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转的“激光陀螺”(爱国情 奋斗者)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9-10-10 05:44:02

  高伯龙正在授课。资料照片

  潜艇、驱逐舰、护卫舰……苍茫大海深处,中国舰船乘风破浪。它们每一次精准航行,都离不开仅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这个仪器的问世,和一个人紧密相关。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2017年12月6日,89岁的高院士永远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仍像一束充满能量的光芒,照亮着激光陀螺自主创新的征程。

  激光陀螺,被称为惯性导航系统的“心脏”,是飞机、舰船、导弹等精确定位和精准制导的核心部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引发世界震动。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高伯龙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物理教员。

  1970年,哈军工迁往长沙,后来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就在哈军工南迁的第二年,科学家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技术原理的小纸片,郑重地交给了高伯龙。从此,高伯龙的一生便和激光陀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攻关之路多险阻。高伯龙根据我国工艺水平,提出了与美国不同的技术路线,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艰辛。

  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徘徊了一年多才找到解决方法;缺少激光高精度检测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造;激光器检测要求在封闭、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空调,不能用电扇,简直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大闷罐”,而高伯龙和同事、学生们就在这“蒸笼”“闷罐”里通宵达旦……

  高伯龙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患有哮喘、糖尿病,疲劳后常常发作。在实验室里,有一张桌子专门摆放高伯龙大大小小的药瓶。

  有一次,高伯龙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试验,回到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爱人曾遂珍看了心疼得流泪,“为啥就不能悠着点?”高伯龙笑笑说:“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如果现在不抓紧,啥时能赶上?”

  1994年11月8日,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这一消息向全世界宣告:继美、法、俄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自主创新,是高伯龙作为科学家的追求;严谨严格,又是高伯龙作为老师的坚持。

  一次临近中午,高伯龙的学生龙兴武去向他请教问题,去的时候想着先吃饭再来详细讨论。没想到,高伯龙一拿到问题便立马投入思考,思量许久,突然站起来:“走!我带你去见个人,他是这方面的高手。”于是,师生二人骑着自行车,顶着夏季正午的烈日,去拜访学校里一位显微镜检测方面的教授。当时,这位教授正在家吃饭,见二人来,只好放下碗筷,三人一谈又是两个小时。

  “我们的中饭就这样泡了汤。”如今已经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的龙兴武回忆起这段往事,不禁笑起来,“高老师就是这样,指导起学生来,就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

  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如今已担任国防科大教授的罗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执着,通过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弟子们。如今,高伯龙的学生,有的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有的已成为激光陀螺研制领域新的领军人物。

  生命的最后3年,高伯龙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一束灯光、一位老人,捧着一沓满是复杂公式的文件,逐字逐句审阅……这是护士们最常看到的情景。

  有一次,一位教授问他,“为什么不歇一歇啊?”他说,“搞了半辈子理论研究,终于迎来为国家解决急需关键技术的机会,又如何能不拼命呢?”

  2017年12月6日,这位老人的生命定格在89岁。但这位做了一辈子激光陀螺研究的科学家,又仿佛从未离开。他的精神,如同一束光芒,温暖着同行者,照亮了后来人。

  《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10日11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