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又新增4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总数已达33处

市文旅信息中心 2019-10-21 09:35:32
分别为:永嘉县坦头窑遗址、乐清市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鹿城区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和苍南县矾山矾矿遗址。

  10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现予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温州有4处被列入,分别为:永嘉县坦头窑遗址、乐清市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鹿城区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和苍南县矾山矾矿遗址。

  永嘉县坦头窑遗址

  年代:唐

  位于三江街道坦头村,2017年5月份开始发掘,发掘面积950平方米,揭露出龙窑炉及丰富的作坊遗迹、祭祀遗迹,出土大量高质量青瓷器、各种类型窑具。

  此次考古挖掘发现多个“首次”: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首次在窑址上发现丰富祭祀遗址;首次较全面揭露唐代瓯窑产品基本面貌与特征;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用釉封口的瓷质匣钵及部分可与秘色瓷媲美的高质量青瓷;

  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首次发现唐代“官作”字样,一件匣钵上发现“余王监”三个字和一件瓷碗上“官作碗”等字样,对理解唐代窑业管理制度,具有指向性意义。

  乐清市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

  年代:元至清

  位于雁荡山灵岩龙鼻洞。洞中摩崖分布在两壁最上层。以唐贞元十年(794)包举题名为最早。宋刻中7处有纪年,13处有干支纪年或题名,其中“沈括”二字尤为珍贵。元代1处,明代23处,清以来9处。另有宋以来碑刻7通。洞口岭旁巨石上镌“天开图画”四大字,传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手书。

  鹿城区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

  年代:清

  该旧址位于江心屿。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辟温州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为领事馆。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面宽14米,进深11米,中间入口小厅设主梯,两边各六间,立面采用券柱式外廊,清水墙面,窗子砖砌拱券。1895年又扩建一幢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宽11米,进深9米。

  如今,领事馆旧址已“变身”温州近代开埠史馆,于今年国庆期间试开放,主要展出温州开埠历史资料等。

  苍南县矾山矾矿遗址

  年代:明至清

  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是矾山镇矾矿集中的地方,矾山矿藏面积约10平方公里,矿石总储量约16700万吨,以钾明矾为主,其次为钠明矾,总储量占世界首位,有“矾都“之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矿山遗址位于鸡笼山北坡,由5座煅烧炉,1座烧水高炉和生产作坊及相关遗址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与旧址相连的福德湾老街民居,是矿业经营者与矿工居住区,炼矾祖师(陈窑主)的牌位与塑像立于老街石宫内,当地每年举行祭祀仪式。历史环境风俗保存较好。

  矾山是自明代发展起来的矾矿生产基地,鸡笼山遗址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见证了矾业生产与商贸发展过程,是一份难得的矿业生产遗址。

  此前,我市已有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棚墓群

  年代:商、周

  浙南石棚墓群分布于浙江省瑞安市篁社镇棋盘山、平阳县钱仓龙头山和苍南县钱库镇桐桥等地,属于商周(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256年)时代墓葬。

  墓群中已确定的有13处。主要有两类墓葬,一类是四角或四面各立一米高的支石,上盖长数米、宽0.5米左右的巨型整石,有较大的地面空间;另一类是在大盖石下反垫支若干小石,十分低矮,几乎无地面空间。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碟、碗、豆、鼎,凿、短剑、小编钟等。此类墓葬中都出有各种礼器。

  浙南石棚墓群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石棚分布区,是世界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社会性质、经济状况、对外交流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鹿城

  曹湾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堆积主要集中在老鼠山的山顶岗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山坡上也有遗存分布。山顶岗地已发掘635平方米,岗顶西部为居住区,发现连片的石础建筑遗址;东南部为墓葬区,已清理墓葬35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釜、鼎、甑、罐、豆、壶和石锛常见,还发现1件象征权力地位的镶嵌玉片的柄形器。 老鼠山遗址是浙南温州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有明确文化堆积的遗址,文化内涵与好川遗址属同一文化类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深入研究浙南新石器时代聚落布局的特点及社会结构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龙湾

