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化身“超级马里奥” 钻入污水管网巡查城市“淋巴系统”

温州网 2020-09-03 18:12:00

  温网直播:高温天 记者戴防毒面具进入城市“淋巴系统”巡查

  温州网讯(记者 陈克力 邓欢欢 摄影 朱发满)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人的身体的话,那么地下污水管网就犹如“淋巴系统”,负责将城市中的“毒素”、“积液”等排出。

  9月3日,温州新闻网《在场》栏目小组来到市区锦江路(惠民路-汤家桥)污水管道工程,跟随市公用集团下属排水公司工作人员走进神秘的污水管网,体验一番高温下的现实版“超级马里奥”。

  下井前——

  通风、检测、阻水,一道程序都不能少

 

  上午9点30分许,温州市区室外温度达到30多摄氏度。市区锦江路(惠民路-汤家桥)污水管道工程现场,几名工作人员正进行下井前的准备工作。

  一台通风机正呼呼不断向井内吹“气”,这正是下井前的通风环节。市排水公司工作人员林成东介绍,污水管道内通常会产生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通风一方面可以排除有害气体,同时也可以增加管道内的氧气含量,以达到安全作业要求。

  通风后紧接着的是气体检测。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使用一个挂着绳线的仪器,缓缓放入井下进行检测。林成东说,气体检测环节,主要是对井下的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气体、氧气4种气体进行检测。检测完成拿出仪器,各项气体指标均显示正常。

  正当记者以为终于可以下井时,却被告知还有一道程序:放置气囊——防止管道水流影响作业。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做准备工作怎么办?那就需要穿戴一套重达50多斤的防毒装备。直播组女记者穿戴好这套防毒装备后,直言:“实在太重了”。这套防毒装备,由防毒面罩和氧气瓶组合而成,用于突发情况下,工作人员快速进入管道作业。

  下井中——

  井深5米需徒手攀爬,空间狭小散发恶臭

 

  穿戴好防水装备,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下井。据介绍,该井为直径1.2米的直筒井,作业空间较小。

  天气炎热,加上穿着10多斤重且密不透风的防水服,记者明显感觉“不利索”。所幸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成功抵达井底。

  即使井下的气体已通过检测仪的检测,但记者可以感受到一阵阵酸腐刺鼻的气味。井壁不少区域,还附着蜘蛛网、蚁虫等。

  “下井之后‘偶遇’蛇、老鼠、蟑螂之类动物,是常有的事。”一位管道工作人员笑着说,管道里简直处处有“惊喜”。

  由于井下空间狭小,记者只能采取弯腰进行拍摄和采访,不到5分钟,已经被“折磨”直不起腰来。然而,一次普通的管道作业,往往要2个多小时,遇到复杂情况甚至需要4小时,“所以我们管网工作人员,很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林成东说。

  黑科技——

  机器人助力管道巡查,修复管道可“无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排水公司投用了管道机器人(CCTV)进行管内巡查。在管道过小或不适宜下井的情况下,管道机器人可以进入内部检查。不过,如遇到积水过深或堵塞等情况,依然需要工作人员进入管道。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某处管道经常需要挖开路面,进行修复。频繁开挖容易影响交通,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近年来,市排水公司采用非开挖修复工艺中的CIPP紫外光修复法对管道进行修复。该修复法,好比一次“无创手术”,只需在井口放入修复材料,通过紫外光等技术,将修复材料附着在管道内壁,形成一层“人工粘膜”,从而治好管道“溃疡”,达到修复目的。

  据了解,截止今年8月底,市排水公司已经完成2020年排水管网重点整治工程,污水有效收集能力显著提高。该公司2020年排水管网重点整治工程共21项,工程覆盖主城区学院路、府东路、划龙桥路等21条主要市政道路,以非开挖修复技术为主实施,总投资3000万元,累计涉及管道整治长度23公里,2293处管网问题得以彻底根治,有效减少了雨水、山水等客水进入污水管道问题。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邓欢欢责任编辑:叶双莲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