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之年,而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生动缩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个个个体故事,汇集成决胜全面小康的答卷。从小家出发,聆听小康故事,见证小康生活,今起,温州新闻网推出“在身边·小康故事”网络主题报道之《欢迎来我家做客》,将通过个体记忆,和“小康见证人”的视角,全面报道展示温州“第一个百年”所取得的成果和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王大荒:安徽来温拓荒 拓出一片大仓

温州网2020-08-17 16:35:00

  这是台风“黑格比”走的第三天,田里淹着的水已逐渐褪去。

  精瘦的体型,黝黑的肤色,沧桑的面孔。平日大多穿背心的王大荒,今天难得换了件稍微正式的短袖格子衬衫,用带点安徽铜陵口音的普通话,迎接我们的到来。

  近日,在身边·小康故事”网络主题报道活动之《欢迎来我家做客》报道小组走进王大荒位于龙湾海滨街道小陡村的田间地头,坐在长板凳上,聊聊他的小康故事。

  当地人选择从商

  背井离乡的他来拓荒

  “一个以种地为生的人,为什么叫‘大荒’,不叫‘大仓’哪?”一句玩笑话,打开了话匣。

  王大荒笑了笑,回忆说,1954年,老家安徽发大水,四处田地被淹,他父母逃到山坡的坟头上生下了他,故取名大荒。

  1995年,机缘巧合下,他辗转来到温州龙湾(当时还归属瓯海)。那个时候,当地人不是开小工厂就是外出经商,一大片的田地都荒了,荒草长得比人还高。

  “从小挨饿,总吃不饱,对粮食有特殊的感情,看地荒在那里就难受,就想试试。”因为早年在老家有过种田方面的经验,王大荒心里有底气。他找到了当地村委会,想要承包这些抛荒地。王大荒个子不大,胆量不小,当时的村领导委婉地劝退他——毕竟这么多年,有意愿承包的人挺多,但真正谈成合作的却没有。

  “我不要你们一分钱,只要答应我,允许我搞,我有信心种出个样子来。”王大荒的诚意打动了村领导,最后以支付租金的形式签下了252亩地的土地流转合同。敲定后,他马上回老家找人,同时东拼西凑借钱。当时,他开出了两个待遇:一是每月400元的工资,另外包吃住;二是可以以每股5000元入股,年底分红。老家6个人响应了他,一起来到温州拓荒,成立了王大荒农场。

1997年,下地干活的王大荒

  巅峰时包地700多亩

  成了远近知名的种粮大户

  毕竟是靠天吃饭的行业,事情并没想象中顺遂。头一年因为农田之前在台风期间泡了海水,产量不高。第二年稍有起色,但扣除人力物力,收成微薄。眼看形势不乐观,老家带来的几个人陆续走了。

  “我跟村子签了‘军令状’,不能走。”资金困难时,王大荒想到找政府帮忙。最后,种子、化肥都由政府替他垫钱买单,在粮食收购的时候直接扣除。

  天道酬勤,事情终于有了起色。王大荒摸索出了经验,往后几年产量大增。自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将邻村的那些土地都承包过来,扩大规模。并将自己的弟弟和妹夫叫过来,最巅峰时承包了700多亩地一起耕种,一年可产出100多万斤粮食。因此,王大荒先后被国家、省、市、区等授予“种粮大户”称号。

  为什么不种经济作物?王大荒解释说,因为经济作物行情不稳定,可能一年赚一年亏。“种粮食赚大钱是不可能,但好在稳定,早稻交给国家,晚稻如果价格好,就卖到市场上,价格不好政府也会有保底收购价。”2003年开始,国家收购粮食还有补贴,每斤3毛钱。

  1999年,王大荒全家户口迁到温州。6年后,这名新温州人用这几年的种粮收入,在村子里盖起了4层小高楼,过上令人称羡的生活。

  直夸国家政策好

  带着村民奔小康

  “政策好,我们的负担就轻了。”王大荒说,整个过程中,他特别感谢政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凡是需要购买材料和设备,政府都会给予相应的补贴。他指了指不远处的烘干机,“比如这个,买要10万,我只出了6万不到。”

  王大荒还想起早年一件事。2012年,他的不少地被征收用作机场扩建。建设时,河道被污染了。不知情的王大荒将河道里的水用于灌溉,导致大片秧苗死亡,损失巨大。在向机场寻求赔偿无果的情况下,市农业局派专家对农田用水进行检测,测定结果显示机场建设方为主要责任。最后政府出面协调,让机场赔偿了他的损失。

  另外,为了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每年农业部门都会组织开展农场主生产技术培训大会,教授大家科学种植方法,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模式,帮助农民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2006年,王大荒当选龙湾区粮食协会会长,会员60多人。说是会员,更像徒弟——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受过王大荒的指导,只要遇上种植难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王”。而王大荒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致富秘诀”分享给种植户,带着村民共同奔小康。

  近年来,政府建设征用土地,王大荒的良田范围缩减至200余亩,受益不似往年给力。“但我教出来的徒弟,现在每个人都比我出色,种的地都比我赚钱!”王大荒带点自豪地说。

  如今67岁的他,因为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而落下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后遗症,医生劝他该“退休”了。他也想得挺开:“劳作了这么久,也该停下来,享享福了!”

  对于未来,王大荒有两个特别质朴的心愿:一是盼着农民兄弟们年年能够有个好收成;二是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早点过去,每个老百姓都能过上平平安安、和和美美的生活。

小康见证人有话说

  • 龙湾区海滨街道小陡村村主任张孝泽

    一人带动一方致富,带领大家奔小康,老王特别了不起。很难想象,如果当初王大荒没来到海滨这个地方开垦拓荒,现在这里会是怎样的景象。如今我也成了他的徒弟之一,在瓯江口承租了200多亩土地,每次遇到问题找他,他都很热心。我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大家一定都会过上小康生活。

  • 温州市民网络观察员方耀

    我也是名来自安徽的新温州人,所以报名来见见这位老乡。他的故事虽没那么惊心动魄,他的成果也并没农业大咖那么丰硕,但却显得更真实、更大众,更像我们身边见得着的小康故事。首先佩服他的勇气,他人从商他从农的逆向选择,特别难能可贵,也算抓住了机遇。后面的故事则证明了“天道酬勤”,认定一件事,肯下苦功夫,苦日子一定能换来好日子。

监制:黄作敏|策划:叶双莲|记者:张湉|视频:万晓贺 李新泽 陈雯彦|编辑: 张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