  永昌堡

  年代:明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东南约25公里的永中镇新城村。嘉靖间王氏族人王沛、王德先后为抗倭而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率众筑永昌堡。嘉靖四十年遭台风毁,王叔杲修葺。道光间及民国时,又是修造。堡南北长757米,东西阔449米,总面积33.98万平方米。设陆门四座,水门四座,敌楼十二座,城堞口九百零五个,外有护城河。

  堡内古建筑包括: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王氏祖祠;万历二年(1574年)的布政司祠、万历四年(1576年)的世大夫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都堂第;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第;王绍志故居及明、清民居三十座,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墙内外壁用块石叠砌,内填沙石。永昌堡城池坚固,多次抵御倭寇进犯。建筑保存较完整,富于地方特色,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国安塔

  

年代:北宋

  位于瑶溪镇皇岙。建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间。楼阁式石塔,平面呈六边形,九层实心。塔顶早毁。残高约17米。台基雕“九山八海”图案,须弥座上、下枭刻有仰、覆莲,束腰各面浮雕狮兽。塔身各层每面壸门内浮雕坐佛,总计1062尊。塔檐翼角用老角梁、子角梁做法,并雕出方形椽和筒板瓦。倚柱第一层系瓜棱形,其余各层均为六角形,柱头置一斗三升,每面施补间铺作一朵。斗栱粗壮,栱瓣清晰。1987年落架大修,并恢复副阶。

  瓯海

  四连碓造纸作坊

  年代:明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石桥村南头。明代先民为了反复利用水利资源,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 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迁居泽雅。因泽雅水多竹茂,遂重操旧业造“南屏纸”。人们用水碓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制成屏纸。泽雅一带数千人从事造纸,因此到处是水碓、纸坊。如水碓坑、水帘坑等地名亦都与造纸有关,泽雅遂又名“纸山”。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耕民俗考察团、中国印刷博物馆等团体多次到此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泽雅纸山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其中以四连碓尤为重要。

  乐清

  真如寺石塔

  

  年代:宋

  位于磐石镇重石村。真如寺,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建。寺前石塔建于北宋,原有七座,现存四座,三座缺顶盖,仅一座完好。塔高5.16米,平面呈六角形。台基束腰浮雕卷草,角柱雕力士,须弥座角柱棱形,束腰雕狮兽。塔身六瓣瓜腹式,正面辟壸门,内置一佛像。塔檐用四铺作斗栱,塔刹葫芦形。1999年按原样修复。

  南阁牌楼群

  年代:明

  南阁牌楼群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的中直街上。牌楼群原有七座,现存五座,皆坐南朝北。五座牌楼沿南阁村主街道一字排列,全长150米。保留较多早期手法,具有明显的浙南地方建筑风格。牌楼立于明正统至嘉靖年间,高7米左右,面阔5.5至7米,进深4米左右。现保存情况较好,周围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五座牌楼形制、结构相近。均为木石混合结构,单开间三楼悬山式,进深分心用六柱。用材比较粗壮,收分、侧脚、升起均很明显。同时又出现异形斗栱、异形梁、插栱造和屋面平缓等。南阁牌楼群规模宏大,形制完整,是明代牌楼少见实例。既保持了一些官式做法,又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构造上中柱深埋以稳定整体建筑,空间透露以减轻负荷,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五座牌楼建造时间相隔百年,细部的变化反映了地方风格的演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东塔

  年代:宋

  乐清东塔位于乐成镇东皋山。北宋熙宁间(1068-1077),因九牛山石塔遭雷击毁,邑令葛逢迁建于此。南宋淳熙间(1174-1189),县令赵彦晖、袁采续建。塔高约18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檐下用四铺作平斗拱。平座为平砖叠涩,挑出甚浅,不施斗拱,八角倚柱,方形式柱,明间壶门,次间雕佛像,塔砖上舍钱题记颇多。造型壮美,为“萧台八景”之一。东塔高耸海空,时见云烟缭绕,数十里外就可望见。名士登临游览颇不乏人,今塔下路旁还刻有“王梅溪读书外”等字样。乐清东塔于2013年5月6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家族墓地

