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科技史的“大家”沈括 在雁荡山留下三处题名!
温州雁荡山美景 朱惠民摄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苏轼,都与他有过重要交集;
他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美国科学史家席文称他是“中国科学与工程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盛赞他说:“这样的人物,在世界数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唯有中国才能出这样一个人才。”
他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
温州很多70后、80后,学生时代都从课本上学过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当读到那句“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时,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多年以后,差不多模糊了沈括与徐霞客的记忆,却仍记得脑海中“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美好印象。
那么,头顶“中国整部科学历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光环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为什么会来雁荡山考察呢?他又在雁荡山留下了哪些印记?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任翰林学士、提举司天监、光禄寺少卿等职,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博学善文,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他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学巨著,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沈括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还有过从政和外交的“履历”。《宋史·沈括传》记载了他用自己的科学素养取胜的外交经历。熙宁八年(1075),辽国派使者萧禧向宋朝廷索要河东黄嵬这一片土地,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出使前,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上面指定以古代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不再争论。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
沈括为何来雁荡山?
沈括生活的时代,是名人辈出的时代。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苏轼都与他有过重要交集。
特别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沈括积极参与到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中。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在历史上,沈括就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或者说是参谋。
因此,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第五年,沈括奉命考察浙东农田水利。可以理解为,他是以特派员身份到基层去考察新法执行情况。
据说沈括临行前向宋神宗辞行,皇帝交代他说:“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到了杭州,还特地去探望老朋友苏轼。
第二年4月,沈括查访温州,并特地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地质地貌。
他给雁荡山留下了什么?
大科学家来雁荡山,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可以说,不少中国人是因为沈括,第一次知道有雁荡山这个地方。沈括也是第一个研究雁荡山的地形和成因,并作出科学解释的人。
沈括对雁荡奇峰异石作了研究,并写下了《雁荡山》一文,收录在他的传世名作《梦溪笔谈》中。他称赞雁荡山是“天下奇秀”,不但记载了雁荡山的开发历史,还科学分析山体形成系水凿作用,认为雁荡诸峰是古代火山喷发后经风化而形成,提出“山顶夷平面”科学论断,是现存较早的综述雁荡山的重要文献。
沈括认为雁荡诸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经过仔细考察,认定雁荡奇峰的形成,是由于流水侵蚀冲削所致。比号称“近代地质学之父”英人郝登1788年发表的《地球理论》所提出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要早七百年,是世界地质学史上关于流水侵蚀的最早论断。《雁荡山》也因其独特的科学和文学价值,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2018年4月,雁荡山风景旅游管委会工作人员在净名寺挂锡谷崖壁上,又发现了一处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留题。这是雁荡山发现的第三处沈括题刻。此次发现的题刻,为楷书竖写,内容为“沈括过此,陆元长”等字样,可惜因为时间久远、下半部分有后人重叠题刻,无法通窥全貌。据说陆元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伯父。
此前发现的两处沈括题刻,一处在龙鼻洞,清末大儒孙诒让在《东瓯金石志》中记载其“右在乐清雁山龙鼻洞左壁‘田瑜来’右侧之下”。近世以来,这处题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我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梦溪笔谈校证》作者胡道静教授觅之不得,曾怀疑它已经消失。1981年夏,复旦大学数学系尚汉骥副教授于雁荡山龙鼻洞发见此处题名,得以再次公诸于世。
龙鼻洞被称为“雁荡山的碑窟”,徐霞客称这里为“幛石第一奇”。洞内有自唐宋以来纪年摩崖石刻85处,中以唐贞元十年(794)武康县尉包举题名为最早。另有碑刻11方,其中“天开图画”四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这些众多石刻是研究雁荡山历史重要实物资料。
另一处是在灵峰景区的雪洞,题有“沈括王子京陆元长周昌□黄颜李之仪刘□□”等字。雪洞是雁荡山开发最早的洞穴,清代学者潘来在《游雁荡记》中提到:“雪洞摩崖有三四十行,最古者有开元二年(714)太守夏启伯到此山建寺云云。”
前些年,人们只在浙江省内发现沈括的三处摩崖题名石刻,分别位于雁荡山龙鼻洞、丽水南明山高阳洞和青田石门洞,都是熙宁六年12月到熙宁七年间留下的。
沈括考察结束后,还建议兴筑温、台、明(宁波)等州以东海滩涂地之堤堰,以利围垦耕种。很快,宋神宗听从了沈括的奏报,分两浙为东、西两路。温州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驻地。
沈括还写过《寄永嘉王博士》,可以想见,他应该也有不少温州好友。诗云:十万櫜鞬临易水,五营旗鼓出中山。去年今日西岑别,回首吴山梦寐间。
八个卦:因造玉清宫才发现雁荡山,是真的吗?
