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潘文虎,瓯海潘桥原来是因他而得名

温州网 2019-11-26 09:03:59

  说起瓯海潘桥,很多人知道,这里是温州动车南站所在地,是如今温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

  但很少人知道,潘桥这个地名的由来,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得名,与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潘文虎有关。

  当年,武状元潘文虎为方便乡里,在永嘉县十七都捐建仁寿桥。邑人感念他的功德,将此桥称为潘桥,慢慢演变为当地的地名。

  “武举两魁”潘文虎

  

  奇怪的是,名列温州第一位武状元,潘文虎的名字,温州人知道他的却并不算多。

  这或许与时间久远,与史料对他的记载不多有关。

  潘文虎(1089-?),字世则,永嘉楠溪合溪(今溪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据说宋代溪口一带遭遇洪水,潘氏家族一系迁居永嘉县十七都(今瓯海潘桥)一带。

  考中武状元后,潘文虎“授步骑将领,成忠郎”。《光绪永嘉县志》评价他“文武兼备,博通兵法,擅长文章”。

  为什么潘文虎能够成为温州第一位武状元呢?这从他的家庭出身可以看出其中原因。潘文虎的外公焦伯强、父亲潘约(字简夫)都崇文尚武。南宋大臣周必大在《跋焦伯强与潘简夫帖》中介绍,他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整理《文忠公集》时,发现书信类有《与伯强帖》十六件,从中可看到欧阳修对焦伯强关怀备至,寄予厚望。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也让后人争议不休的,是潘文虎“武举两魁”的记录。

  明《弘治温州府志》中,有“两魁:潘文虎”的文字。

  有人认为,“两魁”,是指潘文虎曾参加靖康元年(1126)和建炎二年(1129)两次武举考试,登宋钦宗、宋高宗两科武状元的意思。

  但也有学者认为,“两魁”其实指的是潘文虎曾经分别考中宋、金两国武状元。

  潘文虎之子潘柽,字德久,后来曾经出使金国,同乡、后来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的许及之,在《送潘德久都干为贺生辰使属》一诗中,有“乃翁旧取燕山第,子恰从人去使燕”之句。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说明,潘文虎曾经陷落北方,在燕京考取武状元,而后自拔南归宋朝。这件事,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可以佐证。

  不管是在宋朝两度武举夺魁,还是在宋金两国分别武举夺魁,都足以说明,潘文虎武艺高强、谋略出众。

  文武双全的武状元

  关于潘文虎成为武状元之后的际遇,史料记载并不多。

  《光绪黄岩县志》中,有潘文虎曾在高宗建炎二年(1128)任黄岩县尉的记载。

  兰溪范浚,世称香溪先生,和潘文虎是好友,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潘文虎的政治气节,据此推测潘文虎大约在南宋绍兴初年在战场上阵亡。

  可能是因阵亡立功,他的三子潘柽后来恩荫任武职。潘柽虽然是武官,却文采出众,与当时的诗词名家姜夔姜白石、陆游,以及永嘉学派的名人陈傅良、叶适都有交往和诗词酬唱往来。

  潘文虎虽是武将,但是文学修养深厚。这从他的儿子潘柽后来虽然任武职,却文采出众,被叶适评价为“永嘉四灵诗派的开创者”可见一斑。

  宋绍兴二年(1132年)探花,曾任温州判官的郑刚中有《招潘文虎》一诗,曰:“既事还书斋,妙画倚庭柱。新诗今鼎来,车马审留驻。”赞其能诗善画。

  潘文虎还留下了四首《为被虏妇作》,分别以四种鸟的鸣声起兴,描述浙东一家妇女被金兵所俘虏、被迫北行的悲惨情景。可以从诗中看出他文武双全的风采,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交交桑扈,交交桑扈,桑满墙阴三月暮。去年蚕时处深闺。今年蚕时涉远路。路傍忽闻人采桑,恨不相与携倾筐。一身不蚕甘冻死,只忆儿女无衣裳。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家在浙江东畔住。离家一程远一程,饮食不同言语异。今之眷聚昔寇仇,开口强笑心怀忧。家乡欲归归未得,不如狐死犹首丘。

  泥滑滑,泥滑滑,脱了绣鞋脱罗袜。前营上马忙起行,后队搭驼疾催发。行来数里日已低,北望燕京在天末。朝来传令更可怪,落后行迟都砍杀。

  鹁鸪鸪,鹁鸪鸪,帐房遍野相喧呼。阿姊含羞对阿妹,大嫂挥泪看小姑。一家不幸俱被虏,犹幸同处为妻孥。愿言相怜莫相妒,这个不是亲丈夫。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温州首位武状元、北宋武举“两魁”潘文虎》徐逸龙出自《温州状元》(市政协文史委编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