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放排往事:长长木排江中游

温州网 2020-09-07 09:43:25

  上世纪50年代经过瓯江江心屿的巨大的“雪茄型”木排。 朱家兴 摄

  上世纪60年代瓯江放排。 邵度 摄

  1955年瓯江上,身材健美的放排工。 邵度 摄

  温州网讯  瓯江上游的龙泉是浙江省原始森林面积最广、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植被,为浙江森林资源的富矿。在没有公路的年代,瓯江为运输木材的大动脉,龙泉等地盛产的木头、竹子,源远不断地通过放排运往温州,供应浙南和上海等地。

  20世纪70年代,从上戍到垟外(今属山福镇)沿瓯江南岸溯江而上,登临江南岭,放眼瓯江,一条条随流而下的竹木排、白帆点点的蚱蜢船儿与两岸起伏的青山购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1983年10月后,紧水滩水库开始蓄水,木排经过这里要拆吊再组扎,增加了劳力,拖延了运输时间,只有少量的竹木以放排的方式走水运。随着瓯江流域公路的建成连网,大量的木材选择了便捷的公路运往温州。从此,瓯江上再也见不到放排的独特风景。

  放排前的收购编扎

  据原龙泉县林业局吴湾水运站工会主席占云金口述,瓯江放排工的祖辈,长期以来为龙泉、青田、温州的私人木材行老板放排。1952年下半年,龙泉县约3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属于国有,木材统一计划配额给温州、台州、宁波和上海等地区。温州港木材供不应求,而龙泉林区大量的木材堆积待外运。瓯江放排是运送龙泉木材的唯一途径。

  当年瓯江各水运站承担各辖区内的木材收购、搬运、扎排、放排。收购组将木材收购后将每根木头丈量材积(长度、直径尺寸、木材品种),做好书面登记,抄码,打上钢印。收购的木材堆放在瓯江沿岸的储木场,由扎排工人编扎成木排,交由放排工放运到今温州鹿城区山福镇小旦村改排场交货。

  吴湾水运站的每条木排由8节组成,每节长8米,全排长64米;每条排头与尾一节宽为1.5米,中间最宽的一节为8米。其他水运站的木排规格大同小异。远观木排似一条巨大的橄榄型的蛟龙。一条木排的木材大小不同,体积总量一般在40至60立方米之间,大的木材一条排有70至80立方米。按最小的一条排40立方米计算,一个水运组一趟运送的木材240多立方米。一个排需要解放牌汽车6至7辆车运输。省林业厅徐厅长曾说,一位放排工人值一辆解放牌汽车。龙泉县每年通过瓯江水运的木材达八九万立方米,相当于18000多辆解放牌汽车的载重量。这些木头成为修筑铁路的枕木,开发矿山的矿柱,高楼大厦等建筑的栋梁之材。

  搬运工人把事先堆放在岸上的木头按规格拖入水中,扎排组按照规格要求,将长短不一的原木搭配整齐,编成规范的木排,然后将排的两边各用7-15米长的杉木原条夹装固定,再用各种杂木细条当横档,在原木原条上钉上特制的毛竹排钉,用特制的排篾裹上木排,绑紧细条杂木绞子柴。为了绞紧固定松散木排,取一段长60厘米左右的一般杂木柴,作为“绞子”,将绞子柴绞紧固定松散的木排,可谓既是木排的紧固件,又是放排工在排上来回走动,避免滑倒摔跤的磴步。春夏季丰水期,将库存的大木头编排先运。秋冬枯水期,装运杉木之类规格的木材。

  放排中的必备工具

  木排上要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工具,比如排梢,用一棵长约8-9米左右根部跷的整株杉木,在尾端劈成大刀形状的桨板片,排梢安装在排首的排门夹上,起到船上的橹或桨的作用,把握操控木排的方向,可谓放排的方向盘。链枝,由毛竹长篾编制而成的,有小大之分。小链枝圆形,如菜刀柄大小;大链枝扁形,长约60米左右。木排停靠泊岸,由链枝将木排与岸边树木、石桩或水泥墩链接,起到缆绳的作用,以防被水流冲走。

  排篙,选择优质的整株毛竹,把根部削成尖头,功能同船上的撑篙,不同的是排篙根部没有套上铁箍。排篙要备三条,长的10米、中号7米、短5米,根据江面滩潭深浅不同使用。扎钩,选择上好的老毛竹,粗细以手握合适为宜,根部套上铁箍,箍上有尖锐的铁爪,遇到木排、木头被洪暴冲散或水面上飘来的木头,拿扎钩扎住拉回。

  排钉,采用10公分长的毛竹片,侧面用刀削几刀破口成小刀形状的倒刺状,为扁平尖的竹钉,钉在木头上,便于排篾缠绕、由杂柴、绞子柴绞紧固定。排钉要选择老毛竹加工,为了防止蛀虫和浸水,抗腐烂,排钉要经火熏烤成焦黄。还要配齐斧头、柴刀、钢丝索等工具物件。每位放排工发给一件连帽的油布雨衣、高筒橡胶雨靴、蓑衣、箬笠、白棉布山袜(代替早年草鞋)和五节手电筒。

