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温版“梁祝”,入选浙江省非遗名录,这个故事有故事

2020-06-15 09:05:00
这个故事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编的剧作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优秀保留剧目。

  在浙南地区,有一个被称为“温版梁祝”、“浙南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明代爱情故事,被改编成温州鼓词、莲花、道情等多种曲艺形式广为流传,演绎出各种版本;晚清时,又被移植到温州乱弹(即瓯剧)演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故事被温籍编剧改编并搬上舞台,由温州女演员陈茶花担纲旦角,在原位于市区公园路的东南剧院连演21场,场场爆满。成为瓯剧辉煌的又一个转折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瓯剧发展的象征。

  这个故事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编的剧作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优秀保留剧目。

  “温版梁祝”故事

  被列入省非遗名录

  戏剧故事中的男主角叫高机,被设定为明嘉靖年间平阳宜山(现苍南龙港白沙)人,是一位手艺高超的青年织绸老司,纺织技术好且颜值在线。

  1998年蔡晓秋、方汝将版《高机和吴三春》孙毅/摄

  名声在外的高机,有一年受雇处州龙泉一吴姓富户家去织绸。富户有女名三春,擅刺绣、妙龄未婚,老父亲对她的婚事寄予重望。高机和吴三春两人互相吸引,均视对方为知己。一年后,高机因母亲生病,需回平阳行孝。三春不舍得与他分离,两人私下定情。高机觉得两家地位悬殊,吴父肯定不会接纳他这个女婿。三春却义无反顾,与高机坐船私奔到温州。老父亲发现女儿与织绸工人私奔,大发雷霆,率家丁追到温州,并将高机以“拐骗妇女”罪送交官府判刑三年。吴三春被父亲带回严加看管,并择定富阳豪门公子为婿。

  高机出狱后,乔装成卖绡客(货郎)到龙泉吴家打探消息。却正逢吴家张灯结彩,第二天就是三春出嫁的日子。高机在丫鬟安排下在厨房吃了顿饭,误以为三春已变心,带着几个饼愤然离去。路经桃花岭时,才发现饼里包裹着金银,又回想起三春给的暗示,发现自己错怪了她,不由气塞心头,竟成疯癫。次日,三春花轿途经此地,惊见高机竟成疯癫。无法逃避嫁作他人妇的她以剪刀自裁于花轿中。高机见此情景,伤心之余也自杀身亡。

  悲剧的悲剧性之一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我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高机和吴三春》也一样,都表现了这种抗争的力量。《高机和吴三春》传说故事,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入选省级优秀保留剧目

  数代“吴三春”常演常新

  《高机与吴三春》故事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温州鼓词、莲花、道情等曲艺广泛流传。晚清时又被移植到温州乱弹,取名《高机别》、《高机卖绡》等。“温州乱弹”,即瓯剧,是流行在温州地区的古老剧种。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温州再次出现“高机与吴三春”热潮。

  当时由知名温籍编剧何琼玮将这个民间传说改编为七幕剧本,交由温州瓯剧团排演。

  陈茶花扮演的吴三春孙毅/摄

  就是在这台戏里,温州走出瓯剧第一代女旦(中国戏曲一直由男人来演旦角)陈茶花。1957年元旦,《高机与吴三春》开演时,20多岁的她扮相柔美,表演富有韵味,在当时位于市区公园路的东南剧院舞台上,连续上演40多天21场,陈茶花扮演的吴三春被观众普遍接受,场场座无虚席,一时“万人空巷看茶花”。《高机与吴三春》也成为陈茶花最为脍炙人口的舞台作品。

  1979年陈茶花版《高机与吴三春》。孙毅/摄

  《高机与吴三春》一举拿下温州地区的剧本、演员、导演、舞美、作曲五项大奖,后进杭城汇演获得成功。该剧还赢得华东六省一市文艺界的关注。而陈茶花也因此两次参加全国文代会,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数十年来,扮演吴三春的女演员从第一代陈茶花,到第二代翁墨珊、第三代洪永娟,再到第四代扮演者蔡晓秋,常演常新,特别受到观众喜爱。而《高机与吴三春》,也已创下巡演上千场的纪录,还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优秀保留剧目。

  括苍古道桃花岭

  因高机吴三春闻名

  高机和吴三春殉情的桃花岭,就在温处通衢括苍古道上。

  高机(方汝将饰)在桃花岭一场戏 孙毅/摄影

  括苍古道是古时温处两地通往京城的要道,大概筑于唐末宋初,是当时的左迁处州司马的大书法家李邕提议、商人冯大杲具体实施建造。古道从缙云东渡镇樊庄山麓开始,直通丽水莲都区岩泉村,绵延横亘约50华里。