  年代:明

  位于白象镇高东村。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襄简,著有《南屏遗稿》。墓由神道门、华表等仿木石构和石像生组成。分三组,中为高友玑及其祖父、父亲墓,左为高友玑长子、三子墓,右为次子、四子墓,均按左昭右穆礼俗排列。三组墓各建神位牌楼,中间一组为四柱三牌楼,两侧均为六柱五牌楼,歇山顶。有碑亭两座,四柱单间,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歇山顶。

  

  瑞安

  

  

  玉海楼

  年代:清

  玉海楼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的私家藏书楼,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总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藏书曾达十万卷。藏书楼位于东侧,前后两进,重楼硬山项,其设计突出防潮、防火、防盗的功能。建筑三面临河,各单体间设有高大封火墙。故居在西侧,有门厅、花厅、正楼和左右厢楼等建筑。孙诒让的一生及著述,大部分是在这里度过和完成的。

  圣井山石殿

  年代:明至清

  位于大南乡圣井山山巅。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历经重修,现存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回廊和两厢偏殿。整个建筑群的所有建筑构件均为石材打制和雕刻而成。牌楼,四柱三间三楼,面宽7.32米,通高4.65米。额坊上刻“万历庚子岁七月壬子吉日,住持僧法静募造”铭记。前后殿均面阔三间,达6.6米,进深四间,达4.37米。悬山顶。前殿用五架梁,正殿用三架梁。存宋、明碑多通,记载了浙南历史上多次旱灾情况。

  八卦桥(含河西桥)

  年代:宋

  位于陶峰镇陶峰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至1189)年。二墩三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跨陶溪。全长25.4米,阔2.35米,中孔净跨6.42米,左、右孔净跨5.2米。桥墩每墩设方柱5根,桥面铺桥板石五条。中孔主墩两侧有副墩,每排五根石柱,上架搭石梁一根,分流并增加桥的稳定性。为张声道捐资建造。张声道,南宋淳熙间(1174至1189)年,世居陶峰,官至广东提刑。

  利济医学堂旧址

  年代:1885-1902年

  位于城关镇公园路4号。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陈虬、陈介石、陈葆善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采用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陈虬手订《习医章程》,创办《利济学堂报》,培养了300余名优秀中医师。学堂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门厅、主楼、东西厢房、种植园组成,建筑风格中西混合。主楼面阔五间,西式构筑。

  观音寺石塔

  年代:宋

  位于隆山周湖村万松山南麓。原名千佛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楼阁式石塔,平面呈六边形。原有七层,现存六层,残高7.80米。塔基须弥座,束腰雕出壸门,底部施圭脚。塔身各层面隐刻柱子、阑额、壸门。阑额上施七朱八白。六角倚柱,收分明显。转角、补间铺作各一朵,单抄四铺作。出檐较深,刻出椽子、瓦垅。现存佛像总计472尊,造像题记68则。对研究宋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永嘉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

  年代:明至清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含黄岗村王氏大宗、邵圆村邵氏大宗,潘坑乡岩龙村季氏大宗、岩头镇西岸村文岩祠、西源乡西源村谷氏大宗、五尺乡岭根村郑氏大宗、东皋乡蓬溪村谢氏大宗、渠口乡上方村叶氏大宗、大若岩镇白泉村陈氏大宗、茗岙乡中村胡氏小宗、碧莲镇上村永嘉郡祠、花坦乡廊下村孝思祠、花坛村乌府合井等。这些宗祠建筑多建于明代,清代多有修缮,占地面积最大1200平米,最小370平米。建筑格局多以门厅、戏台、厢廊、正厅组成合围院落。建筑形制简朴、用材粗壮,主题建筑较多体现明代建筑特征,一些建筑还保留着宋代木构做法。

  金昭牌坊

  年代:明

  位于岩头镇上村。据当地《金氏宗谱》载,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金昭进士及第时所建。金昭(1516-1581),字懋卿,号霞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官至江西瑞州知府。牌坊为六柱三开间三楼式木构建筑,平面呈横长方形。高7.63米,通面宽9.90米,进深2.35米。柱子用材粗壮,覆盆式柱础,前后置抱鼓石。明、次间均有大小额枋,各施雀替、丁头栱。斗栱粗状规整,制作精致。屋脊用薄砖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次间屋脊分别饰龙首吻、凤首吻。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年代:现代

