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温州同行 争创“双一流”——对话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一军

温州网 2020-09-16 10:03:43

  温州网讯  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背后总闪耀着大学的光芒。日前发布的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温州医科大学位居全球501-600区间,较去年上升100位次,位列全国医科类大学第5位。历经60多年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这所为医学而生、培养医学人才的大学已跻身全国独立建制高等医学院校第一方阵。当前,“重要窗口”建设赋予高校新使命,如何办好医科大学、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示范者”?记者对话温医大新任党委书记吕一军(以下简称吕)。

  温州日报: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之下,温州以温医大附属医院医生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冲锋在前,谱写了一首英雄的“战歌”。受医生抗疫精神的感染,今年温医大招生是不是特别“香”?

  吕:今年的招生情况非常好,省内生源质量稳居省属高校第一,7个专业投档线位列省1万名内,投档分数线省内排第一的专业数量由16个增加至24个。其中眼视光医学(“5+3”一体化)投档线连续4年在省属院校所有专业中排第一

  特别是与世界百强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共建的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首届招生录取线在省内及北上广地区均远超一段线。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一直非常高,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平均通过率始终位居全国前10%。浙江省内的医生,以及省内县级以上医院的科主任和院长,有70%也都是温医大校友。学校非常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

  温州日报:温医大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您自己有着怎样的教育情怀?

  吕:我出生在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浙江东阳,大学毕业后来温医工作,如今已经有32年了,当过班主任、辅导员,一边上课,一边做行政工作,虽然忙得没有周末,但我很珍惜这份职业,育人情怀一直根植在我内心深处。

  对高校来说,立德树人是第一位的。我们以培养“两有两能”——“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具体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在温医大,生命文化和公益慈善文化的氛围很浓,大多数学生会接受医学生宣誓、护士授帽仪式等仪式教育,参与 “川藏青光明行”“微笑联盟”等影响很大的公益活动。

  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很多人说,温医大最美的风景线是校园里到处看书的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刻苦也非常优秀,涌现了一大批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浙江省最美90后”等荣誉的优秀学生。

  我想,正是温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滋养了我们,让学子们一步步成长起来,成就精彩人生。

  温州日报:这几年,医学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温医大做了哪些探索?您认为改革发展的创新点与突破点在哪?

  吕:近年来,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为导向,把握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需求,不断推进“新医科”建设。

  针对 “儿科医生荒”的问题,温医大推进“儿科振兴”计划,培养高质量儿科人才,并成功获批儿科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医生培养计划)

  针对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精神问题多发,温医大与温州康宁医院合作办学,成立精神医学学院,建设了省内高校第一个精神医学专业。

  为了提高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疗保健水平,让医学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温医大开创了 “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今年1月,全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场会在温举行,温医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我认为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打造具有“窗口标准”的学科建设体系。比如我们强化学科“增峰造原”,按照“科学定位、集聚优势、特色发展、整体提升”的建设思路,重点支持眼科学与眼视光学、生物药学等优势学科和战略新兴交叉学科。我们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学科特区”改革试点,打造具有创新运行机制的国际化科创平台加强协同创新;通过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机制,适当布局公共卫生(应急专业方向)、应急管理、健康管理、再生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为服务一方百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温医大力量。

  温州日报:今年是谋划“十四五”规划、衔接教育现代化2035纲要的关键之年。您给温医大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布局后疫情时代的医学教育?

  吕: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秉持“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校训精神,“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国家“双一流”高校

  经过这次疫情,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医学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根据“新医科”要求进行一些改革,实施一流课程改革,打造高水平“金专”“金课”;运用“互联网+”思维,培养熟悉人工智能,并能掌握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等技术的医学人才;开设国家急需的专业,比如前面讲到的应急管理、健康管理等等。同时,我们要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面对生命,需要温度和情怀,我们将牵头组建“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开拓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

  温州日报: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温医大在争创“双一流”中有哪些独特优势?下一步如何发力?

  吕:我们办学的集聚效应凸显,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今年,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前1%学科数量在全国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中排名并列第2,位列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还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在国内大学排名中并列71位,全国仅4所医科大学上榜;入选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全国100强。在衡量一个高校科研实力的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上,温医大每年保持在120项左右。我们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大满贯”,新增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层次平台。在人才建设方面,温医大在院士、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项目都取得突破,今年新增一名“杰青”,成功引进一名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地方性高校和省属高校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科学研究、国际化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让所有办学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发展,牵头组建“海西医学联盟”,在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彰显实力和担当,产生较大的影响。

  温州日报:您多次提到,温医大始终与温州同行,要把握建设“重要窗口”带来的新机遇,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温医大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吕:在这次战“疫”中,温医大充分发挥了医疗和学科优势,成为温州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新冠肺炎救治团队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受表彰。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我们在谋划建设浙南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升辐射浙南闽北3000万人口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与精准应对水平、卫生应急保障体系。目前,学校已铺开医疗覆盖面,形成具有5家附属医院、24家非直管附属医院以及多家托管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上个月,温医大的医疗团队走进青藏高原,在海拔近5000米的嘉黎县开展创面修复、角膜手术等公益医疗活动,并将8个合作帮扶基地落户嘉黎县。我们看到了学校培养的很多毕业生扎根藏区默默奉献,真正成为带不走的医护力量,也深深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我们的热情与感激。这就是一所医科大学为国家脱贫攻坚和实现全民健康所展示出来的使命担当。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与产业互动新模式,集中力量推进以“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为核心的高能级平台建设中国眼谷是全国乃至全球眼健康领域唯一一个全产业链科创园区,预已于今年6月开园,超级眼视光医院同步开诊,39个项目已注册落地。全年新增落地企业50家,年产值将首次突破1亿元

  我们将深化开展高层次的学城联动、校地合作,结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与温州市政府、国内知名高校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复旦大学-温州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及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产、医、研、资协同创新,助力温州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王民悦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