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垟黄菱

温州网 2020-09-07 09:44:42

  黄菱是瓯海“三垟三宝”之一。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三垟樟岙村郑大妈正用短刃剪刀剥着采过来的黄菱,随着咔嚓咔嚓的响声,坚如贝类的半月形壳一片片应声而落,一个个肌白如雪的菱肉从黑暗中滚出来,我喉咙里顿时溢满了口水,满齿生香。大妈说这是刚才从地里采的,是今年“头水”(第一次下水)采摘过来的。

  容颜

  “三垟黄菱甲等甲,茶山杨梅红辣辣”,美味跟美颜往往画不上等号,菱身上只能凸显了杨梅、桃子等盛世美颜,即使还处于青色时,黄菱也仅像一个大号豆荚,或者像翘着两头的小水泥船,在水里慢悠悠地晃向远方。而在烧熟之后,它整个变了色,黄中带黑,配上五短身材,两头尖尖,弓腰驼背,活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丑八怪。

  它的叶子颇似水莲铺在水面,呈椭圆形的小扇子,堆积挤成一簇一簇,层层铺盖,整个呈一绿海。它在水下的枝干粗壮厚实,颇似小捶衣棒或者绕纱棍一般,主藤高挑细柔,一沉到底,侧藤蔓条如丝,缕缕散开。

  水土

  水是黄菱的灵魂,水质必须要清洁净化。三垟湿地位于大罗山西南山脚。东高西低的大罗山,其清冽的山泉水注入了湿地128条水流,与塘河各支河交汇,造成泥水肥沃,水流轻缓平稳,造就了风水宝地与黄菱的成活、成长和结果。

  菱以三垟为最佳,让三垟夺得“菱乡”之名。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垟人扩大菱的种植面积,相继在南塘河、三溪河、梧埏河和白象河等一带撒种播籽,开枝散叶,也远渡到乐清、七都、灵昆、永强、瑞安和平阳等地进行试种,但均达不到预期的收成。近几年,三垟黄菱种植面积均近1000亩,年产量达三四千公斤,湿地内9个村均有种植。

  苗芽

  惊蛰前后,各条河边小岛旁的水田里,黄菱种悄然被催芽。内行勤劳的种菱人每天会过来,借光透过水幕进行窥视,或者直视胚胎嫩芽生长情况,为的是采取移位、加肥和调光等相应措施。

  绿芽一点点从母体上钻出来,逐渐形成小花冠状,二三片小叶从长长枝杆上凸出。第二个阶段即清明,此时长出尖尖角芽的菱要长苗了,于是,一个一个被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来,放到盂中,搬家到各条河边的浅滩处。在这个浅河处,它要度过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童年到少年的过程,从酝酿到抽枝,从伸长再到长叶。

  长果

  六月的芒种和夏至,菱第二次搬家,它要被移到河的深水里,樟岙大河、轮船河、彭垟河、水潭河和丹东河等与岛相连的部分河面,都成为它们的家。

  此时河上出现了一条条竹竿,整齐划一,排列有序,象水泊梁山前的水军部署,因为黄菱主要敌人是河里的草鱼和福寿螺,这些处于水中食物链上层的动物会张开血盆大口来啮食细皮嫩肉的它们。种菱人在长期实践当中,采取了拦网养菱的方式,把竹竿插在河底泥土上,再把篷布放下水中,捆绑或者钉针固定在竿子上,隔开外面的水,布置成一个独立的水世界,再在里面放上菱苗。这样,果实就不知不觉间从各条枝条和枝杈间长出。

  收成

  菱的成熟讲究“七菱八落”,即农历八月是采摘丰收的月份,中秋节前后。

  但如何在菱叶密布的河里采摘?种菱人也有好点子。首先将大船开过去,停在河岸边,再从船上搬下“诺亚方舟”——圆桶形采菱盂,正圆形的木桶,高才0.5米,贴近水面。当年日寇侵略温州时,它还作为重要的逃生工具。

  采菱人头戴斗笠,身披雨衣,手上束着手套,带上小镰刀、长剪刀,蹲坐在里面。木桶在菱叶上面荡悠悠着,采菱人伸手到水下捞起一株株菱枝,手往底下一掇,一个个壮实成熟的果实就到了手中,再放到桶中,对于个别筋骨坚韧的,则使用剪刀和镰刀。一桶直径1.5米,能载100多斤。采满之后,再一一运到船上。采摘完之后,把菱枝按原位放好,保证小的菱角继续成熟长大,迎接“第二水”。

  采摘横跨了整个秋季,结束时已是立冬。黄菱除了菱种之外,全身是宝,枯竭的叶子、藤蔓,还与河水净化去污、河底有机营养的贡献联系在一起。

  风味

  “鲜嫩菱肉炒韭菜,味道鲜美胃口开”,菱角的外壳僵硬如铁,杂质不侵,它抵御人间污浊,保持清洁本心,就像不食人间烟火,从上天降临的灵物,由此造就了它的卫生品性,不比其他瓜果长得极其艳丽,却极其受到外界污染和腐烂。

  菱角含有淀粉及多种维生素,曾一度作为与稻米平起平坐的粮食进入百姓的生活,它的营养不亚于稻麦等主粮,老菱在烧热的铁锅里被大铲子搅着翻来覆去,高温不断透过它的表壳,直至炒熟里面的肉体,这最为原始的爆炒,弥漫出乡土的芳香。

  嫩菱还可以生吃,生剥活吞后,它在牙齿间的脆响,伴随着上下唇的啧啧声,让我想起小时吃生番薯。老菱还可以煮粥,与大米来一场同归于尽的生死之浴,创造出菱之香与稻之香的黄金组合。它粉身碎骨后还可以作菱粉,细白如玉,洗尽铅华,自是孤高清绝。

  上世纪七十年代,原三垟公社的宪一大队荣获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一时吸引8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来吃菱角。近几年来,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温州人为解乡愁和分享美味,将煮熟后晒干的菱肉干名为“风菱”,带到全国和世界各地,使其名扬四海。 (题图为三垟村民在采菱)

  来源:温州日报

  周胜春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