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来温?乾道九年温州发生的这几件事与他有关

2019-07-29 11:03:00
温州文史专家考证《隆庆乐清县志》所收《三帅祠记》一文为朱熹作于乾道九年。

  南宋初期,浙东永嘉(温州旧称)、婺州、永康一带学风浓厚。因地利,三地学人如永康陈亮、婺州吕祖谦、永嘉薛季宣等常有往来。他们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类似的学术价值观。这种学说渐渐蔓延,在乾道、淳熙年间盛极一时。而其中尤以“永嘉学派”“事功”为代表,与当时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为异,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

  “道学”代表人物朱熹,是当时“永嘉学派”的主要对话者。

  朱熹“道学”主张坚持“重义轻利”“以义抑利”,反对“以义和利”;而薛季宣等人主张的是“义利并举”,提倡事功,讲求效益。尽管意见相左,朱熹与永嘉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如薛季宣、陈傅良等人还是常有书信来往、沟通切磋。而温州文史专家考证《隆庆乐清县志》所收《三帅祠记》一文为朱熹作于乾道九年,当时的朱熹为著书来温收集资料;而民间流传更多的是他在温州多地书院讲学、访友、在山水间留下痕迹的故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子像

  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称朱文公,世尊称其为朱子,是历史上唯一不是孔子弟子,但享祀孔庙的人。

  乾道九年朱熹来温了吗?来做什么?

  公元1173年,乾道九年。

  乾道是宋孝宗赵眘的第二个年号,这年春天,温州人薛季宣由湖州知州改任常州知州。

  薛季宣(1134~1173)南宋哲学家,字士龙,号艮斋。他为学重事功,强调“步步着实”,注重研究田赋、兵制、水利等,开永嘉学派先声。

  薛季宣在赴新任前,抽空先回了一趟温州老家。途经金华时,在大学者吕祖谦(1137~1181,创立“婺学”,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家住了半个月。然而回到家乡的七月份,薛季宣竟一病不起,在9月份就去世了,年仅40岁。

  薛季宣公认的门人陈傅良(1137~1203)只比老师小三岁,比朱熹小7岁,他扛起了继承永嘉学派的大旗。

  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人称止斋先生,瑞安人,乾道八年中进士,他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创立“永康学派”的学者陈亮(1143~1194)观点近似,世称“二陈”。

  在此之前,朱熹曾屡次委托吕祖谦,请薛季宣、陈傅良等人收集资料,编撰以永嘉和洛中学者学术为主要内容的《伊洛渊源录》。伊、洛,指的是伊河和洛河,这里孕育了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平阳会文书院门前就有这样一幅清代乡贤孙衣言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永嘉前辈指的就是薛季宣等人。

  可能是因为薛季宣病重或其他原因,朱熹迟迟不见资料寄来,屡次催问吕祖谦而不得。而朱熹因此于乾道九年八月份来到温州,为编撰《伊洛渊源录》收集“永嘉前辈”的文史资料。

  而这一年,朱熹还为福建写了一篇《重修尤溪庙学记》,并题额“明伦堂”。“明伦堂”三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的匾额,都模仿这块匾额刻制悬挂。

  温州府学宫也有“明伦堂”

  乾道九年,永嘉学派另一重要人物叶适(1150~1223)正奉母命赴临安(今杭州)谋生。这一年叶适25岁,主要活动范围在婺州地区,曾从学郑伯熊。叶适是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的学说提出批评。而朱熹对叶适的评价甚高。

  讲学乐清东皋山麓

  朱熹在温州的主要讲学地点,一般在他所倡导的书院里。而当时的温州,各类书院众多,弘治《温州府志》载:“堂斋庑舍,莫盛于宋,而学业随之”。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而真正有聚徒讲学功能的书院在五代末期基本形成。宋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却全部消失。直到南宋初期,朱熹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据考证,朱熹一生与67所书院有关,其中创建4所,修复3所,读书讲学47所。

