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引水应急抗旱 温州山区打响“抗旱保水战”
温州网讯 秋冬以来,我市天气持续连晴模式,温暖的阳光“超强待机”,酱油肉在空气中开始弥漫过年的味道。但对文成、泰顺等部分山区百姓而言,今年却少了些“晒肉”的兴致。
由于长期降水不足,我市旱情逐渐加重。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今年出汛以来的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全市平均累积降水量仅18.8毫米,较常年同期雨量偏少幅度最大达75.5%,为1971年以来最少。市防指统计显示,得益于以珊溪水库为代表的我市大中型水库合理调度,保障了700多万人的饮水。但在全市,仍然有168万农村居民用水趋于紧张,其中,8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文成、泰顺部分山区及半山区乡镇。
“限发电、保供水”
大中型水库平均蓄水率为62%
抗旱路上面临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水源及储备不足。虽然雨水长久没有“光顾”,但得益于各地水库在此前汛期发挥了“大水缸”的作用,有效拦蓄了充沛的水资源。据市水文管理中心统计,目前,我市20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为10.5446亿方,平均蓄水率62%。其中,作为我市500万人饮水的“大水缸”,珊溪水库平均蓄水率较高,达70%。
但与去年同期纵向相比,水资源长期“只出不进”,全市水库水位线普遍下降,我市大中型水库平均蓄水率较去年同期偏少14%,总蓄水量减少2.3268亿方。除了珊溪水库蓄水率较高外,19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仅为正常值的41%,部分小型水库已低于死水位线。
面对保供水这一民生根本,市水利部门在全面摸清水量、水质、分布和工程条件的前提下,总体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调配原则,统筹安排各领域用水计划,优先保障城乡生活用水。据珊溪公司信息与调度中心经理何宏斌介绍,早在8月底,就已制定水库抗旱应急预案,从9月降雨偏少以来,便已开始控制发电量,珊溪水库只按保障每日供水需求放水发电,赵山渡水库则停止发电,不浪费一点水。当前,珊溪水库水位为129.7米,可用水量3.0091亿方。如果以117米的死水位计算,在不考虑抗旱灌溉用水的情况下,可持续供水半年以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市民用水可以“高枕无忧”。根据年初发布的《2018年温州市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1391.5立方米,且常年均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红线。因此,呼吁社会各行业和公众提高节水意识,以实际行动缓解用水压力。
文泰8万人饮水难
多管齐下解用水之急
日前,记者在泰顺县筱村镇文兴桥畔看到,往日水流潺潺的玉溪溪滩裸露,不远处的翁山水库基本干涸见底,水库源头干枯,导致当地居民日常用水成为难事。
据市防指统计,泰顺、文成两县8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泰顺筱村镇、南浦溪镇、泗溪镇,文成黄坦镇、玉壶镇等乡镇。市防汛指挥服务保障中心保障处处长汤国君告诉记者,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山区及半山区乡镇,与当地长晴少雨,以及高海拔地区饮水工程蓄水能力不足有关。
眼下,我市正在着力推进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便是聚焦农村尤其是山区村饮水问题。2003年,我市已启动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但由于早年建设标准偏低、缺少工程运行管理,农村饮水仍面临“晴缺雨涝”、水质不安全等问题。
面对这一惠及141.5万农村群众的民生工程,水利建设者们加班作业抢抓进度,自去年6月启动以来,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新增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111.7万人,占三年计划总任务量的79%,完成总量为全省第一。前不久,在旱情较重的南浦溪镇,该镇备用水源工程比预期提前两个月完工,满足了2000多位村民用水需求。
在各缺水乡镇,各地发动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梳理群众饮水问题反馈,采取限时供水、消防车送水、水井抽水及人工增雨等方式,多管齐下,以解当地群众日常用水燃眉之急。今年10月,泰顺县包垟乡第一时间启用3个村内的水井,5000多位村民的饮水难题迎刃而解。筱村镇各村村干部翻山越岭找水源,将一处处新水源引入城镇供水管网,最长一条引水管网达15公里;镇政府专职消防队每天到10多公里外的珊溪水库抽水,为村民送水。
在文成县黄坦镇,副镇长王啸侠告诉记者,当地五口井的地下水被抽到该镇中心水厂,日供水近500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该镇3.5万人的用水。当地已经找到了一处新水源,马上就会启动拦水坝应急施工。
据气象部门预报,从今天起,冷空气将带着雨水上线,未来一周我市多阴雨天气,将有助于适当缓解旱情。而要保长期稳定供水,靠天,更得靠人。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郭乐燕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