  位于五尺乡五尺村。1930年5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设于此地,直至1932年秋。时任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旧址坐西朝东,占地1400平方米,为胡氏四房祠堂,四合院木构建筑。现旧址左侧新建红十三军战史纪念馆,右侧山坪耸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

  芙蓉村古建筑群

  年代:明至清

  由寨墙、寨门、民居、宗祠、牌坊、庙宇、书院、路亭等组成。村落略呈东西窄、南北长之长方形布局,寨墙由不规则块石垒砌。辟寨门七,其中东门为三间二层之木构建筑。村中建筑多为清代建造。宗祠以陈氏大宗祠为代表,门厅五开间带左右各一间,正厅五间十三檩,带两侧厢房五间,宗祠前有水池、侧门,空间开阔。芙蓉亭位于芙蓉池中,三间两檐,周设美人靠,翼角平直,有古风。村中包括民居、庙宇等建筑,保留了楠溪江古民居所固有的风貌古朴的特点。 芙蓉村据传始建唐末,有陈氏夫妇为避战乱,由闽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说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现保留有各类古建筑近五十座。是古代村落建筑的重要实例。

  文成

  刘基庙、墓

  年代:明

  刘基庙及墓是明初开国功臣刘基的祠堂和墓地。刘基庙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华盖山东南麓,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3023平方米。庙立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告成于天顺五年(1461年)。由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照壁、牌坊、厢房组成回廊式建筑。现存明清碑刻、楹联、匾额等。刘基墓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西陵村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占地0.03公顷。墓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元月,系简朴之土茔,砖室封土,由上下坟和墓冢组成。清道光年间加建卵石墓圈,1930年加石墓碑。

  平阳

  顺溪古建筑群

  年代:清

  大型合院式民居建筑。陈迢岩大屋坐西北朝东南,由主院及东西院落组成,主院沿中轴线依次列台门、门厅、正厅、后厅(已圮),两侧分列厢房,总占地面积约60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10平方米。门厅梁架五檩三柱前后分心,正厅梁架十一檩六柱,五架抬梁式带前后两个双步,局部构架用上昂结构,木雕精美;陈有相大屋坐北朝南,平面略成方形,通面阔37.97米,通进深41.97米,总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与梁架结构与陈迢岩大屋类似,唯用材更为考究,雕刻更为精美,前厅天花藻井斗栱层挑,西厢房后尚存当年制瓷淘洗池、制坯房等建筑。 陈迢岩、陈有相大屋建筑规模较大,布局颇具特色。大开间、多院落的组合形式及大天井的运用为其主要建筑特色,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筑遗制,反映了处于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里,社会文化出现的“迟滞”现象,建筑木雕、石雕较为精美,建筑特征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是温州民居的重要代表。

  栖真寺五佛塔

  年代:宋

  原有五座,现存四塔。一字形排列。单檐石质,六边形,仿木结构形式。四座塔形制相同。分别由台基、基座、塔身、顶檐、塔刹等组成。现四塔之塔刹均已毁。塔基六边形,较低矮;基座较高,做成须弥座形式。塔身上鼓下收,平面呈六棱圜状。之上刻出仰莲、阑额、斗拱等。顶檐下缓而上陡,刻出瓦垄及圆瓦当、重唇滴水等。塔刹已毁。 五佛塔原位于栖真寺放生池前。后迁今址时曾作重新组装。现保存较完整。

  泰顺

  仕水矴步

  年代:清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南北走向,横跨仕水溪。该桥全长130米,为双行矴步,有石磴223步,每步石磴由两块较平整的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两级,每步相距0.6米,可供二人平行交往。矴步上下游河床深埋木桩和木框架成“井”字型,内砌卵石,既保护河床又保护了矴步。桥头南侧有历代修建碑记12方。