  “余客乐成,与诸友讲道于东皋山麓……”朱熹《三帅祠记》有这样一句。乐清当地文史专家认为,乾道九年,朱熹在艺堂书塾“临时设座讲学”。艺堂书塾位于乐清东皋山麓,创办人汤建。《道光乐清县志》载,汤建通晓易学、六艺,并善于弹琴。每次客人来,他都喜欢占一卦,客人回去时,就弹一曲相送,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学者。据说朱熹在这里讲学时来了很多听众,人多到把书院旁边的地都踩出一条路来,后人就把这里叫作“文笔巷”。

  后至咸淳五年(1269),知县郑滁孙将艺堂书塾改为“宗晦书院”,作为对朱熹在此讲学的纪念。里头塑了三尊像,其中之一就是朱熹。

  此外,民间流传甚广的还有朱熹携弟子到南雁游学、仙岩书院访陈傅良,期间在仙岩留下“溪山第一”、“东南邹鲁”、在雁荡山龙鼻洞留下“天开图画”题词等。而明监察御史慎蒙于《游雁荡山记》云:“‘天开图画’,四个大字为宋朱晦翁书,此雁山一奇观也。”

  仙岩书院

  仙岩书院在今瓯海区仙岩(后迁瑞安湗村),为陈傅良所创办。南宋淳熙间,陈傅良辞官归里,主持仙岩书院,制订规约,授徒讲学,学重“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使浙南学风大盛,四方学子纷纷景从,尊他为止斋先生。其门生有蔡幼学、曹叔远、木天骏、朱黼、钱文子等,均为当时名士。后蔡幼学、曹叔远等曾主持过该书院,当时对整个浙南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溪山第一

  

天开图画

  温州弟子叶味道、戴蒙

  大凡名儒讲学,追随者皆众。乾道、淳熙年间,永嘉学派中坚力量陈傅良在湖南任职。他讲学岳麓书院时,人称“尽收湖湘弟子”,人气旺到让朱熹嗅到“危险”。而朱熹也一样,所到之处,听讲者众多,还收了不少温州人弟子,其中有叶味道、戴蒙等人。

  叶味道(1167~1237年),温州人,名贺孙,字味道,以字行。味道打小就喜读经解史,当时朱熹正在松溪湛庐精舍讲学。叶味道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到松溪,与弟弟叶任道一起拜朱熹为师。

  师生见面时,朱熹问叶味道“怎样读书”?叶味道便说了自己少年曾师从陈傅良,习研科举;继而受益朱熹《论孟精义》,立志于圣贤为己之学。朱熹对此十分赞赏。而当时因为温州考生较多而录取名额较少,常有温州人冒充外地考生参加考试,朱熹还向叶味道问起这事,并对这种做法表示不满。

  而在当时的南宋,程朱理学被视为“伪学”禁行。叶味道在参加礼部考试时,依程颐学说作策论,考了第一名。而主考官胡纮却以“伪徒”为名,将叶味道除名。落第后的叶味道去了崇安武夷,师事朱熹。庆元六年,朱熹病危,其间叶味道持汤煎药,精心侍奉,直至朱熹在1200年去世。

  叶味道追随朱熹多年,是朱熹晚年主要的弟子,后人称其尽得朱子学说。叶味道遵师命传承程朱理学,主持建阳考亭沧州精舍,传道授业培养门生。参与《朱子语类》编纂工作;另著有《四书说》、《大学讲义》、《易会通》、《祭法庙享郊社外传》与《经筵口奏》、《故事讲义》等。

  嘉定十三年(1220),学禁解除,叶味道重上科举考场。中进士后他被授鄂州(今湖北武昌)教授,后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秘书著作佐郎等职。71岁去世。

  朱熹的另一个弟子是戴蒙,今温州永嘉县溪口人,字养伯,是温州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孙女婿。戴蒙在光宗绍熙元年,改名野,登进士第。调丽水尉,却因公事与郡将相忤,弃官奔福建武夷山,从学朱熹。

戴蒙书院

  戴蒙曾担任太子侍读,封朝议大夫。他辞官回乡后向老师看齐,也从事教育工作,在永嘉创办戴蒙书院,培养士子。

  戴蒙书院又称“蒙公书塾”,据说现存书院地基仍为宋时所建,地面建筑为清代风格,为清乾隆年间重建。房屋的花板等雕刻精美。

  戴蒙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明朝廷曾赐额“明文”,故又称“明文书院”。清乾隆年间重建,戴蒙被皇帝封为“诸儒之宗”

