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温州唐家——京腔京韵里的爷孙仨

温州网 2019-10-23 10:05:00
唐育煊6岁开始学琴,仅仅两年就站上了艺术的高峰。
  

唐育煊(左三)在首届中国少儿京胡展演赛上。本文图片由唐陈弟提供

 

 中国京剧名家张建国赠书唐育煊(右),左为唐陈弟。

  唱青衣的唐育琦

  温州网讯 在日前于山东威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少儿京胡展演赛”上,我市小选手、年仅8岁的琴童唐育煊凭借娴熟的技艺和精彩的演绎,以全场第一的高分获得少儿组金奖第一名,被现场观众和评委们惊呼为“京胡神童”。

  唐育煊6岁开始学琴,仅仅两年就站上了艺术的高峰,除了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还离不开一位站在他身后的人,那就是他的祖父唐陈弟。唐陈弟,温州市京剧票友协会会长,业内大名鼎鼎的“唐二哥”,他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重振“南戏故里”的京昆文化,先后创办温州“唐氏京剧票房”“鹿城京剧会馆”等;他积极推动京剧进校园,使得少儿京剧在我市遍地开花,而温州也因此于2013年荣获“中国京剧少儿培训基地”这一“国字号”金名片;他还耗费巨资组织举办了大量全国性、有影响力的活动,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十大“中国京剧票友社会活动家”称号。

  唐陈弟不仅是孙儿唐育煊的领路人,他还一手带大了唐育煊的姐姐、曾有“小万人迷”“小贵妃”雅号的唐育琦。唐育琦6岁学唱京剧,9岁就荣获由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和天津市政府联办的“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大奖赛金奖,并被授予“中国京剧十小名票”称号,被业内称为“梅派神童”。她小学毕业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现在已是高三学生。

  拉京胡的唐育煊:

  我跟爷爷说“我要学拉琴”

  周三的下午,走进市区大南门的市老年活动中心,就会听到戏曲的锣鼓和胡琴的咿呀声。为了给这里的京剧学员们伴奏,唐育煊每周三一下课就会跟着爷爷赶过来。推开教室的门,最前面伴奏的乐队中,那个戴着红领巾的瘦小的身影在一群老人中间格外显眼——小育煊拉得十分投入,身体一摆一摆的,并不怎么看眼前的谱架。

  第一排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大大的书包,边上摊着他的语文课本和作业本,上面工工整整的笔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显然,刚才拉琴前,他已经写了好多作业了。

  一曲终了,我和小唐在教室外聊了起来。原来,他一开始也是跟姐姐一样学唱戏的,“那你唱得怎么样?”“不怎么样。后来我看到票房里唱的人多,拉琴的人少,我就跟爷爷说‘我要学拉琴’。”

  一旁的小唐妈妈告诉我,这次的首届中国少儿京胡展演赛,全国报名参赛的有好几百名,经过筛选,最后进入决赛的有90人(其中1人弃权),分三组:少儿组、少年组和专业组,育煊是少儿组的,但他的得分是全场第一。

  小育煊在艺术上的天分,令评委们都大呼“了不得”。可是在妈妈的眼里,小育煊就是一个喜欢拉琴的孩子。他拉琴就像玩一样,一般只要听几遍、看一下谱就会了。爷爷给他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山东的,现在在温州一家民间剧团里;另一位是湖北京剧院的。这两位老师都很忙,一年也只能请他们来个几次,一次四五天,最长不超过七天。所以那几天里,育煊就要从早拉到晚,但他从来不以为苦,反而很开心。“他还特别喜欢学新曲子,越是节奏快的越喜欢,拉得头都会摆起来”,妈妈说,“而且,除了二胡,月琴、锣鼓这些他都会一些。”

  这个暑假,小育煊有一半时间是在外面过的,从北京到天津、山东威海、安徽合肥,马不停蹄地跑。妈妈感叹,现在孩子的生活里除了学习和琴,根本就没时间玩。像这次在威海比赛后本来是可以顺便玩一下的,但紧接着的几天不是被各个票房请去拉琴,就是媒体来采访,孩子还直说“好紧张”。

  坐在一边的育煊长得清秀而文气。他告诉我,家里有十几把琴,“二黄、大二黄,西皮……大二黄的调子最低。”

  在家里,爷爷一进门就会叫:“拉琴,拉琴!”但妈妈最操心的还是小育煊的学习。所以,小育煊也有个小烦恼:“有时候爷爷说要拉琴可妈妈说先写作业,我就不知道听谁的了。”

  “那你是听爷爷的还是听妈妈的?”