沈括在《雁荡山》中说:“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但这事到底是真是假?雁荡山远离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那时交通条件差,运输不易,干嘛到这么远的地方来采木材?
原来,宋真宗因“澶渊之盟”颜面扫地、怏怏不乐。为了挽回“天威”,就和佞臣王钦若定计,装神弄鬼,制造“天书”的神话,还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为了安放所谓“天书”,真宗下旨在京城汴梁建造玉清昭应宫(简称玉清宫。每天役使的工匠达三四万人,夜以继日,用了7年多时间才修成。宫室多达2610间,相传其壮丽程度只有秦朝的阿房宫可与之比拟。宋初几朝的积财靡费一空。
洪迈的《容斋随笔》有一则专记建造玉清宫事,详细罗列了玉清宫建筑材料的来源,其中记木材:“所用有秦、陇、岐、同之松,岚、石、汾、阴之柏,潭、衡、道、永、鼎、吉之梌、柟、槠,温、台、衢、吉之梼,永、沣、处之槻、樟,潭、柳、明、越之杉……”远至大西北、大西南,几乎全国各地都被列入采材范围。
当代学者在研究有关历史问题时,也经常引用沈括这段话。杨联在《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收入《国史探微》一书)一文中说:“为了寻找木料,帝国的人民只得上穷碧落下黄泉,甚至连沿海各州县也无远弗届。举个例子说,宋代以后,现在浙江省地方就是木料供给的一大来源。根据宋代学者沈括的说法,名满天下的雁荡山就是11世纪时,为了崇奉所谓的‘天书’,老百姓到那里伐取建筑玉清昭应宫所需的木材而发现的。”有学者研究北宋时期林木破坏状况,指出真宗时朝,大规模的林木采伐开始向南方转移,文中也援引祥符年间伐木雁荡山为例证。
洪迈说“温、台、衢、吉之梼”,除吉州属赣南外,温州、台州和衢州均属浙南、浙西。在这几个州采的是“梼”,字典上释“梼”为硬木。据地方史志记载,雁荡山有樟树,“树大堪为船”,“西外谷及荡阴多有之”。樟树质硬,可做雕刻材料。“梼”应包括樟树在内。南宋学者李攸的《宋朝事实》记:“大中祥符元年,增宫名曰玉清昭应。所用木石,则有温、台、衢、婺之豫章。”豫章就是樟树。李攸的记载可与沈括、洪迈的记载相印证。
沈括是杭州人,他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生活的年代距祥符不远,又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他的记载应该有较高的可信度。有趣的是,浙南民间流传着平水王助采木的故事,也可资参证。旧《乐清县志》记载,平水王叫周凯,晋横阳(今平阳)人,生前治水有功,骑马冲入三江逆流,操弓射潮,潮水为他裂开一条通道,周凯遂乘白马东去,平息水患,死后累封至平水王。“大中祥符初,诏营玉清昭应宫,取材乐清东乡。使者以重山不可至,祷神,忽风霆凌厉,龙湫震荡,巨石起立,大木斯拔,蔽江流而下,由是士大夫始知雁荡之奇。”
伐木雁荡,固然使雁荡山提高了知名度,使外界更多的人特别是“士大夫”知道雁荡之奇,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又使雁荡山森林资源遭受第一次大破坏。而那座靡费无数金钱、资源和人力建起来的玉清宫,落成之后不到20年就毁于一场大火。
附:
《梦溪笔谈·雁荡山》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讵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弯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沈括与雁荡山》张祖桐
《雁荡发现沈括题名摩崖》袁良安
《沈括雁荡山留题》王祥斌
《雁山有幸留“沈括”》李珍
《因造玉清宫伐木雁荡山》徐宗斌
《雁荡山又发现沈括摩崖》来源:温州日报金明雪
雁荡山及摩崖石刻照片来源:雁荡山管委会文化宗教局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