  此外,朱熹的高足还有乐清白石钱谥之、木之兄弟,《朱子语类》等书里辑录了朱熹与他俩的问答多条。

  温州同年刘镇

  朱熹与乐清的情缘似乎很特别,他十分推崇前辈王十朋,为刘珙父代作的王十朋文集序言里,将王十朋与诸葛亮、颜真卿、范仲淹并提。而在乐清,朱熹还有一位同年。

同年录截图

  现如今从学校毕业,一本同学录就可以将同学们“聚合”在一起。而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士人,被称为同年。如今传世的科举时代同年录不多,这份“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却因朱熹这个大名人而流传下来。这科状元是王佐,在朱熹的光环下,几乎失去光彩。

  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科”共五甲。录取人数如下:一甲10人,二甲19人,三甲37人,四甲122人,五甲142人。乐清刘镇的名字,出现在同年录第二甲,朱熹则在第五甲。 

  “第二甲第六人,刘镇,字子山,小名阿崧,小字崧郎,年三十五,九月十九日生。外氏安,偏侍下,第五十四。兄弟四人。一举。娶翁氏。曾祖熙,故,不仕。祖文善,故,不仕。父圭,未仕。本贯温州乐清茗屿乡鹏飞里,兄为户”。

  “第五甲第九十人,朱熹,字元晦,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年十九,九月十五日生。外氏祝,偏侍下,第五十。兄弟无人。一举。娶刘氏。曾祖绚,故,不仕。祖森,故,赠承事郎。父松,故,任左承事郎。本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自为户”。

  绍兴十八年,刘镇35岁,朱熹19岁,正是中年大叔和小鲜肉的年纪。

  刘镇的生平,历代方志的记载比较简略,《道光乐清县志》把他列入《循吏传》。

  据记载,刘镇中举后,首先担任常州府司户参军,主要职责是掌管户籍、赋税和仓库交纳等;后担任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司法参军,主要职责为掌管刑法。据说,这期间,刘镇曾为9个死囚雪冤,受到百姓赞扬;又当过武义的县丞,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生的事;随后,还当过如今的福建省霞浦县知县。最后升迁为隆兴府通判,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但不知为什么,刘镇却不想当官了:“雅不欲出,乃以《归去来辞》度曲,令儿童歌之。已而卒”。

  在朱熹来温“客乐成”的乾道九年,刘镇刚年届花甲,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家乡接待这位名满天下的“道学”同年?

  链接:《三帅祠记》

  乾道九年朱熹写下的这篇《三帅祠记》,被收进隆庆《乐清县志》。在这篇文章里,他记载了在乐清梦见的一位“黑面赤发”之人。该人名叫温琼,即温州的“东岳爷”忠靖王,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地方神,由道道地地的温州人上升为神。

  明宋濂《忠靖王碑记》载:“忠靖王姓温名琼,温州平阳人。唐长安二年生,至二十六岁,因举仕不第,幻化为神,为民除灾害。”《岐海琐谈》说其为“平阳白石街人也。”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将军庙。

  《三帅祠记》全文如下:

  祠非祀,惑也,先王之制:有功于民则祀之,以示报也,是故天地日月风雨云雷岳渎以至鱼鸟毛甲之细必祭,妖祥以诡民,怪诞以疑俗,是谓淫祠,君子绝之。余客乐成,与诸友讲道于东皋山麓,夜寐,梦一人黑面赤发,诘之,云姓温,在唐时与刘、杨为三友,正月五日出游山下,遇天曹使药茶井水以毒民,因取而饮之死,民以不害,祠焉。余觉而感,心气日衰,则神舍不宁,若有鬼物往来其间,且怪其事近诬,及询之故老,而其传已久,余特未之闻耳。乃命邱、李二君子,因旧址,新其宇,俾神依焉,余为记之。夫因民以厚神,神食其报,而民安之,事鬼之道也,若夫谄媚以徼福,玩数而渎礼,非余志也。

  乾道癸巳八月望后三日 晦庵记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关于陈傅良与永嘉学派的认识》作者 陈来

  《叶适与永嘉学派》作者周梦江

  朱熹佚文《三帅祠记》考辨 作者 潘猛补

  编辑:陈莉莉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