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上的百戏:傀儡登场颦一笑

温州网 2020-08-24 10:14:24
“百戏”兴于汉唐,是民间各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含有中国戏曲的种种因素,诸如戏弄、杂剧、优戏、滑稽、戏谑、角抵、杂技、杂耍、竹马、幻术、傀儡、皮影等等,应有尽有。
鹿城藤桥出土的三国百戏堆塑谷仓罐。

上两图为瑞安龙翔寺出土的三国青瓷百戏堆塑罐。 图片均来自温州博物馆《中国陶瓷·瓯窑》一书。

  “百戏”兴于汉唐,是民间各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含有中国戏曲的种种因素,诸如戏弄、杂剧、优戏、滑稽、戏谑、角抵、杂技、杂耍、竹马、幻术、傀儡、皮影等等,应有尽有。

  杂耍舞乐

  温州百戏,早在三国时期已流行,从瑞安龙翔寺出土的三国“瓯窑青瓷百戏堆塑谷仓罐”的装饰上可清晰地看见当时演出百戏的场面,参加演出的各种杂耍舞乐艺人多达33人,被分为四组,其中三组正在演出,从他们的分工与表演的节目看,有操琴、吹竽、吹笙、弹琵琶、舞蹈、叠罗汉、倒立、弄瓦、拳击等,动作优美,场面热闹,另一组在一旁观摩,呈全神贯注状。

  同样在瑞安,另一处出土的南朝五罐瓶上的舞伎,更呼之欲出。苍南灵溪大观乡小峰山出土的唐五代“青釉飞天粉盒”,美人随风起舞,姿势飘逸。瓯海白象塔出土的舞伎彩塑和瑞安慧光塔发现的檀木描金经函的飞天及各种乐器的工笔画,亦栩栩如生,无不再现了昔日“百戏”的精湛技艺。

  竹马戏

  六朝时,温州盛行“竹马戏”,据《岐海琐谈》载:“瓦子巷为竹马坊,谢灵运到郡日,儿童骑竹马迎接至此,故名。”康熙《永嘉县志》卷二“隅乡”也有相同记载。这里的“骑竹马”是表演竹马戏,晋张华《博物志》佚文有“七岁曰竹马之戏”可证。一般由儿童扮演,《西湖老人繁胜录》有“小儿竹马”可证,至清代尚流行。竹马戏很早就进入南戏,如《白兔记》第三出“报社”【插花三台令】(众舞)“浪猪娘先呈百戏,驷马勒妆神跳鬼。牛筋引鼠哥一队,忙行走竹马似飞”可证。

  优伶杂剧

  宋代,温州百戏大兴,尤以宋杂剧为盛。据洪迈《夷坚志》“诸葛贲致语”载:温州太学生诸葛贲,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正月赴廷试前夕,谒梦于土地祠,梦醒时仅记住“金牛杂剧仍逢斗,芍药花开偶至明”两句梦中致语。众人均以为是吉兆,结果却落第了。过了七年,即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初再度赴考,试毕返里,正值其叔祖母生辰,于是“相招庆会,门内用优伶杂剧,过四更,报捷至”。这里一再提到“杂剧”,可见其时宋杂剧尚在温州民间流行。

  又据同书“九圣奇鬼”载,温州著名学者薛季宣于隆兴二年(1164)秋,命儿子沄去看望正在生病的邻居沈氏母,沈家正在举办延寿仪式,请戏班演延寿戏,戏班所用乐器如塤箎、柷敔之属,为沄所未尝见。酒席间,“妓奏泼寒胡、曼延、龙爵之戏,千诡万态,口其音调,若因风自远而至。伶官致语,多忏未来事”。这里所说“曼延、龙爵之戏”“伶官致语”,均属“百戏”“杂剧”用语,亦可见其时杂剧演出之盛。

  宋杂剧与南戏的关系甚为密切,以《张协状元》为例,该剧第二出,生出场后,先是“踏场数调”,即按乐调的节奏在戏台上舞蹈,继而“还诗断送”,奏【烛影摇红】,奏毕,然后才演出“正本”,这种形式明显来自宋杂剧的“艳段”与“正杂剧”。成化本《白兔记》首出【红芍药】一曲有声无辞,也残存“踏场数调”的痕迹。据胡忌《宋金杂剧考》,周密所记“官本杂剧”280本,其中《王宗道休妻》《相如文君》《崔智韬艾虎儿》《李勉负心》四本,已与南戏接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认定为南宋戏文了”。

