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金乡灵峰景色美:疑道补天余石

温州网 2019-08-18 08:53:26

  苍南金乡镇旧有一座灵峰山,山下是灵峰村,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凌云寺,此地处于山水之间,景色优美,历代题咏不少。

  南宋灵峰词,夏承焘唱和

  目前知道最早记载灵峰的诗词是八百多年前灵峰山上的一首无名氏的摩崖词。1921年,《平阳县志》主编刘绍宽亲往灵峰拓下这首词,按语道:“此词刻在岩上,调寄《百字令》,起用短引四句,平列两行;词两截分八行,行十三字,末行十字,字径五寸许,笔势秀逸。年月行后,疑有题名,模糊莫辨。甲戌,嘉定七年。”词前短引四句曰“我睠兹石,嵯峨天然。爰赋斯作,与山俱传”,词曰:

  天工谬巧,恁平地推出,崚嶒岩壁。虎跃龙骧飞凤翥,疑道补天余石。洞壑穿空,来今去古,知是谁开辟?千年兰若,林峦隐映金碧。我兴丘壑尤长,朅来此境,惯蹑登山屐。适意人生随处好,何必岘南阳峄。谢傅东山,裴公绿野,俯仰俱陈迹。何如轻举,廓寥云外横笛。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南宋时的灵峰村,周边一片平原,一峰突起,一块巨石依峰天然险峻,巨石之下还有石洞穿空,山上树林茂密,金碧辉煌的灵峰古寺就在深林下。词中“兰若”指凌云寺。根据《平阳县志》记载,灵峰凌云寺旧名灵峰教院,建于唐咸通年间。

  刘绍宽后来将拓下的灵峰摩崖词赠给他的学生、一代词宗夏承焘以及其他文人。夏承焘和了一首《百字令·和平阳灵峰摩崖词寄刘次饶》:

  巨灵高蹠。问何人豪兴,来此题壁。劫火烧残山骨冷,空际犹悬危石。云护精灵,天开图画,奇气江山辟。琳琅百字,墨花还绣苔碧。却羡老去刘晨,痴耽丘壑,爱理寻幽屐。满目榛芜文字残,魂梦长依邹峄。故我愁今,新词吊古,胜赏成尘迹。何时鸾背,共君云外吹笛。

  夏承焘没有到过灵峰,只能是“新词吊古”了,灵峰之美,如果夏承焘亲游,又将多几首佳曲。

  明代灵峰诗,钟声传十里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月,瑞安名士虞原璩在金乡坊下进士陈端、陈悠二兄弟的陪同下,重游灵峰寺写下了《同二陈进士游灵峰寺》:

  白发多情忆旧游,强扶藜杖踏鳌头。婆娑月窟双珠树,飘渺云端百尺楼。北海樽开新酒熟,西窗榻下古人留。晓来重谒招提境,古木禅房清更幽。

  此后明朝黄璨有《夜宿灵峰院》诗:“寻真来此地,四顾冷如秋。爱静经三宿,偷闲约再游。僧今无白足,佛古尚青头。多谢钟相送,犹登十里舟。”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卷里,这首诗被记载在现苍南灵溪镇灵峰村的庆云寺下:“在灵峰山东,《旧志》灵峰院在滩头,后唐同光间建,疑即此。”但这首诗的作者却和金乡也大有渊源。

  黄璨,居温州城郊茶山,出生官宦家庭。其祖父黄淮是比张璁张阁老还早的明朝内阁首辅,黄淮七十六岁时,陈端特地到温州向黄淮求《楷木杖记》。黄璨父亲黄采,善诗文,精书法,太常寺少卿。据《平阳县志》金石卷记载,黄采曾为金乡卫指挥佥事鲁铎书写祖坟墓碑,由此可看出,黄璨上辈与金乡来往密切,他本人到金乡灵峰寺游玩的可能性很大,他的这首《夜宿灵峰院》写金乡镇灵峰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灵溪镇灵峰。

  两首诗结合起来,可以感觉到明朝时的灵峰和宋朝一样,巨石峰依旧险峻,灵峰寺仍然清幽。只是寺院没有大德高僧,“僧今无白足”,白足泛指有道行的高僧。明代的灵峰寺应该比宋代灵峰寺有所改进,多了一口巨钟,钟声悠扬,“多谢钟相送,犹登十里舟”。黄璨的小舟都已离开灵峰十里,大概已行到钱库宜山之间的河道,犹能听到灵峰寺的钟声,这钟也是非比寻常了。

  清代灵峰诗,吴国华绝唱

  写灵峰的诗最多是清代,灵峰也是在那时慢慢发展到顶峰。清代平阳诗人鲍台晚年曾隐居钱库夏口,以讲学授徒为生。他在《游灵峰》诗中写到:

  四顾无依傍,嶙峋拔地来。始知真杰士,端不溷尘埃。海近风涛壮,天清罨画开。有怀携谢屐,吟眺一徘徊。

  金乡郑家楼的郑兆璜从小师从鲍台,他的《重游灵峰寺与宝哲上人坐话》对灵峰景胜进行详细描绘:“雨过天开霁,岗翠涤云树。重到灵峰来,省识旧游路。灵峰峰何奇?飞泉齐奔赴。疑是天造工,应有山灵护。禅堂访故僧,引我入胜去。更爱后寺佳,相携同缓步。窅然一洞开,行入光微露。花木罨山腰,啼莺不知处。石径多崎岖,攀跻心惶怖。小坐溪上亭,忽得濠梁趣。飒飒松风生,冥冥山烟暮。到处尘心清,邃谈颇有悟。忽听一声钟,东山月半吐。”

  从郑兆璜的诗可看出,清代的灵峰比明代多了飞泉、溪流,险峻的巨石峰上也有小径通往峰顶,山上还有花木,鸟语花香。寺院的钟声依然嘹亮,山溪上还建了座亭。这座新增的亭,从清代金乡城诗人陈培元的《游灵峰》也可印证:

  灵峰峰何灵?白石列齿齿。我来旷游览,时维夏方始。咫尺境屡迁,微径行可企。有水清心神,有竹消俗鄙。去美惜如遗,来奇欣在迩。亭高足容膝,下视见耘耔。轻风飘然来,天籁一过耳。对之欲忘倦,相失愧前此。林端淡斜阳,丝情尚未已。

  此诗中,还知道灵峰山上有毛竹,灵峰的巨石峰白白的,像牙齿一样整齐地排列,那座亭可能在山顶,“亭高足容膝,下视见耘耔”,安心地坐在山顶的亭里,向下观看,清楚地看见江南垟肥沃土地上的排排稻田。

  鲍台的儿子鲍咏俊也有写灵峰的诗,他在《秋日偕兰泉宴集灵峰》写道:“山阁晨开敞绮筵,晴光峦翠落檐前。一樽酒熟黄花候,午夜霜肥紫蟹天。带屐流连追曲水,诗歌互答续吟篇。此游莫作寻常看,好证三生有夙缘。”

  这首诗是写他和诗人兰泉在灵峰聚酒,兰泉就是清末龙港缪家桥诗人缪文澜,他也有写灵峰的诗《灵峰二首》:

  却从平地起高峰,胜迹人间不易逢。我始到时殊骇愕,疑离尘世万千重。

  仙迹前年石上留,携朋蹑足共搜求。因知未辟鸿荒日,不少神仙赤脚游。

  诗里多了一个景点,就是仙人石,灵峰山上有一块巨石,上有一些凹坑,被演化为仙人到此赤脚游玩洗脚喝酒对局的故事。

  写灵峰最全面的诗,是缪文澜学生、民国夏口诗人吴国华的《灵峰八景》。

  《鳌峰》:“缥渺三山一望中,巨鳌趋负海天东。想从龙伯投竿后,叠就芙蓉十二峰。”《醉局洞》:“蝌蚪虫书剔紫崖,摩挲三五踏莎阶。依稀一片桃源地,流水无声花坠钗。”《仙脚石》:“樵斧无声腐铁飞,石枰犹在事全非。茫茫千古留仙迹,苔壁秋深掩薜衣。”《石鼓岩》:“异卉争传鼓子花,谁知奇石亦堪夸。一朝倘籍桐鱼力,移向雷门手乱挝。”《沧浪亭》:“澄清一水镜新磨,秋日来听孺子歌。我本前身濯缨客,碧栏干外枕流波。”《弓桥》:“石梁雨过净纤尘,宛似弓形射水滨。想是引人登彼岸,不须宝筏渡迷津。”《莲池》:“太华峰巅十大莲,飞从池内斗鲜妍。潜龙化钵澄清水,个个如来一样圆。”《龟屿》:“暮山苍莽水云宽,曳尾泥涂不禁寒。莫是嘉林藏踞处,逍遥庄子当真看。”

  鳌峰就是灵峰山,1949年后被村民不断移山开田,最终夷为平地,包括山上的“醉局洞”“仙脚石”“石鼓岩”以及山下的“沧浪亭”“莲池”等随之湮灭。巨石峰的巨大白石因为舥艚修陡门的需要,也难逃厄运。弓桥不知指的是附近“奈何桥”还是被村民称为“驼背桥”的一座小石桥?“奈何桥”仍在原址,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驼背桥”形状极像弓,现被废弃在围墙外公路边。龟屿是灵峰对面的乌龟山,和灵峰是两座山,此处也把它归入灵峰八景之一。龟屿现仍有部分规模,除此外,其它六景全部消失。

  吴国华的诗既是对灵峰盛景的最高概括,也是千古绝唱。灵峰美景不复有,独有那奈何桥历经千年,虽然布满青苔,但愈显风味,不知是感叹无可奈何峰落去,还是傲然自语:奈我何!

  来源:温州日报

  陈如亮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