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自信今年早稻可以扛过疫情:只要对待种子,像对待孩子

温州网 2020-03-19 08:17:00
长期种粮积累的经验和这么大的体量,为包碎云应对疫情打下底子。

农民在翻田。 赵用 摄

  温州网讯 昨天,在乐清市城东街道新下塘村,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包碎云,拔掉温室门闩,慢慢推开门。黑暗的室内,照进了光。那里存放着他的秧苗。

  端起育秧盘,里面早稻种子已整齐冒芽。“白,嫩,有生命力。”他像形容健康的新生婴儿那样,形容自家秧苗。这种长势让他自信,今年早稻生产,可以扛过这波疫情。但疫情也确实对春耕备耕造成了影响。尤其是物流,2月中旬物资运费蹭蹭地涨,甚至达到每吨600元。

  绿农是乐清最有规模、设施和技术水平最高的合作社之一,也是该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核心成员。联合社包括23家合作社,总经营面积3万多亩,是当地最大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组织。

  长期种粮积累的经验和这么大的体量,为包碎云应对疫情打下底子。他按往年习惯,早在1月就打包联合社其他成员,用规模优势谈妥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合同价。如果在疫情发生后再订购,仅化肥就要涨价15%。物资运送则推迟到3月初,每吨运费降到100元。

  另一个让包碎云对今年早稻生产形势有自信的原因,则是这两年他已经掌握了一套新的流程和精细育供秧技术,帮助种子抵御病害、健康成长。

  今年的种子一运到,他就把它们倒进水池,加入农药消毒。两三天后,再捞出来晾干。他形容这个过程,“就像给小孩子打预防针”。

  第二道程序,是流水线播种:在育秧盘里先铺一层基质当褥子,再撒上种子,最后又盖一层基质当被子。这基质,就是人工制造的土壤,里面混合了各种营养物质和肥料。这整个过程中,主要操作都由机器完成。保证一个盘子均匀撒上125到150克种子,既减少物料浪费,又让种子不互相排挤,各自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然后,包碎云会把装着“孩子们”的育秧盘搬到温室里,垒积木一样堆起来。还有空调,保持温度在25℃到35℃、湿度在90%。

  3天后,把它们连盘带苗,再次移到大田进行育苗时,那会才是包碎云操碎了心的时候。他解释,不像前几个步骤都有机器和自动化设备帮忙,大田育苗靠的完全是精细管理。

  比如,育苗棚里白天温度如果超过35℃,就要两头都掀起门帘透风;晚上如果低于11℃,又要灌进水保温。但像现在这天气,白天棚里温度高要掀门帘;可外面风又大,倒灌进去会马上抽干种子的水分。所以,只能一头放下大棚朝北的门帘,堵住北风;另一头掀起南面门帘降温。

  等“宝宝们”在大田里培育20天后,从4月中旬到5月初,就可以插秧到土地里,让它们独立生活发育了。

  这期间,包碎云也没工夫闲着。这个月中旬开始,他要对农田进行两三次翻耕和平整,再灌进水,让水淹没泥土。“这样能把害虫的蛹,闷死在水底。”他解释。闷一个星期后放掉水,进行施肥。这些都要在开始插秧两三天之前完成,让土地的营养有个沉淀巩固的过程,种上的水稻就不会虚。

  乐清市种植业站副站长吴朋喜知道,春耕备耕的辛苦程度,“就和养小孩一样”。因为,这一整套流程和新技术,正是在种植业站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才能在像包碎云这样的大户中示范推广开来。并在城东、柳市、北白象、虹桥等街镇建立育秧点15个,辐射面积3万亩,带动每亩增产17公斤,亩增产值49元。

  在包碎云看来,孩子还会哭闹,让你马上知道他的情绪状态。可种子不声不响,可能一直要到种进田、抽出叶、长出谷,才逼得你回过头去想,到底是以前哪一步没做好,才让长势出了问题?

  但他更懂得,等到秋天,稻田里一片沉甸甸的金黄,那种谷子堆起来像座山一样的丰收感觉,会让这一切付出都变得值得。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张睿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