  玉岩包氏宗祠

  年代:明、清

  包氏宗祠坐落在山岗坡地上,主体院落坐北朝南,分别由照壁、门楼、曲折甬道、大门、半月池、内台门、正厅、两厢及后厅等组成。照壁位于山坡下道路的西侧,呈弧状布置,砖砌而成;门楼木结构,三间三檐,用多道插拱承挑出檐;甬路较长,沿山坡曲折而达宗祠大门。宗祠从大门开始地势逐级抬升,很有气势。正厅硬山三间,进深十一檩,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单步梁,用六柱;次间用分心柱。后厅三间带两厢,明、次间用净跨三间的大内额,很有特色。 整组建筑现保存完整。其在布局上因山就势,富有特点。该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咸丰时有修建。

  雪溪胡氏大院

  年代:清

  由宅院、宗祠、私塾等组成。宅院座北朝南,规模较大。由大门、横向甬道、门厅、两层厢房、砖雕门墙、后院天井、两厢及后厅等组成。门厅两坡顶,三间七檩,五架梁前后单步用四柱。两侧厢楼三开间,其与中间过道之间用砖墙隔开,自成院落。后厅五开间,带三间厢房,均为单檐两坡顶。后院东侧还有附屋等。宅院大门前两侧,各有宗祠一。沿着卵石坎墙与与石砌小路,可达宅院西北侧的私塾。私塾前后三进,各为三开间。

  胡氏大院等建筑建于清代晚期,整组建筑依山傍水,现保存完整。

  廊桥

  

年代:清

  泰顺县境内现存古代廊桥数量较多,类型有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以三条桥、文兴桥、永庆桥等17座廊桥为代表,其造型独特、环境优美。木拱廊桥木拱架为单孔八字形,比较适用于山区溪流经常暴涨的实际情况,其“三折边”、“五折边”及“剪刀撑”的木撑拱构架已趋成熟,最大跨径达34.50米,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木拱廊桥力学上的诸多问题。廊屋造型优美,通体鳞叠铺钉“风雨板”,梁架多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式,较为简素,出檐较为深远,颇具宋风,两次间多设桥凳。 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数量较多,有一定的群体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上交垟土楼

  年代:清

  东向,方形两层建筑。外围土墙,用条石砌基,黄土夯筑。内部木构建筑两层,两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之间设天井;东西面阔五间,南北面阔四间,进深均为六架椽;梁架稍施雕凿,制作简单。底层装修有些已改变;二层每间用壁板隔断,其向天井一侧周圈用栏杆。向外一侧辟窗洞及了望孔等。楼外周圈设壕,作防御用。

  土楼,或叫仓楼,为曾氏家族于清晚期所建。曾氏从闽地迁来,带来此建筑形式。我省不多见,现保存完整。

  苍南

  护法寺桥(包括护法寺砖塔)

  年代:北宋

  护法寺桥位于望里镇护法寺村。建于北宋元三年(1088年)。为三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跨护法寺村内河。长10.3米,宽2.3米。中孔净跨3.75米,左右两孔净跨2.25米。桥墩以四根方柱并列,上置帽梁石。桥面以石板铺成,中孔石梁一侧刻有“时元祐三年岁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初二日建”题记。保存完整。 护法式砖塔位于望里镇护法寺村。在护法寺桥旁,相传原有九座,现仅存一座。始建年代不详。青砖砌造,六角单檐,仿木构楼阁式,高约4.2米。塔基双层须弥座,下层束腰雕饰宝相花,上层束腰各面浮雕狮兽。塔身呈瓜楞形,正面辟壸门。顶置圆盘,周饰垂幔。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下设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筒瓦攒尖顶。该塔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砖刻艺术较高,颇有唐五代建筑特色。

  赤溪五洞桥

  

年代:宋

  位于赤溪镇过溪村。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为五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现河道已淤积。长24.6米,宽1.7米。中孔左右桥墩石砌,上下游均砌分水尖。南北首桥墩每缝则以三根方柱并列,上横帽梁石。中孔石梁一侧刻有“宋咸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题记。该桥保存完整,造型古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料。

  蒲壮所城

  年代:明至清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筑城抗倭,置蒲门千户所和壮士千户所,后合为蒲壮所。城周围2500余米,高约5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门。墙用三合土夯筑,内外包砌块石,城外环绕护城河。其基本保留了原建筑格局及一批历史、人文建筑,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烽火台、墩等。蒲壮所城保存完整,选址、布局科学合理,对研究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军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