  括苍古道摩崖阮元题

  自古以来有多少从京城、省城来的朝廷命官及商贾百姓从这条古道经过,再在路的尽头坐船沿瓯江直下进入温州城。因此古道被称作“官道”、“通京大道”,也就是如今所谓的“国道”。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后,“国道”更加繁忙。叶适从这里走过,留下“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的纪事;刘基这里走过,留下“青泥九折度危峰,翠禾千章集远”的感叹;温州知府何文渊也从这里走过,留下一座却金亭和却金故事。

  “君不见冯公之岭摩苍天,危梁峻坂相属联。樵夫跬步不得上,仰视悬石势欲颠。??遐想太古开辟初,地隔东瓯擅一隅。山腰凿石自何代,要令海寓同车书。不知冯公亦何者,姓名宛与此山俱??”南宋李洪在《前行路难冯公岭作》一诗中对徒步括苍古道的艰难深有体会。

  叶适和李洪诗中所说的冯公,就是筑路之人冯大杲。因此古道有岭叫冯公岭,是为纪念他取的名。后因此坡上栽有桃花,更名为桃花岭。随着《高机与吴三春》的流传,桃花岭名闻遐迩,成了众多徒步爱好者必须打卡的网红点。

  高机织的这种绸

  如今还有人收藏

  传说故事中高机所织的绸色彩鲜亮,质地绵滑,被称为“高机绸”。或许这个高机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他所“织”的绸,却是正宗的温州特产。

  温州古代桑蚕业一度发达,早在西晋开始就有记载,南朝郑缉之《永嘉郡记》有“永嘉有八辈蚕”,温州被称为八蚕之乡。而从中唐到宋代桑蚕业走向衰落”,但为交“以绢代币”的税赋,部分农民只好到外地买丝织绢。宋嘉定以降,温州已出现“为人分纺分织”的“机织专业户”。

  明代是瓯绸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弘治、嘉靖《温州府志》载,明代温州城区德政坊(今鹿城区县后巷一带)设有织染局,政府派官员监造绸布,规定每年出产瓯绸的数量,以作官用。“潞油小方,温州方绸,皆独织者”。这是明末方一智《物理小识》里对瓯绸的记载。

  现存百多年前的瓯巾,由晚清“严日顺”后人收藏。

  那么高机“织造”的瓯绸有哪些独特优点,使得外地富户闻名来请?

  清代黄汉《瓯乘补》载,瓯绸其名有“雪里青、火里烟、出炉银之类,似觉精彩独擅”。从“精彩独擅”四字可见当时温州的织工已掌握了丝绸织造的最先进技术。所出的绸子色彩多样,有淡雅素净的,也有华丽耀眼的:“又一种正侧互看,色彩炫变,此即所谓‘闪色’也”。也就是说这种绸子正看侧看色彩变幻不定,十分漂亮。瓯绸主要用途作为衣料、被面、手帕、头巾等,在全盛时期,年产量高达7万余匹,远销国内外。而温州出名的瓯绸作坊有鼓楼下的严日顺、陈恒顺、叶永泰、丁永发等60多家。在清道光年间,温州丝绸业已形成各种行规加以规范。

  当时的瓯绸织工,如高机这般“上等手”,一年工钱为四十八两银子。其他一般的织工,最低也得三十两左右。

  从瓯绸发展史上,可窥温州人创新精神。旧志既云中唐以降温州“地不宜桑",蚕丝等原材料依赖外地商贸。温州织工只能尽量改进和提高织造技术,在色彩和花样上做出创新。于是手工业的发展突破原材料限制,他们将“精彩独擅”留在了史册。

  附录

  叶适桃花岭诗

  “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

  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

  公今去不存,耕凿自有余。

  风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

  人随乱云入,腿尺声相呼。

  四时草木香,异类果蔌腴。

  采薪得崖花,结缀成襟裾。

  此亦佳窟宅,可对幽人娱。

  何必种桃源,始入仙者图。

  瓯闽两邦士,汹汹日夜趋。

  辛勤起芒屩,邂逅乘轮车。

  山人老白首,名氏不见书。

  我独何为者,拊身念居诸。”

  刘基桃花岭诗

  青泥九折度危峰,翠禾千章集远风。

  欲为流离安堡障,宁辞辛苦涉高蓬。

  梧桐叶落无栖风,荆棘技寒有怨鸿。

  旦文升虚聊望楚,何时重赋定方中。

  阮元桃花岭诗

  白云横绝万峰齐,更踏东风向岭西。

  挥臂已过白云上,回头尽见万峰低。

  何年道士栽桃树,终古征人散马蹄。

  我向东瓯催战舰,封关哪用一丸泥。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弘治温州府志》

  《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俞光编

  《百岁老人严琴隐家传》手稿

  《新发现的珍贵瓯巾折射瓯绸发展史》作者 叶大兵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