  放排工的日常生活

  每个水运站有8至15个放排小组,每组6个人,由经验丰富、身强力壮的放排工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放运“伙食排”,伙食排上搭建伙食棚,一组一座伙食棚,是放排工吃住的场所。伙食棚比起船篷要粗大些,外形为弧形,盖在木排上。棚中间为茅草或稻草,里外用竹篾编的铺夹固定。伙食棚长约8米,宽约2米,高约1.8米。为防水浪打湿床铺,在棚内要铺排木头,木头上铺稻草,再铺上寝席方能睡觉。如此加垫,棚内实际高度只有1.5米,排工出入都要低头弯腰。棚内设铁皮镬灶,大铁锅蒸饭,六张寝席床铺,解决饮食起居。如此配备齐全,为放排小组出航提供生活保障。

  个人要自备床单、被褥、蚊帐、铁皮箱(存粮食、菜肴)、旅行包、衣服及一系列生活日用品。一般情况下,他们一次要在排上吃住十多天,家里就要备足吃上十几天的熟食:咸鱼、虾皮、菜干肉、萝卜干、豆腐乳等下饭菜。每天在木排上劳累,到了傍晚泊岸在停排点吃晚饭夜宿,没有时间上岸去买新鲜的蔬菜,也没有炒菜的条件。

  落日西下,木排在沿途过夜。兄弟水运组的木排相继到达,几十条木排凑在一起,犹如水上广场。饭后,排工们各自检查木排,或相互“串门述情”,似久别的亲人重逢;有的借月光洗衣服、下象棋、打扑克、听收音机。夜幕降临,雾气像柔曼的轻纱,笼罩着江面。上游水电站工地的灯光,像满天星星在迷蒙的江畔幽谷撒落。微风吹拂的波光、灯火倒影,像条条金龙在瓯江畅游。大约8点半,为了次日新的航程,排工们自觉地挤到伙食棚里安睡了。

  盛夏,烈日当空,木排烫脚,江面泛光,双眼晕花。炎热的高温,整天汗流浃背。夜晚闷热,蚊子叮咬,通宵难眠,酷暑难熬。冬天,冷空气南下,天气寒冷,浅滩被结成薄冰。为防止木材被偷盗,在漫长的冬天,工人还要守夜,寒风刺骨,全身冻僵,腊月难度。

  季节气候不同,瓯江水情因洪涝旱灾而变化,遇到山洪暴发,木排被打散,要及时抢修,重新编扎木排,洪水退去,木排被搁置在溪滩上,要将木排撬下江里重新启运。全组6个人6条排,每人各放一条排,由组长负总责;直径40至80厘米的大木头,2人放一条排,共3条排,叫放大材。

   艰险的放排历程

  放排工是个高危职业。瓯江源远流长,航道深浅不一,弯多流急,时有汇水漩涡,险滩有几十处之多,稍有大意易造成排毁人亡。一条60多米长的木排,没有动力装置,也没有调控设备,全凭排工双手紧握排梢,采取左右摇动或打圆圈周旋的方式来调控木排走向,排梢打多少或动作快慢都关系到木排安全与否。

  每年五六月份,江水量大,放大材排从龙泉到温州只需要3至3天半;平时全程需要8至10天;干冬季节枯水期,水量小,一个月才放一趟。洪水期放排,流急险多,放头排的人最为艰难,全凭自己的经验和随机灵活应变的操作能力,尤其进入大牛紧水流域时,后面的排要善于观察前面排的走向和动态,预先调控排头方向避开险情,以免骑到前面的排上,出现意外,还要避免木排被汹涌的洪水拦腰截断。

  从龙泉水运站启程开航,沿途有三个最危险地段。一是下道太,这里浪大,一个浪打来全身湿透,在木排上要站稳,避免被浪打入江中。二是云和县赤石下大牛紧水,如今被紧水滩水库淹没。这里有连续弯道,航道走向忽左忽右,要准确把握主航道,精神要集中,以免木排碰上山岩,搞不好会排毁人亡。三是青田城下的石郭汇,木排到石帆村附近,眼前一巨崖挡住水路,强迫江水急转弯,这时石郭汇木排要走右边;紧接着巨浪冲向下游的岩头上,形成巨大的回水漩涡,再折向左,出现平演汇,这时要走左边航道。如果木排航道走偏了,或少打了几个排梢,轻者木排被回水倒涌向上方,被吸进漩涡中,在漩涡里打圆圈很难走出,久之木排易被拆散;重者木排被冲到稍下游的险滩,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吴湾水运站是龙泉林业局最上游水运站,湾多流急,航道狭窄,一旦前方左边出现堤坝或暗礁,排梢要尽快向右边导,所谓导就是双手握紧排梢要打圆圈,打圆圈时要求双腿叉开,双手握住排梢要在裤裆以下打圆圈,避免排梢碰到暗礁时,伤及下体。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大约在1983年,双溪村的放排工吴显芳,到了丽水以下五里滩时,由于排梢没有把握好航线,造成木排逆转调头,后面的木排骑到他前面的木排上,两排相碰速度太快,没等他反应过来,后面的排已经冲上他的排,导致他不幸被铲死。

  当好放排工,除了掌握放排的基本技能,熟悉沿线的航道,还要学会观天色、识气象,熟悉瓯江的水量和风向等自然条件,洪水期水位超过水文警戒线时,不能放排。

  来源:温州日报

  李岳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