  傀儡戏

  傀儡戏,温州人又称“串客”,俗称木头戏或柴头戏,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清徐珂《清稗类钞》曰:温州“土俗尚傀儡之戏,名曰串客,见《温州府志》”。据《岐海琐谈》载:北宋庆历间温州有一位姓李的艺人,尝木刻一傀儡,取名“舞钟馗”,高二三尺,钟馗右手持铁简,以香饵诱捕老鼠,十分有趣。

  《张协状元》第53出有一段“舞鲍老”的演出,剧中丑“舞伞介”唱【斗双鸡】:“幞头儿,幞头儿,甚般价好;花儿闹,花儿闹,佐得恁巧。伞儿簇得绝伦,刺起恁地高,风儿又飘。”末白:“好似傀儡棚前一个鲍老。”又《琵琶记》第18出合唱【鲍老催】曲,也当源自傀儡戏,词曰:“意深爱笃,文章富貴珠万斛。天教艳质为眷属。似蝶恋花,凤栖梧,鸾停竹。男儿有书须勤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自有千钟粟。”

  受南戏的影响之故,后世温州的木偶戏即一直很盛行,据明乐清人朱谏《观傀儡》诗云:“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云:“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频年百戏增。惟有寒家新制巧,花名标出竹丝灯。”注云:“温俗:正月争以抬阁为灯戏,又有傀儡戏,名‘串客’。竹丝灯,温制最精,各社分贴花名,如太平花、长春花之类。”郭钟岳《东瓯百咏》更云:“台前灯彩衬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齐。傀儡登场颦一笑,有人暗里费提携。”

  皮影戏

  影戏亦曾在温州流行过,瑞安人项霁《春社灯词》“鹿马交横影戏随,双枝灯下属胫弛”云云可证。南宋时亦被戏文所采用,《张协状元》第16出末上场唱【大影戏】曲可证。《杀狗记》第31出小生唱【大影戏】云:“嫂嫂行不由径,我应是不开门。自来嫂叔不通问,休教说上梁不正。忽听得一声吓了我魂,战战兢兢,进退无门。心儿里好闷,猛开了门,任兄长打一顿。”

  口技

  清乐清艺人胡复善,仅用两片瓦砾,即能表演屠夫杀猪的全过程。清郑鼎彝《醉白生文集》载其情景曰:“初犹无声,不多时,闻屠者唤两人至某处舁猪,即有两人应声来,足践地上,蹋蹋有声,渐行渐远,路上絮语了了。顷之,至某家,门尚未启,两人以担子挝之,隆隆然有声。随有妇人开门问故,答以屠户遣来扛猪者,妇唤之坐。饮茶毕,妇先起,至猪圈喂猪声。既而,妇呼缚猪声,两人舁猪声。比至屠家,屠者唤榜豕,有屠妇汲水烧汤涌涌声,屠者磨刀霍霍声。未几而猪宰矣,遂闻猪血滴盘声……”技艺之高于此可见一斑。

  《张协状元》第10出张协古庙避难,庙门分别由判官(末)、小鬼(丑)作道具表演,均不得开口。当贫女(旦)回庙见庙门紧闭,口里喊“开门!”,手“打丑背”,丑学敲门声:“蓬,蓬,蓬!”未见开门,旦“重打丑背”,丑叫:“换手打那一边也得!”末曰:“合口!”接着,旦唱,唱毕,又打丑背曰:“开门,开门!”“丑唤声”,末曰:“如何甚地响?”丑曰:“门唤腔。”这里显然是“口技”表演。又第23出:“净在戏房作犬吠”,净出白:“小二,去垟头看,怕有人来偷鸡!”“作鸡叫”。这里“作犬吠”“作鸡叫”均为后台人员模仿动物叫声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地道的口技。

  跳索、扑旗

  此外,南戏《错立身》第5出【六么序】生唱“问甚么妆孤扮末诸般会,更那堪会跳索扑旗”云云,所谓“跳索”“扑旗”均属杂技表演。

  至此,温州歌舞、百戏、故事均已到了高度成熟的时期,经书会才人的创作,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搬上舞台,南戏即应运而生。

  来源:温州日报

  徐宏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