  “拉琴上听爷爷的,学习上听妈妈的。”小唐回答得很外交辞令。

  唱花脸的唐陈弟:

  我就是喜欢把钱花在孩子身上

  说到孙儿唐育煊,老唐没有喜形于色,反而有点担忧——他担心孩子年少成名容易骄傲自满。

  唐育煊在音乐上的天分毋庸置疑,他学琴才两年就已经达到专业高三的水平,这次全国比赛,评委们认为“20年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的孩子”。

  也许,小唐的天分,部分来自于家族的基因——唐陈弟的父亲喜爱京剧,曾是浙南游击纵队的宣传干事。受父亲的影响,唐陈弟和他的三个弟弟都会民族乐器,也都喜爱京剧。

  唐陈弟是温州自动化仪表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退休后,他一门心思扑在了为活跃温州的京剧文化氛围、繁荣温州的京剧艺术而奔走的道路上。为此,他不惜卖掉了一套房子,至今已投入三百多万元,正是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全力投入下,温州的京剧市场日趋活跃,许多京剧专业表演院团和知名民间京剧团体都慕名前来演出;而每年都会推出的一两次全国性的大型赛事或联谊活动,则让温州成为全国京剧界和票友、戏迷一致看好的戏曲热土。

  现在,老唐开心的是,他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从2010年起,政府部门对这一块开始重视,不断给予扶持,每年都给我们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还有浙江省老龄委和温州市老龄办、市民政局以及市老年活动中心等单位为了弘扬国粹、振兴京剧,一直都对我们市京剧票友协会大力支持,让我们倍加感激。”

  让他尤感欣慰的是,少儿京剧在温州发展势头很猛,这也与他多年的奔走不可分——“要让孩子们喜欢上京剧,京剧就不会绝种。”从一开始,老唐就一直心心念念要推动京剧进校园,“京剧要从娃娃抓起”。

  2008年2月,国家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这一消息令老唐闻之雀跃,他当即自掏腰包,邀请北京、上海、天津等7大省市的70多位名家名票来温,在市区水心饭店举办了题为“热烈欢呼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京剧演唱会。这一汇聚南北流派、高规格、高水平的京剧艺术盛宴,一时轰动全国京剧票界。

  为培养娃娃票友、戏迷,他选择了有一定少儿京剧教学基础的温州广场路小学作为试点,在校长支持下,将广小原来的少儿京剧兴趣班改建为少儿京剧艺术团,他自荐受聘担任业余团长,从北京、上海等地请来专业老师给孩子们进行辅导,还经常性地组织教学性的演出和观摩。

  为了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他多次组织召开家长会,以自己的孙女唐育琦为典型,现身说法,向家长们大力宣传少儿学习京剧的种种好处。对于一些有京剧天赋的家庭困难学生,他还个人资助他们的学习费用。后来,广小因此摘取了“京剧特色学校”的国字号招牌。

  榜样的力量很强大。如今,少儿京剧在温州已遍地开花。“就我所知,像蒲鞋市小学、建设小学、城南小学等十几所学校都开设了京剧相关的课程。”唐先生说,“很多有京剧艺术天赋的孩子就这么出来了,这些年我们培养起来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院等专业院校的,算起来已经有五个孩子了。”

  而他一手带大的孙女唐育琦和孙儿唐育煊,更是他京剧人生的意外之喜。“我原来不会唱京剧的,就是因为孙女唱,我也跟着唱,才学会了。”唐陈弟现在唱的是花脸。

  花重金为孩子们延请名师,带着孩子们四处拜师访友,为孩子们举办活动开眼界……老唐看着钱哗哗地出去,但他一点不心疼:“我就是喜欢把钱花在[~公式~]儿身上。”

  唱青衣的唐育琦:

  我就认定这条路走下去了

  高考生唐育琦现在很忙,每天除了要练功和专业学习,还要抓紧文化课学习。因为她的高考目标是:中国戏曲学院。

  从曾经的“十小名票”到如今的科班学生,唐育琦说,这六年在北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让自己学会了很多,进步很大。六年前远赴京城求学,是她自己做的主张,妈妈虽然舍不得,也只得同意,只是跟她说:“到了那里可不能后悔,我还要照顾你弟弟,没法去陪读的。到时候你不要打电话来哭哭啼啼的!”

  说起这事,唐育琦颇感好笑,“我还真没哭哭啼啼过。就是刚到学校,因为睡上铺,最初两夜有点睡不着。然后洗碗时不知道怎么把油洗干净,一个大一点的同学故意哄我说要用洗衣粉,我还真的信了她。后来被妈妈知道了,说我‘笨死了’!”

  唐育琦很感激爷爷,她童年的记忆里,满满的都是爷爷和京剧,感觉忙碌而幸福。而正是儿时打下的扎实的功底,让她在专业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如鱼得水。“只是我的嗓子天生不是特别好,需要更多的练习。”唐育琦说,还有就是在咬字上比别人弱。她的普通话在温州算是标准的,但到了北方,才发现离字正腔圆还有距离,所以狠下了一些功夫。

  面临高考,电话那头的女孩略微有点紧张,她抱怨说:“这次高考特别惨!今年的高考生特别多,全国各地的戏校附中都有京剧专业的毕业生,加上一些普通中学的有京剧特长的学生,估计没有一千也有八九百,就我这青衣专业可能都有五六十人。很多同学看到这个情况,都纷纷改行了,比如考那些比较冷门点的像戏曲导演啊编剧啊什么的。但我绝不,我就认定这条路走下去了。”

  她还说,选择了这条路,自己从没后悔过。虽然现在压力挺大的,但是,和同学们一起迎接高考,“你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家一起在努力”,这种感觉也很好。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潘虹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