱开拓者,曾先后担任沪杭铁路公司工程师,浙江省水利局局长等职。

  1917年,林镜平进入日本千叶医科大学求学;毕业后又考取千叶医科大学医学研究部,专研习外科。该部是千叶医大的教研中心,导师对学生要求是极其严格。1930年1月,从千叶医大医学研究部毕业归国,转徙苏、鄂、赣、浙数省,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曾在杭州、瑞安等地自办医院。

  1938年1~7月,林镜平出任瓯海医院院长期间,以外科为突破口,带头开展外科工作。1949年5月7日,温州市区和平解放,市军管会聘请林镜平再次出任瓯海医院院长;同年7月,原地委书记李铁锋在青田遭遇土匪围堵袭击,左上臂粉碎性重伤,杭州医生准备为其截肢。后经林镜平救治,才保留住手臂。由此,林镜平手中的一把刀,使“瓯海医院”名声大噪。

  而1952年1月成功施行的一次开颅手术,不仅使林镜平成为我省首例有文字记载的脑神经外科手术施行者,而且填补了脑神经外科的空白,被誉为“浙南一把刀”,这也使瓯海医院的名声得到更一步提高。

  除了高超的医术,林镜平还在医院手把手带出一批外科骨干。在众人努力下,瓯海医院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医院人才济济,医师达三十多人。医院建立了医务部,又建造了二层新门诊楼,病床扩充至300张,添置了许多新设备。医院相继开设了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眼科、牙科、保健科、中医科、针灸、推拿、放射科、化验室等诊疗科室,医院基础建设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1954年10月,瓯海医院被改名为“温州第一人民医院”,划归温州市管,床位扩展为235张。1958年8月,林镜平被温州地委任命为“温州医学院”第一任执行副院长,主政筹建温州医学院。1962年,也就是在林镜平兼任“温州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期间,浙江省卫生厅发文,确定医院为全省五家三级医院之一,这是唯一一座位于省城外的省级医院,在浙南地区已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和教学力量。后医院成为当时的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而在建起瓯海区南白象上蔡院区后,如今的公园路院区求诊者仍然人满为患。

  谢池巷府学巷名医云集,还有温州首家化学药厂

  随着西医在温州的发展,产生了各类医疗团体。1923年,温州成立了西医学术团体;1936年,“医师公会”在温州成立,当时有会员53人,包括英籍白累德医院院长施德福、德籍贝纳福医师等。

  与瓯海医院毗邻的谢池巷里,曾有一座周宅花园,周家后人周孟由等建成的"居士林"讲经堂,当时常邀弘一大师等人来此讲经布法。该“居士林”建筑后来成为医务部门的员工宿舍,今址在谢池巷168弄18号。而当时的谢池巷、府学巷一带,住着的房客人人医术精湛,技术非凡……如周家后人、瓯海医院内科主任周邦基,以擅治心肾疾病闻名;如缪天荣、王汉青、金志纯等名医大咖。

  在上世纪40年代,温州开始出现化学制药工业。1940年春,谢池巷7号址创办了一家华康药厂,药厂老板是温州城区人李宾富,专产山道年片。 

  宝塔糖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其童年的甜蜜记忆,大多由一种叫“宝塔糖”的药品开启。这种被做成上尖下宽的“塔”型药品,因口感香甜,使得孩童都乐于服用。而“宝塔糖”的主要原料就来源于山道年。  

山道年

  山道年是由菊科植物蛔蒿或艾属植物的未开花蕾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内酯,可用于治疗蛔虫病。当时,因城乡卫生条件所限,蛔虫病在温州等地发病率较高,为此山道年需用量很大,国家每年均需从国外进口数量可观的山道年。

  除了最早的化学制药厂,公园路五马街一带还开设有数量可观的药店。直到现在,不到600米的公园路,仍有张和堂国医馆、一洲医药、老香山等六七家药店。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温州近代史》作者胡珠生

  《温州医学史》作者/刘时觉

  《李铁锋纪念文集》

  《医药新知》杂志(1952年第4卷第2期)

  编辑:陈莉莉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