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山随他姓!入选中学课本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温州风光?

2019-12-24 09:24:58
如今的瑞安陶山、永嘉陶公洞等地名,都有他的“传说”。

  在选入初中课本的《答谢中书书》里,他这样写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如今很多专家都试图考证这段文字描述的实景到底在哪里?

  而不少人觉得这就是温州乡间景色:高山、流云、溪水、翠竹、青林……至红日隐去,潜游水底的鱼儿争相跃出。这一派好景,瑞安、文成、平阳、永嘉,哪一个地方不是如此?而据传他还在我市多个县(市、区)隐居过,不仅遗留不少以其姓氏命名的地名,其间还写出一部道教经典《真诰》。

  不错,他就是陶弘景。如今的瑞安陶山、永嘉陶公洞等地名,都有他的“传说”。

  著作《古今刀剑录》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博物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一生经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著作有《真诰》《古今刀剑录》《本草经集注》等。其中《本草经集注》是古代药物学集大成者,也是我国第一本综合类草本。

  陶弘景

  岭上白云,山中宰相

  陶弘景四五岁时就喜欢读书写字,常拿芦苇当笔,在炉灰上学字。他九岁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长大后的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眉疏目”——唔,看起来就是个安静读书的美男子。

  学而优则仕,陶弘景入朝为官。但他倦于红尘,在37岁那年,也就是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将朝服挂在神武门口,辞官退隐。他曾隐居江苏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后移居积金东涧,潜心炼丹修道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茅山宗。

  后因江苏距京城较近,皇帝和同僚常来“骚扰”,于是他一路南下,隐居东海之滨。

  山中宰相图

  而陶弘景因深受梁武帝萧衍信任,虽隐居深山,多次不受其赠官。但皇帝遇到国家大事都向他咨询,所以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梁武帝还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御诏,请陶弘景出山做官。

  在诏书上,他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

  陶弘景看着诏书,稍作沉吟,写一首诗为答: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这就是著名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

  千古名山,今犹姓陶

  在《词源》“陶”字条下有“陶山”与“陶弘景”两目。

  “陶山:山名。在浙江瑞安县西。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曾居此,因名。道书以此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陶山八卦桥

  相传那一年陶弘景来到瑞安,在当时尚称安固的屿山隐居。平日里,除读书著述、修道炼丹外,他还经常上山采药配方,为周边穷苦百姓治病疗伤,从来不收诊费和谢礼。当地男女老少尊称他为陶公。后来为纪念陶弘景,把他住过的屿山改称为陶山。而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陶山寺,如今依然留有清人撰写的楹联:“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表达了人们对陶弘景的怀念。而后来因有陶弘景那首著名的“白云诗”,这一带曾被命名为白云乡,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并入陶峰乡为止。

  后陶弘景又从屿山迁居福泉山,在毓翠峰下结草为庐。这一带景色宜人,入选中学课本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很多人觉得陶弘景写的就是这一带风光。

  福泉山

  陶山还有一处叫药齐的村庄和药齐顶的山,也相传与陶弘景种植药草有关。此外,陶山福泉山顶有片平地名“种玉畦”,传说是陶弘景曾在此修炼并种白谷,故名。吴鹏《种玉畦》诗云“陶公仙去玉畦空,剩有白云护垄东”。

  乾隆《温州府志》载:“种玉园,在山顶,广一十五丈,陶弘景尝种白谷于此山”。陶弘景为了自给供养,在山上开垦耕种,“白谷”则应为稻谷。种玉园附近有一块巨大的山崖,叫炼丹岩,相传陶弘景每天凌晨寅时起床,到炼丹岩上静坐闭目练功。

  除了瑞安,陶弘景还在永嘉楠溪江大若岩一带留下足迹。大若岩山下有个山洞,南朝梁武帝天监九年(510),陶弘景在这里隐居并撰《真诰》一书,因此岩被称为真诰岩,洞被称为陶公洞。南宋林一龙《大若岩记》:“陶弘景尝集《真诰》于此”。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若岩景区,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之一,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三国时还有道士王玄贞在此修行。

  碑中之王,大字之祖

  陶弘景除炼丹种药行医,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他流传至今的有一部《瘗鹤铭》,被后人称为“大字之祖”。

  陶弘景的书法据说以钟繇和王羲之为师。钟繇被认为是楷书的创始人;而王羲之的书法地位自然不需多说,他还曾来温州当过太守。陶弘景擅长草、隶、行,后人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认为“疏密一致、体势开张”,已自成一家。

  据说陶弘景家养的一只白鹤死了,陶弘景很是舍不得,就亲手埋葬了它,还因此写下一段铭文,于是有了这篇《瘗鹤铭》。《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

  这篇书法作品一共80多字,虽是楷书,但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被后人称为“大字之祖”。《以鹤铭》所刻的摩崖位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原石曾遭雷打,碎成数块掉进江里,后被人捞出得以重见天日,现5块残石陈列于江苏省镇江焦山碑林中。

  《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

  链接

  《真诰》,上清派宗教书籍,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编撰。

  “真诰”意为“真人口授之诰”,“真人”是道教对神仙人物的尊称,“诰”是上对下的一种诫勉。《真诰》系东晋杨羲、许谧、许翙等人的"通灵"记录。在陶弘景前,顾欢曾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真迹》一书。陶弘景勤加搜访,并加注解,编之《真诰》。该书对研究上清派的形成和东晋南朝佛道二教交流的历史,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城)

  《再登瑞安福泉山》(叶望庆)

  《书法欣赏》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